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亲征伐吴的目的是什么?他在荆襄九郡还有影响力吗?

大马哈鱼12


刘备表面上是为关羽报仇,实际上是夺取荆州。

公元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立魏国之后,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后称蜀汉,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双方在夷陵交战,因为刘备的错误决策,给了东吴可乘之机,让本来拥有绝对优势的蜀汉,转为劣势,东吴利用地形采用计策,对蜀汉大军发起进攻,蜀汉毫无优势可言,被东吴打的节节败退。


蜀汉损兵折将,丢了不少领土,极大的削弱了蜀汉的实力,刘备因为夷陵的兵败,抑郁而终。

刘备伐吴表面上是为关羽报仇,实际上是为了夺取荆州之地。

说为关羽报仇只是为了名正言顺,公元219年的时候,关羽北伐曹操失利,而东吴趁着关羽北伐之际从关羽的后方偷袭,导致关羽的阵脚大乱,被正面的曹军所击败。

关羽兵败后东吴并没有打算放过他,对其干净杀绝,最后将关羽斩首。

而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此仇可以说是不共戴天,不死不休的局面。

如今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讨伐东吴,其实就是为了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告诫别人,这不是一场侵略战争,而是一场复仇一战,不然别人会从背后捅刀子。


而实际上刘备的目的是夺取荆州,因为荆州乃战略要地,荆州连接着魏蜀吴,可以说谁得到荆州就拥有了攻伐天下的主动权,所以刘备要想夺得天下,兴复汉室,就必须夺取荆州。

刘备在荆襄九郡还有影响力吗?

绝对的有,刘备的仁义天下人皆知,所以很多人投靠刘备都是冲着刘备的仁义去的,当初刘表让荆州的时候刘备没有答应,随后带兵驻扎在了樊城,没多久曹操大举进攻荆州,刘备自知无法对抗曹操,想进去荆州和刘琮一起对抗曹操的时候,被刘琮拒绝,因为刘琮担心刘备谋取荆州。



刘备无奈只好前去江东投靠孙权,而这一路上有很多民众自发的跟随刘备,足足有十几万人。

从这一点足以看出刘备在荆州的影响力。


历史黔


刘备伐吴的目的是要夺了东吴孙氏的江山。

孙刘两家合则共赢,分则必败。这是大多数人的观点,可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估计刘备也不这样认为。咱们来分析一下:

刘备要干什么?刘备要效仿高祖,统一天下、再造乾坤、中兴大汉啊,这样的刘备怎么可能满足三足鼎立呢?何况刘备在汉中战败曹操之后,达到了人生巅峰,这时候去收拾弱小的东吴再合适不过了。可是毕竟刘备是要仁义得天下的,人家孙权妹子都嫁给你个大叔了,还借你荆州,你牛逼了,转眼就忘恩负义吗?所以师出无名啊,他也很难受。

汉中大捷,让关二爷坐不住了,他的荆州兵一直在休整,正磨刀霍霍呢?刘备呢,也乐意让关羽出击,刘备的算盘是东吴要是敢动,正好收拾东吴;东吴不动,攻下樊城,回头再收拾东吴。可是他没料到东吴太阴了,“吕子蒙白衣过江”夺了荆州,捅了关羽背后一刀,关羽兵败,荆州全失,失了荆州的关羽是不能救的,救了也没啥意义,还不如让他去死,他要用关羽的死激起士兵的仇恨,师出有名、哀兵必胜。

果然,关羽死后两年,刘备称帝,决定亲征,这次师出有名、全军同仇敌忾、刘备亲征的目的,就是要吞并东吴,然后与曹魏一决雌雄,这时曹魏还没从汉中大败、荆州残胜缓过来,不会轻举妄动,何况有黄权防御曹魏,刘备是很放心的。只要刘备能一鼓作气拿下东吴,则大事可期啊,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最终刘备兵败,愤恨而死。

那刘备为啥不听诸葛亮的话,不等等再打呢?我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年龄,刘备称帝时都60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啊,人生还有几个十年啊,满腔报复,宏图伟业,难道要带到地下吗?换做是你,你甘心吗?

刘备是我非常佩服的帝王,一个织席贩履之辈、寄人篱下、颠沛流离、开创一番基业,世上能有几人呢。




wsbg的小新


替关羽报仇不过是一个借口,夺回地盘扩充实力才是刘备的目的!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正史,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都有一个同样的口号—"为关羽报仇"!而这个口号听起来似乎又有些莫名其妙,古往今来那么多战争,有几个是因为为某人报仇而引起的?一个人的能量有这么大?答案当然没这么简单,只不过除了这个口号之外,刘备实在是拿不出别的借口。


两年前孙权偷袭刘备占领的荆州三郡不假,可这地盘也不是你刘备祖传的吧?当初你刘备能占据,我孙权为何就不能占据?更别说你刘备一直声称复兴汉室,自己甚至自立为汉朝的皇帝,而我孙权没向曹魏称臣之前一直是大汉的臣子,你出兵打我又有何道理?可以说孙权抢夺地盘不假,但重夺地盘的目的却不能公开说出来!

所以刘备才打出了为兄弟报仇的口号,尽管实际目的不是如此,但总不至于让人挑出毛病,地盘的归属权也许是笔糊涂账,但关羽和荆州兵团是我的人,这你杀不得吧?面对这样的口号,即便是前来劝说的诸葛瑾也无力驳斥,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

"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显然诸葛瑾也无法在关羽被杀的话题上劝说刘备,最后也只能根据曹丕篡位颠覆汉室江山来劝说其应该调转枪口指向曹魏,然而在这笔账上刘备算的也同样清楚,荆州夺不下来,我连一个广阔的战争发起点都没有,又拿什么跟曹魏开战?从地势不利的汉中出发?早在汉中之战时刘备可就尝到过什么叫“蜀道难”!

更别说失去荆州也让刘备带进入川的荆州派失去了政治资源,重新在荆州占据地盘和人口才是恢复荆州派势力的最好方式,因此刘备此战也带来了庞大的荆州兵团第二梯队,也是既关羽失去荆州后,刘备剩余的荆州力量。


阵亡的前锋都督张南冯习,荆州人

负责殿后而阵亡的傅肜、马良,荆州人

黄权投降时,“权及领南郡太守史合等三百一十八人”,除黄权外,剩余300余大小官员绝大部分可能都出自荆州。

刘备此战的目的也是为了恢复荆州派的元气,以便压制蜀汉益州派的势力,然而却落了一个几乎全灭的结局。

而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开战后原本属于自己子民的荆州士族,有起来响应刘备的反击吗?较为遗憾,除了还处于半原始状态的武陵郡的五溪蛮夷,荆州的中原士族没人站到刘备这里,至少在史料中找不到任何记载,亲近刘备的地方士族,也许在两年前的荆州三郡县偷袭中和零陵郡习氏兄弟回合七县反击时(习珍又举七县之众反吴,自号邵陵太守,屯校夷界以事蜀汉)全军覆灭。只剩下了对刘备不满或被策反而选择靠向孙权的势力。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如果习珍的造反能推迟到一年后的夷陵之战,整个战争的效果也许会好很多。


辽宁资深球迷


刘备伐吴是抱着一丝侥幸心理在意气用事,有些操之过急了。发动战争首先要占据道德制高点,有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激励将士们的斗志,其次要选择恰当的时机,等待魏国和吴国争斗,然后再去征讨吴国。就像吕蒙取荆州,是选在关羽全力攻打魏国的时候,一击得手,让关羽毫无还手之力。

正是刘备在荆襄九郡已经失去公信力了,所以关羽才输的那么惨,刘备曾经处处以仁义皇叔的美名游走天下,却接二连三使用阴谋诡计坑害刘表、孙权、刘璋,失去了民心。正因为这样,东吴一出兵,荆襄九郡守军不是投降,就是逃跑,吕蒙陆逊没有用多少时间就稳定了局面。

关羽大意丢失荆州,对蜀国是一个致命打击,刘备伐吴是又一次重大失误,这两次错误导致了蜀国后期无力回天,在小规模消耗战中等待被灭亡的命运。

关羽死后不久,刘备见曹丕称帝,自己也称帝,也是一种尽失人心的做法,曹丕篡汉称帝,你可以指责曹丕谋逆,以此讨伐他。但是刘备自己口口声声要保卫大汉,大汉天子在魏国还活着呢,你就急不可耐的登基称帝了,这不是让天下人看清了你的庐山真面目了吗?这难道就是仁义忠君吗

后人对刘备的评价是知人善任,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刘备与诸葛亮留下关羽守荆州就是一个失误,关羽攻城略地是不可多得的猛将,但是他性格高傲自大,轻视众人,荆州北有曹魏,东有孙吴,是个腹背受敌的地方。

如果要贯彻隆中对的长期策略,必须派一个柔和懂得变通的人守备,当时如果诸葛亮留守荆州,关羽入川增援刘备,荆州即便是有损失,也绝不会败的那么惨重。诸葛亮会审时度势,抚恤荆襄人士,通好东吴,并且谨慎做好防守。因为他深知荆州的处境,和联结孙权的重要性。

荆州彻底沦陷,关羽身首异处,刘备随之方寸大乱,不顾文武百官劝阻,坚持亲自征讨孙权,为关羽复仇,这次出兵实际上属于出师无名,如果说是因为兄弟情意,为关将军报仇,那是你刘备的私人关系,与其他将士没有直接关系,身为一国之君,怎么能因私废公,置众人安危于不顾,置国家前途于不顾。

所以,还没有等到出征,就又出了一个大问题,张飞被手下谋害,割了首级投奔东吴,这更让刘备情绪失控,寝食不安,匆匆忙忙拿出蜀国不多的家底,与东吴一争高下。吴国陆逊,依据自身优势在夷陵布置好防守,坚守阵地,空耗了蜀国大半年,然后突然全军出击彻底击溃了刘备,从此蜀国定在了三国局中最弱小的位置上。


非想


刘备在建立西蜀政权的时候,是关羽在襄樊大战中失败的第二年,距离他这位义弟离世已经有一年办了,在这一年半中,刘皇叔的白发可是一天比一天的多,身边的人都在劝他不要伐吴,连最了解他的诸葛亮和赵云都各种进谏,但是刘皇叔还是铁了心要伐吴,为了结义兄弟关羽报仇,那么刘备是真的只想为二弟报仇吗?

虽然最后的时候,刘备输掉了这场断送他终身理想的战争,但是我们是从现在的上帝视角来看的。我们设身处地的为刘皇叔想想,他出兵伐吴的原因!

刘备作为前半生都是戎马生涯的大统领,也是黑暗森林法则下在东汉末年乱世中活下来的最后的游戏者了,作为一个帝王,所看到的视界和诸葛亮赵云这样的臣子还是不相同的,作为一个领导者,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带领的团队的定位,蜀汉在刘备的带领下,已经变成了一个强势的军事帝国,在前期打荆州三郡,后来得到黄忠魏延之后转战西川,留上将关羽做了荆州军事集团的总司令,自己则带领大部队于曹操在汉中大决战,在汉中打败了这个折磨他半辈子的老对手,可以说是风光无限,完全对账了隆中对上的话,汉室复兴指日可待。

荆州这边,关羽大破魏国,威震华夏,孙权看不下去了,一定要打败关羽,所以尽了全国的力量,派出吕蒙来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导致关二当家败走了麦城,可以说荆州的失利,让刘备集团全部都窝在西川这种地方,隆中对就不存在了,刘备的梦想就破碎了,失去了荆州,刘备集团可以说是一场重创,对于一代枭雄来说,这口气是万万咽不下的。

蜀汉可以说是一台战争机器,不管前朝还是后世,以战争为主的国家差不多都是靠着不断战胜敌人来维持政权的稳定,在荆州失陷后,刘备集团可以说是经历了一场大败,大量的荆州势力人员来到益州,与原来的益州官僚势力相互之间会爆发矛盾,只有一致对外的战争,才能让国内的两股势力平衡。刘备这个时候肯定渴望一场胜利,还是大胜,也为自己称帝之后打下一个威望!

曹魏和东吴,这个时候就必须选择一个进行征讨,曹魏在曹操的经营下早就兵强马壮,而且作为南方势力,北伐难度也是很高,关中这个地方,后期诸葛亮几十年都没有拿下,可以说只有东吴好下手了,蜀国在东吴的西边,可以顺流而下对东吴开刀,其次刘备在荆州经营多年,当地群众基础良好,再者吕蒙死后,东吴并没有抗大旗的人才,孙权孙十万这种人在刘备这样的老领导面前简直没有战斗力,所以,要不是陆逊的横空出世,从刘备的视角来说,东吴确实没有一个能打的。

蜀汉政权对世家之间不是很友好,所以当家的很多人都是草莽出生,刘备也是靠着个人的魅力吸引他们投靠自己,作为最早跟随自己的二弟关羽被偷袭,三弟张飞被叛徒割了脑袋,作为领导者,不想个理由来为两位兄弟报仇,恐怕难以对蜀汉集团的所有属下交代,团队很有可能就会散,所以刘备是铁了心要打东吴!

当刘备真正出征后,也就是收回荆州,只有这样,当年的隆中对才有可能继续,自己或者自己的傻儿子才有可能复兴汉室,刘备的这一举动,是完全符合帝王之家的思维的,对于赵云等人,终究还是当将领的,刘皇叔的智慧和领导才华,在伐吴的时候达到了顶峰,可惜最后过于自大,输在了一个自己最看不起的黄毛书生手上。

对于这么多理由,我还是更喜欢他为兄弟报仇这一条,因为这是很多人的正常想法,也正是这种人之常情,让刘备这位孤高的领导者拥有了英雄气概,义气十足,这也就是三国演义最有意思的点了


葡运算元


演义

刘备东征孙吴是关羽而起,刘备取西川,定汉中,关羽北伐襄樊,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大好形势下,吓得曹操议迁都避风,这是曹操幕下的司马懿官小言轻,从202年投曹操到219年,十多年來从未向曹操进过一言,这次他向曹操发声说:丞相何必担心,何须迁都,当今刘备红极必衰,他的失势已经不远了。丞相听我一言:你遗使东吳告诉孙权,派兵讨伐荆州,孙刘在荆州问题上有宿冤,并告诉孙权,我们帮你南夾攻讨回荆州,这样既可解我们之急,还讨好了孙权。曹操听了口称仲达妙计(曹操从来自豪,不肯表杨别人,这次说仲达妙计也是第一次。)

。曹操按计施行,孙权得信曹魏愿助我收复荆州,就派吕蒙,陆逊夜袭荆州,关羽在樊城与曹仁急战,经报称荆州紧急,从樊城退兵救荆州,己经来不极了,荆州以潘浚为首将士不用命降降,关羽大意失荆州,被孙曹南北挟击,败走麦城,麦城难守连夜出逃,中了吳军埋伏,关羽此已乘十几名隨从,父子殉职,全军覆殁。

。张飞听传报,二哥辞世,为了兄弟之情,准备起兵报仇,张飞本性如烈火,下达了不合实际的死命令,要求两付将在三天之内打造三千白衣白甲方旗,如完不成提头来见,两付将商量,这是死命令,必死无疑,决定由我们死,还不如让他先死,当夜两付将乘张飞熟睡之時将张飞刺杀割了脑袋投吳去了。

。刘备得信失了荆州,失了二弟,性急如焚,决定发七十五万兵马东征报仇,当時诸葛亮说主公不可,当下炎夏不宜出兵,等秋后也不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同時大将赵云也劝主公,炎夏不宜发兵,刘备不听,带着黄忠等一批偏牙将东征,谬化当先锋,声势浩大,震惊东吳,吳侯遣使汉营,愿将荆州发还,并将杀张飞的的两贼和张飞的头胪交还,罢兵求和,刘备不从,并杀了来使,表明不灭吴决不退兵。

孙权没法,只所谓狗急跳墙,只有商量抗敌,任陆逊为大都督,刘备集击夷陵,因天气炎热必须速战速决,陆逊见天气连日不利于刘备坚守不出,等待時机。刘备连日烈阳,军营如锅底,刘备营中连日中暑死亡兵士很多,吳兵又不出,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万不得意移营树阴下避暑,陆孙得息刘备移营树阴下,对众将说今夜半夜出击,军队各执稻草一束,准备火攻,三更時分,刘营见吳军來袭,马上出击已来不及了,大火四起,只有保了剂备逃走,火烧连营八百里,逃到白帝城,见诸葛派来三千救兵(因探子报给诸葛,刘备扎营不妥必有此败,所以发救兵),陆逊见蜀汉有后援也就收兵回吳。

。刘备败入白帝城也就病倒了。刘备此行就是不听诸葛,赵云之苦揀而敝气,诸葛,赵云都不用才有次败。


老龚166916589


公元219年闰十月东吴背盟偷袭荆州,十二月关羽兵败被杀。刘备这边因为才经历汉中之战极需时间休整。公元220年又发生孟达降魏事件,以至汉中东部归属魏国。十月曹丕逼汉献帝让位。公元221年四月刘备称帝,六月准备兴师伐吴。七月吴班张南率军攻打秭归。蜀汉这边并没有记录伐吴的原因。只知道诸葛亮和赵云、秦宓等人反对伐吴。早在刘备伐吴前曹丕就询问大臣刘备会不会伐吴,大臣都说不会。理由因为蜀汉是小国,名将也只有关羽也已经死了。只有刘晔讲会的,理由有两个。第一刘备的策略势必耀武扬威显示自己力量有余。第二刘备跟关羽义为君臣,恩若父子。关羽死了不报仇说不过去。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我加上两条荆州必须要夺回来。荆州是战略要地,没有荆州蜀汉只能困于益州。魏强吴弱,能攻的只有东吴。赵云讲要先伐魏,只要伐魏成功东吴就不成问题。跟东吴开战不得卒解。这个我不认同难道伐魏就能卒解。

东吴这边的说法刘备伐吴除了给关羽报仇外就是为恢复公元219年东吴偷袭荆州前的疆界。即以湘水为界,以西的南郡、武陵、零陵属蜀汉,以东江夏、桂阳、长沙属东吴。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在刘备亲征时,吴人吴范预言战后两家必然恢复联盟。但吴范并没有讲是蜀汉胜还是东吴胜。刘备盛兵西陵,范曰:"后当和亲。”至于三国演议所说的刘备要打到建业杀了孙权为送羽报仇,而且把蜀汉的实力夸大。我认为报仇是虚的,夺回荆州才是主要目的。蜀汉当时的实力是三国中最弱小的。蜀汉根本没有实力灭掉东吴,刘备也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刘备是要以战逼和。

刘备伐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蜀汉政权是以荆州人为主体的。公元211年刘备带三万人入蜀,还有一批文武随军入蜀。名单如下:庞统、黄忠、魏延、霍峻、邓方、辅匡、刘南、名邕、张存、习祯、王衡、冯习、张南、傅肜、简雍、伊籍、麋竺、孙乾、夏侯纂、马谡、陈震、刘封、刘琰、向郎、蒋琬、孔方、杨颙、卓膺等。这些大部分是荆州人。公元213年诸葛亮、赵云、张飞率军入蜀,军队数目不详,也有一批荆州文武入蜀。公元214年刘备得到蜀地后,也有不少荆州人入蜀。荆州是他们的老家,其父兄子弟宗族很多人还在荆州。光这一点蜀汉对荆州的影响力就不小。东吴得到荆州人就很防范荆州人,进入东吴政权高层的几乎没有。在东吴政权官当的比较大的也只有太常潘濬。后来就有人向孙权告潘濬要投蜀汉。因为蜀汉大将军蒋琬是他表哥。

刘备在公元200年十月兵败汝南后就南下投刘表。刘表并不怎么重用刘备。加上刘表这个人无大志。很多荆州人纷纷寄望于天下枭雄刘备。荆州豪杰归先主日益多。当时很多避乱荆州的北方士人,也认为刘表不能成事。像杜袭、繁钦、赵俨等就跑到曹操那里去了。像裴潜、司马芝、王粲等,则是在等待明主。像徐庶、伊籍、尹默等则投刘备。徐、尹皆是司马徽的学生。当时据有荆州的如果是刘备,我想很多避乱荆州的士人也许会为之效力。

公元208年八月刘表病死,霍峻、向朗等荆州豪强就带着自己的武装投靠刘备。表(刘表)卒,峻(霍峻)率众归先主。表(刘表)卒,(向朗)归先主。向朗也是司马徽的学生。九月刘琮决定投降后,刘琮身边一些不愿意投降曹操的人反投刘备。琮(刘琮)左右多归先主。刘备从新野跑到江夏时,很多荆州豪强也随之南下。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赤壁之战后,刘表旧部纷纷南下投刘备。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刘备)。 公元209年周瑜打南郡,打了一年打下半个南郡。刘备南征荆州零陵岗、武陵、桂阳、长沙四郡,没怎么打就投降了。刘备得到荆州四郡后,连淮南雷绪都带着几万人相投。雷绪并没有就近投孙权。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

公元219年东吴偷袭荆州时,习珍、宏兄弟伪降。公元220年时举七县起事,并联合武陵太守樊胄起事。潘濬率军包围习珍并劝降。珍遂谓曰:“我必为汉鬼,不为吴臣,不可逼也。”后粮、箭皆尽,习珍对部下讲:受汉厚恩,不得不报之以死。诸君何为者?然后自杀。受汉厚恩当然不是汉朝,而是指汉中王刘备。公元221年七月刘备兴师伐吴,武陵郡的五谿蛮夷就派人过来告知响应。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东吴派步骘从交州率军万人进驻长沙郡益阳县防备。会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权(孙权)遂命骘(步骘)上益阳。在公元222年时零陵、桂阳等郡也有豪强起事,但那时刘备已经兵败无法支持,给步骘率军平定。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骘(步骘)周旋征讨,皆平之。

荆州豪强世族大部分都在蜀汉政权效力,所以蜀汉对荆州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下面按姓氏和地方列一下,儿孙辈就不列了。

南郡:

庞氏庞统、庞林、庞宏、庞统父亲名字不详。

马氏马良(侍中)、马谡(参军)、马秉等。

向氏向朗(左将军)、向宠、向充、向条等

习氏习桢(名亚于庞统)、习承业、习忠、习珍等。习珍的弟弟习宏虽然降吴,但凡有问,皆不答。东晋史家习凿齿是主张蜀汉为正统。

杨氏杨仪(长史)、杨颙(主簿)等(早世,诸葛亮为之哭了三天。)

董氏董和(同诸葛亮共署府事)、董允(尚书令)等

罗氏罗蒙(广汉太守)、罗宪等

吕氏吕乂(尚书令)、吕辰、吕雅等

邓芝(车骑将军)、廖化(右车骑将军,史书记载廖化是世为沔南冠族,冠族指是豪门世族)、宗预(镇军大将军)、邓方(庲降都督)、黄柱(光禄勋)辅匡(右将军)冯习(领军统诸军)、张南(别督)霍峻(梓潼太守)董恢(巴郡太守)、高详(右将军)

零陵郡:

蒋氏蒋琬(大将军)、蒋显、蒋斌、刘敏等(蒋琬同母异弟。跟王平一起镇守汉中)刘巴(尚书令)、赖恭(太常)、

江夏郡:

费氏费祎(大将军)、费观(江州都督)、费承、费恭等(费祎姑姑是刘璋的母亲,费观既刘璋表弟兼妹夫)

南阳郡:

刘邕(后将军)、张存(荆州从事,跟庞统等人并称楚之兰芳)、傅彤(别督)、来敏(光禄大夫,荆州名族,父亲官至三公)、王连(长史)、李严(中都护署府事)魏延(征西大将军,魏延当初是带着私人武装投刘备的,应该也是豪门世族)陈震(卫尉)、董厥(尚书令、大将军)樊建(侍中、尚书令)、胡济(右骠骑将军)、郭攸之(侍中)

长沙郡:

刘封(中郎将)、

武陵郡:

廖立(跟庞统并称楚之良才)

荆州人在东吴政权很少能进入高层,而且东吴北方荆州方向多是偏师。夷陵之战如果刘备胜利了,荆州豪强肯定会积极响应。后来武陵蛮也起事暴动,东吴集结五万人花了三年才平定。但这时吴蜀已恢复联盟。


小鸿哥


打刘备伐吴势在必行,夺回荆州是现实意义收复了无论是打谁都会游刃有余!为关羽报仇是最好的借口!确实也是东吴做得不对,夺地还杀人!亲如兄弟的人,出生入死!这样做对朋友是个交代,对下面人也是激励!古人重义嘛!再者无论是谁都不会想到刘备会速败!刘备也不会真想灭吴!实力不允许,北面还有曹丕呢,自己敢深入江南吗?不是夷陵意外失败,刘备很可能见好就收!名有了,替兄弟报仇,无奈敌军能守,总不能强攻损失那么大!陆逊是在猇亭凭险坚守,不死守,后面就是一马平川了!


幸福最重要753


刘备伐吴,兴无名之兵,不过是为二弟报仇而已,可惜他没资格伐吴,荆州本来就是东吴的,你赖着不还,这没道理嘛!关羽之死完全是他自己招的祸,死了活该/刘备伐吴,荆州人也不会响应他的


Gjfwxws123


因为刘备是想把荆州和河南以及河北夺回来,如果并且并且孙权的手下吕蒙杀死了关羽,和张飞的两个手下杀掉了张飞,并把张飞的头颅带回了东吴,投降于东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