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创业梦终圆他乡

在延安市黄龙县,提起白鹏鹏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都会很陌生,但是如果说起黄龙县桃园饭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白鹏鹏就是桃园饭店的经理。一个37岁的憨厚年轻人,话不多,但是给人很诚恳的感觉。“小白”是大多数人对他的称呼,亲切而不拘谨。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在现存的有关三原的古诗词里,有很多是赞美杨杜村的诗歌,其中有一首杨杜歌:杨杜村,嵯峨下,水出碧山流田野,水泱泱,山苍苍,千林萧疏落日黄。小白就出生在这个贫穷却美丽的小山村。从小家里情况就不太好,加上兄弟姐妹多,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在西安的一个小餐馆打工。由于年纪小、身体单薄,吃了很多苦,却挣不了多少钱。有时候把大多数工资寄给了父母自己却饿着肚子,“那时候最害怕的是冬天,光着双手洗碗、一洗就是一天,冻的手都皴裂了、又红又肿、还出血,晚上痛的睡不着觉,有眼泪只能往肚子里咽”。那段艰难的日子在小白心里仍然记忆犹新。“熬到年末,好不容易回到家里,还只能笑着告诉爸妈我过的有多好,从来都不敢让他们看见我的手,怕他们心痛。”但是再苦再累,他都始终告诫自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总是老板眼里最勤快、最耐用的小伙计,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梦想“总有一天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

17岁的那一年,他做出了一个这辈子都不会后悔的决定,毅然换下脏兮兮的在餐馆干活的衣服,用身上仅有的七百多块钱在西安新桥烹饪学院报了名,他把对改变生活境遇的强烈渴望全部投入到对厨艺的热爱之中。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年的人生长跑。

创业艰辛终为福

1997年,刚学厨出师的他,经朋友介绍,只身一人来到了延安的一个小县——黄龙县。抱着一定要成功的理念,先后在县财政局财源酒楼、桃园、林苑、锡龙、烟草食府等多家饭店打工,不断的留心与学习,手艺也是越来越精,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饭店的主厨。 2007年,用自己积攒下来的10万元接手桃园饭店,时光荏苒,五载岁月一晃而过。因为生意兴隆,姐弟们都投奔他来到了黄龙。“这里就是我的家,现在回到三原反而感觉自己是外地人了”。

为商坦诚实为宝

店里总共13个员工,有近一半人干了5、6年了,听说我要采访他们老板,大家都滔滔不绝的地向我讲述着老板的好。杜阿姨是店里年纪最大的员工了,今年60岁,儿子们都在外地打工,“来这里快两年了,老板看我年纪大从来不让我干重活,只是打打下手,工资还不少拿,你看我脚上的新皮鞋,是我老板昨天刚给我买的。”话语中更多的是欣慰和对老板的满意,相比之下老板就显得寡言少语了,问起他这么多年为什么会做的这么好,他只是憨厚一笑“我是农村人,不怕吃苦,对人坦诚”。

牛根生创办蒙牛时,伊利几百名老部下义无反顾、纷纷投奔他,这就是人格的魅力。的确,不论是为商,还是为人,最重要的是坦诚、友好。在这个商业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社会里,他是显得多么与众不同,不计较斤斤小利,帮助弟弟把饭店开在自己饭店对面,也不会说怕影响自己生意,对待员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完全没有架子,和员工同劳动、同吃饭。他的生意会做的这么好,不只是饭菜可口,更是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让这家小店与众不同,小小店面却笑迎八方客。

功成名就厨艺传

做的好了,他并没有独享这份美餐。相反,这么多年来,小白收的徒弟们可以说是遍布全县大小餐馆、饭店,少说也有四五十个,徒弟结婚他热心的去帮忙做饭、张罗事情,有人拜师学艺只要心诚他都不拒绝,就连部队上的士官小石也来跟他学厨,如今的小石,退伍后已在家乡甘肃开了好几个饭店。还时不时地给师傅打电话汇报战果。

如今这小小店面已不仅仅是小白一个人的事业,是整个桃园人共同的努力与希望,更是多少进城务工青年们最光荣的人生激励与梦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