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中求機:古代歐洲的一場絲綢危機

危中求機:古代歐洲的一場絲綢危機

時下疫情雖然出現拐點,但其影響卻非常深遠。作為企業來講,面對這場疫情,應該注意些什麼呢?本期,洪健老師為我們帶來的這個小故事,也給了我們一些深入的思考。


有滋有味說經營,有趣有料話管理。大家好,歡迎來到同心動力趣知 微諮詢課堂,我是今天的主講嘉賓李洪建。


當前疫情肆虐,給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都帶來了嚴重影響。然而對於企業來說,擅於危中求機,才是面對時艱的一項必備技能。今天,我將與大家分享一則小故事,故事名為“古代歐洲的一場絲綢危機”,在這則故事中,我們也一起思考一下:如何面對危機,如何危中求機。 


危中求機:古代歐洲的一場絲綢危機


公元522年,歐洲人突然得到一個絕望的消息:中國的絲綢來不了了。這對於當時的歐洲人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呀。可為什麼絲綢來不了了呢?


危中求機:古代歐洲的一場絲綢危機


原來,當時控制南方的梁武帝要北伐,統一天下。要北伐就要先過長江。於是,他下令徵用原本用作外貿的大批民船,作為水軍的戰艦。因此沿海商船減少了很多,絲綢也自然就運不出去了。


然而,絲綢在當時的歐洲可是炙手可熱的。沒有絲綢,會對當地的經濟造成嚴重衝擊,大量人員會失業,經濟勢必蕭條。  


當時的歐洲人只知道絲綢來不了了,但因為相對封閉,卻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他們只知道絲綢來自中國,經波斯人之手倒賣給歐洲人。絲綢少了,價格必然上漲。想到波斯人是中間商,他們認為一定是波斯人在搗鬼。


此時的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偏偏是個好戰分子。聞知波斯人動了他的絲綢,便去找波斯人問罪。波斯人也喊冤:“是中國的絲綢來不了了,又不是我們從中作梗,跟我沒毛線關係啊!”


危中求機:古代歐洲的一場絲綢危機


雖然波斯人一再辯解,可查士丁尼是何許人呀,他可是與拿破崙、希特勒齊名的好戰分子呀。查士丁尼把心一橫:“不管是不是你的事,都是你的事。不給絲綢,就給我打!”於是乎,東羅馬和波斯這兩個當時的重量級大國就開戰了。從公元540年起,

整整打了三年,雙方均損失慘重,兩國交界的中亞西亞地區,基本被打成焦土。


危中求機:古代歐洲的一場絲綢危機


視線再轉回當時的中國,雖然梁武帝宣佈北伐,但雷聲大雨點小。在長江岸邊足足準備了好幾年,可“一統天下”的戰爭始終沒有打響。中國的絲綢雖然外銷不成,但可以轉內銷啊。梁朝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的。只是苦了歐洲那幫老鐵,買又買不到,制又制不出。更要命的是,這時候梁朝有一條法律規定:

“有擅自教外國人紡織技法者,一律要處死刑。”


危中求機:古代歐洲的一場絲綢危機


公元545年,有兩個特殊的人來到了中國 —— 兩個印度和尚


當時的梁武帝是位信佛之人,見來了兩個外國和尚,自然是盛情款待。可是,這兩個和尚不務正業,既沒有弘揚佛法,也沒有廣收佛徒。他們向梁武帝申請去蘇州遊玩。梁武帝自然是爽快答應了。如果只是遊玩,那倒沒什麼。問題在於,蘇州可是當時中國的紡織中心。 

 

這兩位大師,來到蘇州以後,沒事就喜歡往各個絲綢作坊裡面跑,跟紡織工匠套近乎,拉家常。他們在蘇州一呆就是幾年。這一年,他們兩人說要回家探親,於是向當地的好友們告別。說來奇怪,這兩位臨走的時候,沒有帶什麼金銀珠寶、古玩玉器,卻沒人扛著幾根竹竿,還說要給故鄉的鄉親們瞧個新鮮。這竹竿裡到底賣的什麼藥呢?


他們倆到了印度之後,並沒有回家,而是繼續向西。這怎麼回事兒?已經到了我佛西天了,怎麼還要往西?


直到公元552年,他們歷經艱險,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來到了他們的目的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謎底也就此揭開:這兩位印度高僧的真實身份是間諜,他們去中國的目的就是要竊取紡織技術。


原來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跟波斯人打了個你死我活之後,幡然醒悟,要自力更生,自己造絲綢。可是沒有技術,怎麼辦呢?沒關係,咱們派人去中國學技術。然而,中國實在是太遠了,那可比西天取經的十萬八千里還要遠很多呢,沒人敢去呀。俗語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重金封賞之下,終於有兩位來自印度的三哥扛起來偷技術的歷史使命。於是,便出現了前文的那一幕:中國來了兩個印度和尚。


這兩位印度人,對歐洲經濟社會的發展的貢獻,可謂居功至偉。後來的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伏爾泰把兩位印度人造訪蘇州,與之後的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藥的西傳,並稱為“西方文明崛起的三件大事”。在當時看,意義同樣非凡:學會了養蠶紡織的歐洲人,開始有了自己的紡織工業,今天的敘利亞、黎巴嫩地區,乃至意大利的佛羅倫薩,都是當時歐洲著名的紡織中心。


絲綢之路開通數百年來,中國對於絲綢貿易的壟斷從此被打破,自力更生的查士丁尼也因此成為和後來查理大帝齊名的歐洲“聖君”。


十多年後,當年搞“軍演”的粱朝已經亡國,取而代之的陳朝皇帝詢問蘇州的稅收情況,地方官苦著臉做無奈狀:這兩年不知道怎的,賣到海外去的絲綢價格大跌。


故事講完了,可這個故事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時下疫情雖然出現拐點,但其影響卻非常深遠。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各行各業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經營危機,延期開工、降薪裁員、財務危機……作為企業來講,面對這場疫情,應該注意些什麼呢?上面的這個小故事,就帶給了我們一些思考。


準確判斷和評估危機可能造成的影響。查士丁尼正是遇見到了絲綢危機可能造成的百姓失業、產業凋零、社會衰退等一系列嚴重後果,才果斷採取了必要措施,甚至不惜一戰來化解危機。雖然他對原因的第一次判斷是錯誤的,但是他果敢邁出解決危機的第一步的勇氣還是值得欽佩的。


準確判斷危機的來源與解決路徑。故事中查士丁尼對危機來源的判斷有兩次,第一次判斷為波斯人,這是個錯誤的判斷。而其解決的路徑是發動戰爭,這顯然也是錯誤的。但第二次其判斷是正確的,那就是他們沒有掌握製造絲綢的紡織技術,才是危機的根本來源。其解決路徑,也是無可挑剔,那就是學習技術。別人有,終歸不如自己有。


危機中,是花錢的時候,而非省錢的時候。查士丁尼以重賞招募遠赴中國學習技術的人,為什麼?因為沒有付出,就不可能會有回報。


眼下,一些企業忙著裁員,另一些企業則忙著招募人才。兩種操作截然相反,可孰優孰劣呢?要知道,疫情束縛了人們的腳步,延後了工廠的開工日期,經濟發展幾乎停滯。然而,有一點我們要搞清楚,疫情只是延遲了人們的消費時間,卻並沒有“壓縮”掉人們的消費需求。


疫情過後,消費勢必反彈。如果你在這個時候縮減產能、裁掉員工,那麼當消費反彈時,產能需求也勢必會反彈,到這時,你又去哪裡招人呢?


企業要:

厚積薄發,不要自掘墳墓。

開源節流,避免財務危機;

知人善任,留住核心人才;

引導員工,營造積極氛圍;

創新求進,積累技術優勢;

線上營銷,降低經營損失;

廣結善緣,與供應商、

客戶、消費者保持密切關係;

唯有如此才能厚積薄發。


趕走員工,出賣資產,士氣低迷,

背棄供應商,欺騙客戶(消費者),

有些人美其名曰壯士斷腕,實則是自掘墳墓。


有滋有味說經營,有趣有料話管理。我是李洪建,下期,我們不見不散!


作者:李洪建--同心動力諮詢經理。八年以上專業管理諮詢經驗。研究方向:企業文化管理、企業文化深植、價值觀管理、品牌管理等;

來源:

同心動力管理V視角(ID: topdut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