社論:不因境外輸入病例影響經濟恢復步伐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衝擊不小,原本以為當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後能全力推進經濟秩序恢復,不過由於疫情在境外擴散後不斷輸入國內,讓疫情防控成為持久戰,此時就不得不重新思考經濟增長的應對之策。

根據國家衛健委信息,3月15日0~24時,武漢新增確診病例僅4例,湖北除武漢以外地區則連續11天零新增;不過,原本疫情防控情勢更好的湖北以外地區卻新增確診病例12例,均為境外輸入,且這樣的狀況已持續多日,多集中在北上廣等主要入境地。

鑑於目前境外病例不斷輸入的現實,原本以為今年清明節之前能徹底控制疫情的願望可能難以實現。抗疫專家對此也頗為憂慮,此前認為4月份疫情將結束的鐘南山院士日前提出,全球疫情的發展估計將至少延續至6月份,新冠病毒防控的重點將從輸出轉為輸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亦認為,按照當前全球的抗疫情況,本場疫情在今年夏天結束基本已經不可能。

顯然,我們要為有可能出現的常態化防控工作做好周全準備。

不得不直面的是,雖然在武漢“封城”之後國內疫情控制得力,但疫情的影響時間因境外擴散而延長。但是,中國經濟的恢復步伐,不應該被零星的境外輸入病例影響,仍需要在堅持必要的常態化防控同時,積極且有針對性地推動經濟復甦。

從最新公佈的經濟數據來看,1~2月份國民經濟經受住了疫情衝擊。根據國家統計局信息,工業生產下滑,但重要物資生產保持增長,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截至2月25日大中型製造業企業復工率達到85.6%,生產經營活動正有序恢復;服務業生產下降,新興服務業持續發展,1~2月份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下降13.0%,而電信、互聯網軟件行業商務活動指數則明顯好於服務業總體水平。

眾所周知,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是終端消費,近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多方面、多渠道提振內需,部分地區開始通過發放消費券和專項補貼形式刺激消費。

正常而言,政策刺激對於消費自然會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不過要實現消費全面復甦,關鍵還得讓國人消除對疫情的恐懼心理。從目前看,讓國內現有新增及確診病例清零指日可待,雖然難以阻斷境外病例輸入,但可以通過必要的防控舉措讓境外病例在接觸國人之前就被隔離治療。只要阻斷病毒傳播,讓國人消除恐懼心理,那麼餐飲、娛樂、文旅、影視等方面的消費自然會獲得恢復。

除了讓內需儘快恢復,加大投資力度拉動經濟也十分必要。截至目前,已有十餘省份公佈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且在這些投資計劃中,雖然傳統的“鐵公基”不曾缺席,但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教育、醫療等新型基建成為了主導。如上海2020年計劃投資的重大項目,就包括以集成電路為代表的科創中心項目9個、先進製造業24項和現代服務業9項。毋庸置疑的是,未來在投資領域,新基建的分量將越來越重,也更能產生帶動效應。

應該說,疫情在境外擴散後輸入原本即將結束的國內,是一開始不曾想到的,但不應影響中國經濟的復甦步伐。目前需要在執行必要常態化防控措施的同時,儘快推出經濟增長的應對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