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之戰,後周險些有亡國之危,柴榮此決策雖危險但是對的

五代十國時期,割據山西中部北部一帶的北漢一直在尋求機會找後周的麻煩,其開國之君劉崇(也叫劉旻),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他被委以重任,駐守河東地區,在郭威滅後漢建立後周時期,在太原稱帝建國,嚴格意義上來說,北漢算是後漢的殘餘勢力,雖說國力孱弱,但是也險些給後周造成亡國之危,後周後漢最關鍵的一戰,高平之戰,爆發於954年,也就是顯德元年,即周世宗柴榮剛繼位的時候,劉崇傾全國之兵,並從契丹乞兵,聯軍號稱十餘萬,一路南下,周世宗是親征破敵,雖說後周已經開國多年,但是可以認為此戰是後周的立國之戰。

高平之戰,後周險些有亡國之危,柴榮此決策雖危險但是對的

劉崇在951年於太原稱帝后,就面臨一個生死的問題,因為北漢疆域狹小,僅有十二州之地,國力孱弱,財政不濟,加上繁重的戰事,以及劉崇還有給契丹歲貢,所以只能加徵賦稅,這加劇了北漢百姓的逃離,據記載,河東十二州在盛唐時有二十七萬九千一百餘戶,到北漢滅亡時在籍僅三萬五千二百餘戶,可見人口流失極其嚴重。

高平之戰,後周險些有亡國之危,柴榮此決策雖危險但是對的

同時北漢作為後漢的延續,這就導致了劉崇必須要和後周走向對立面,畢竟以後漢的視角來看,後周就是一群亂臣賊子,而北漢想要存活,必須要擴張,以獲取足夠的生存空間,這也需要對後周發動戰爭,所以後漢只能和後周死磕。

《舊五代史.僭偽列傳》尋遣承鈞率兵攻晉、隰二州,不克而退。九月,崇自領兵由陰地關寇晉州……是歲,晉、絳大雪,崇駐軍六十餘日,邊民走險自固,兵無所掠,士有飢色,比至太原,十亡三四。

二年二月,崇遣兵三千餘眾寇府州,為折德扆所破,其所部岢嵐軍為德扆所取

劉崇在稱帝的前兩年,也就是951年至952年,其策略就是死纏爛打,拼死也要從後周身上咬掉一塊肉下來,當時他已經和契丹聯盟,向遼帝稱侄,以圖借契丹的實力實現擴張,但是契丹人也不殺,即便出兵幫助劉崇,也是看熱鬧的成分更大,所以硬仗還是需要漢軍自己打,可劉崇沒有能力。

高平之戰,後周險些有亡國之危,柴榮此決策雖危險但是對的

從劉崇繼位的第一年來看,他的軍事行動也行不可謂不大,他命其兒子劉承鈞率部攻打後周的晉、隰二州,晉州及時今天的山西臨汾,隰州是山西隰縣,從劉崇的行軍方向來看,這是打算走當初唐太祖李淵的路線,也就是據河東之地,擇機攻入關中,再以關中為根基四處擴張。

但問題是,當初李淵能夠成功,一來是人家以太原為根據,用心經營了幾年,劉崇早年嗜好賭博,品行無賴,是跟隨劉知遠才發達的,在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的時候,他沒有太多的危機意識,也想不到後漢會亡得那麼快,再者李淵可以進入關中的一大原因是,關中空虛,中原之地各方混戰無暇顧及,隋煬帝還在江都,李淵這才得手,在關中打下根據,而劉崇什麼有利條件都沒有,就想要去攻打關中,談何容易。

高平之戰,後周險些有亡國之危,柴榮此決策雖危險但是對的

同年劉崇自己率兵親征晉州,結果還是無果而終,晉州成為阻擋北漢南下進取關中的一座堅城,此戰漢軍撤軍途中還遭遇惡劣天氣,以及缺乏糧草,回到太原時,兵力減少了三四成。

其實到了這裡,經過一年無功的對外戰爭,已經掏空了北漢的底子了,北漢已經喪失了獨自和後周交戰的能力,所以在952年,劉崇只能對府州下手,府州是今陝西府谷,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府州算是分離與後周主要疆域的,因為府州和關中地區隔著也給定難軍,當時的定難節度使李彝殷名義上是依附於北漢的,對後周的招攬沒興趣,他是在顯德四年(957年)冬才叛漢歸周,正式接受後周冊封,而在北漢後周激烈交戰的時期,定難軍算是兩不相幫,但這導致了府州之地不能得到後周的快速支援。

高平之戰,後周險些有亡國之危,柴榮此決策雖危險但是對的

顯然當時劉崇的想法是,無法正面和後周相抗,打府州總可以吧,結果尷尬的是,劉崇率部打府州,卻被當時的府州防禦使折德扆擊敗,更尷尬的是,折德扆還一度率軍攻入了北漢的岢嵐。也及時北漢一國連後周的地方軍都打不過了,此後劉崇只能採取守勢,可是北漢早已經被劉崇推向了惡性循環中,因為連年征戰,加上給契丹的歲貢,百姓忍受不了沉重的賦稅,大量流失,劉崇採取守勢想要休養民力都沒機會,因為北漢疆域狹小,人口流失嚴重,採取守勢必死無疑,可以想象到,當時的劉崇內心是多麼絕望。

但是到了954年,估計已經快要死心的劉崇看到了希望,也就是後周太祖郭威去世,周世宗柴榮繼位,新君繼位國家往往都會處於短暫的動盪期,尤其是五代十國時期,那時新君繼位,大多都會清理些功臣,人心是不穩的,這讓劉崇看到了機會,只是他沒想到的是,他要面對的不是一個無能之君,而是柴榮。

《新五代史.周本紀》漢人來討,攻自潞州。

《舊五代史.僭偽列傳》及周世宗嗣位,崇復乞師於契丹,以圖入寇,契丹遣將楊袞合勢大舉,來迫潞州。

這裡要注意的是,劉崇很明白這是他最後的機會,所以他沒打算給自己留退路,必然是壓上自己全部的家底,同時從契丹那裡乞求援兵,兩軍組成聯軍大舉南下,對於契丹來說,對中原覬覦已久,本來在滅了後晉時,契丹短暫的佔領了中原之地,但是契丹人在中原燒殺搶掠,無法在中原立足只能北撤,面對劉崇的邀請,契丹人必然是支持的,也企圖再一次入主中原。

高平之戰,後周險些有亡國之危,柴榮此決策雖危險但是對的

所以這一次,劉崇不小打小鬧了,不在考慮打什麼關中,不在死磕晉州了,而是改打潞州,即今山西長治,很明顯劉崇的行軍路線,是直接奔著後周的都城開封去的,也就是趁著後周最虛弱的時候,試著去咬一口,可以說劉崇這麼做是有機會的。

一來是自己和契丹組成聯軍,有一定的實力,只要能夠攻入開封,那戰事就不是北漢契丹後周三方的事情了,後周內部就會出現各地割據自立的情況,同時南方各割據勢力能點想法嗎?誰不想去佔點便宜啊。

《新五代史.周本紀》壬辰,次澤州,閱兵於北郊。

《舊五代史.僭偽列傳》顯德元年三月,周世宗親征,與崇戰於高平。

在這個情況下,周世宗決定親征,可以說這是有些大膽的決策,天子親征,一旦後方生亂,那後周就危亡在即,而且又是國喪時期,眾多大臣都勸諫周世宗不要親征,派大將前去抵擋,只是周世宗心意已決,他要用一場勝利的戰爭來開啟自己的帝王之路。

高平之戰,後周險些有亡國之危,柴榮此決策雖危險但是對的

周世宗柴榮在澤州(今山西晉城)閱兵後,即刻北上在,高平(今山西高平)的平原地帶和北漢契丹聯軍相遇,本來劉崇是不知道柴榮親征的,所以希望大軍快速南下,以擴大戰果,但是兩軍在高平相遇,宣告了劉崇美夢的破滅。

《資治通鑑.後周紀二》時河陽節度使劉詞將後軍未至,眾心危懼,而帝志氣益銳,命白重贊與侍衛馬步都虞候李重進將左軍居西,樊愛能、何徽將右軍居東,向訓、史彥超將精騎居中央,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將禁兵衛帝。

《新五代史.東漢世家》是時,周之後軍,劉詞將之,在後未至。

當時的戰局是,周世宗柴榮率部在高平和敵軍相遇,但是周軍的後軍未至,在兵力上劉崇是佔優的,但是柴榮沒有退卻,選擇了和敵軍交戰,這也是一個帝王的魄力所在,如果撤軍的話,可以暫保無虞,但是自己繼位後親征,第一仗,尚未交戰就退卻了,這勢必極大的打擊周軍士氣,有可能會發生蝴蝶效應,引發局面的不可控,而且北漢契丹聯軍勢必不能同心協力作戰,周軍還是有機會的。

《新五代史.東漢世家》旻亦列為三陣,張元徽居東偏,楊袞居西偏,旻居其中。袞望周師謂旻曰:「勍敵也,未可輕動。」旻奮髯曰:「時不可失,無妄言也!」袞怒而去......元徽擊周右軍,兵始交,愛能、徽退走,其騎軍亂,步卒數千棄甲叛降元徽,呼萬歲聲振川穀。

事實證明柴榮的決策是對的,劉崇見後周兵力不足,急於速戰,所以他不聽契丹統帥楊滾的建議,執意主動出擊,楊滾大怒,這就是劉崇的不明智了,人家楊滾統領著契丹部隊,高平之戰是和後周主力的第一戰,一定要得到契丹軍隊的幫助才可以,但是劉崇直接把楊滾氣走了,結果就是,高平之戰時,數萬契丹將士並未參戰,而是成為了看客,在劉崇敗走後,契丹人直接撤軍了,也就是說,高平之戰,雖說是後周和北漢契丹三方打的,但是契丹並未直接參與到戰爭中,可以說劉崇幫了柴榮的大忙。

高平之戰,後周險些有亡國之危,柴榮此決策雖危險但是對的

兩軍交戰之處,對於後周是不利的,佈陣於東側的樊愛能、何徽沒怎麼打就投降了,將領投降,其所統下的將士也直接反叛,齊呼萬歲,這直接動搖了後周軍隊的軍心。

《宋史.太祖本紀》將合,指揮樊愛能等先遁,軍危。太祖麾同列馳馬衝其鋒,漢兵大潰。

《宋史.白重贊傳》重贊與李重進居陣西偏,樊愛能、何徽居陣東偏。既合戰,愛能與徽皆遁走,惟重贊與重進率所部力戰,世宗自督親軍合勢薄之,並人大敗。

《資治通鑑.後周紀二》帝見軍勢危,自引親兵犯矢石督戰。

《宋史》有關宋太祖在此戰中的記載略有誇張,說樊愛能、何徽在還未和漢軍交戰時就敗退了,記載個人的感覺也是宋太祖於危難之際,身先士卒衝入敵陣才擊退漢軍的,但是《宋史.白重贊傳》又說交戰了,而且還是世宗親自督戰,率領周軍反擊,綜合記載來看,當時應該是周世宗見狀,已經想不了那麼多了,唯有死戰了,親自統兵反擊,相對來說,漢軍只能打順風仗,真要是打惡仗就沒有底氣了,所以後周可以很快反轉局勢,而契丹人還是隻看熱鬧,漢軍隨即發生潰敗。

高平之戰,後周險些有亡國之危,柴榮此決策雖危險但是對的

這裡就有多少一點了,也就是柴榮在高平沒有選擇退卻,他要是退了,那麼像樊愛能、何徽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新五代史.雜傳.劉詞》世宗戰高平,樊愛能等軍敗南走,遇詞而止之曰:「軍敗矣,可無前也。」詞不聽,輒趣兵以進,世宗嘉之,以為隨駕都部署。本來在劉詞率後軍抵達戰場時,準備追擊漢軍,但是這倆貨竟然忽悠劉詞,說前面的周軍敗了,估計是希望遲緩周軍的追擊能力,這兩人也是知道,自己臨陣反叛,後周是回不去了,只能鐵了心追隨劉崇了,不然就是一個死,可以想象得到,要是當初柴榮在高平退了,這倆貨會不會在後面的戰事中,直接開城獻降啊。

《新五代史.東漢世家》旻自麾赤幟收軍,軍不可遏,旻遂敗。日暮,旻收餘兵萬人阻澗而止......詞軍繼至,因乘勝追擊之,旻又大敗,輜重器甲、乘輿服御物皆為周師所獲。

此戰劉崇是耗光了老底的,本來寄希望於契丹人幫忙,可是人家不管他了,自己在高平先後兩次被擊敗,只能逃回北漢,出征的漢軍也是遭遇重創,可以說,打完這一仗,北漢就只能等著被滅了,亡國只是時間問題,沒有任何改變局勢的可能。

高平之戰,後周險些有亡國之危,柴榮此決策雖危險但是對的

柴榮則是通過此戰攢足了威望,開啟了後周的擴張階段,當然柴榮在高平之戰擊敗劉崇後,繼續北上圍攻太原的做法是有些激進的,畢竟後周沒有做直接沒北漢的準備,最主要的是契丹不會坐視北漢被滅,所以打北漢其實就是打契丹,顯然後周沒有相應完善的對策,所以在圍攻太原近兩個月,契丹援軍南下後,柴榮只能班師了。

總的來說,北漢立國後,想要存活就必須直面和後周的戰事,但是奈何國力滿足不了劉崇的野心,從覬覦關中到後來連府州都打不下來,北漢難以形成對後周的威脅,劉崇本想借柴榮初登帝位之機,聯合契丹攻入開封,瓜分後周,但是狂傲的他,在高平之戰獨自面對後周部隊,最終遭遇大敗,北漢也失去了所有希望。

參考資料《新五代史.周本紀》《新五代史.東漢世家》《新五代史.雜傳.劉詞》《舊五代史.僭偽列傳》《宋史.太祖本紀》《宋史.白重贊傳》《資治通鑑.後周紀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