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呆在“舒適區”,做自己擅長的事,當心掉進“能力陷阱”

“別的小朋友都會,你一定也可以的!!“一個遊樂園裡,一個小男孩緊抓著一個兒童攀登架不願意往上走,家長在一邊耐心地鼓勵著孩子。持續了許久,孩子始終還是開始往上走了,然而在一個轉角,怎樣都不願意再移動了,不僅自己卡在那裡,還把整條通道給堵住了。

孩子放聲哭泣,家長依然在旁邊不停地勸孩子。孩子直哭到撕心裂肺,被堵住的孩子變多,開始鬧了起來,家長才把孩子從攀登架中抱出來。

孩子總呆在“舒適區”,做自己擅長的事,當心掉進“能力陷阱”

對孩子來說,攀登架的難度明顯超出了他的舒適區。他始終沒有完成挑戰,這雖然讓人惋惜,但家長給孩子的壓力明顯過大了。很多父母總是覺得自家孩子不勇敢、不積極,於是就會逼迫孩子去做一些事,本意是不讓孩子一直呆在“舒適區”裡,但是常常用錯了方法。

孩子總呆在“舒適區”,做自己擅長的事,當心掉進“能力陷阱”


一、孩子為什麼喜歡呆在“舒適區”?

“舒適區”是什麼?

“舒適區”就是我們在時常在做的,而且可以讓人感到安全的事情,它們不具備太大的挑戰性,而且我們知道這些事情我們一定可以做到,因此也很放心地區重複做這些事情。

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舒適區”,遊樂園的驚險設施,自己看下就行了,儘可能不去碰;不熟悉的事情不會去做,沒把握的事情不去做等等,大人是這樣,孩子們也是。只是大人們經常可以找到理由為自己開脫,而孩子卻不行。

孩子總呆在“舒適區”,做自己擅長的事,當心掉進“能力陷阱”

“舒適區”使孩子感到安全感

從全面的角度分析,不能隨便說某件事物必須是好的或是壞的。舒適區作為客觀存在的事物。從孩子的角度來說,能夠經常回到自己的舒適區,可以讓孩子們積累經驗和反思,也可以讓孩子擺脫煩惱,在心理上休息,從而獲得安全感。

父母的“保護”讓孩子安於“舒適區”

思維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一個人的思維還沒有到達較高的水平,那麼行為自然不可以到較高的水平。現在的孩子,物質條件是越來越優越,這樣的環境中,他們根本沒有必要通過勞動來得到他們想要的。

家長因為以前的艱辛所以不忍心看到孩子走自己一樣的路。看到孩子遇到一點困難,就會比孩子還要驚慌,所以他們一直儘可能地在保護孩子。實際上,這種做法是家長為了排除他們的不適感才讓他們的孩子待“舒適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