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或是知道哪些奇特的茶?

名字奇奇怪怪的茶:鴨屎香。

我不造為啥這茶要叫這名,難道還有人知道鴨屎是啥香味的。。。。。。。。

每次喝茶的時候老讓我想象蘭花香、蜜桃香、桂皮香、青苔香、木質香等等,我覺得青苔香、木質香酒已經很抽象了,畢竟我也沒吃過青苔、木屑,桂皮香我還能找段桂皮來聞聞吃吃感受一下。

你見過或是知道哪些奇特的茶?

我第一次聽這名還是有次大家聊天開玩笑,說茶的名字都很雅緻,一人說:鴨屎香就不雅緻。

我才知道有【鴨屎香】這麼款茶,當然我查了很多書,像啥《中國茶經》、《中國名茶志》、《鳳凰單叢》等都沒能找到“鴨屎香”的隻言片語。

我還以為那人瞎編的,直到度娘了一下,,,,原來真有這款茶。

至於為什麼叫鴨屎香,我在度娘中的許多個詞條裡找到答案,大致意思是說:

大烏葉單叢茶原來從烏崬山引進的,種在“鴨屎土”(其實是黃土壤)的茶園裡,長著烏藍色的茶葉,葉長得似剛畝(學名鴨屎腳木)的葉一樣。鄉里人喝過這種茶之後都說這個茶葉香氣好,韻味濃,紛紛問是什麼名叢,什麼香型。茶農怕被人偷去,便謊稱是鴨屎香。大烏葉單叢“鴨屎香”的別名便由此而來。

你見過或是知道哪些奇特的茶?

製作奇奇怪怪的茶:蟲茶

我是在看紀錄片《走遍中國》的時候瞭解到這款茶的:在貴州的赤水,有一種流傳了千百年的古老的茶:蟲茶。這種茶叫茶,卻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茶,這種茶的製茶師,不是人,而是蟲。[1]

蟲茶就是用蟲屎泡成的茶,在我國的華南地區就出產蟲茶。

人們把採摘來的化香樹葉或某些野生苦茶葉經開水燙一下,再曬至六七成幹,然後把葉子逐層放進大竹簍或大木桶裡,每層葉子厚約四五寸,每隔一層澆上適量的淘米水,蓋上蓋子讓其自然發酵。一個多星期後打開蓋子,發酵的葉子便會散發出一種特有的氣味。這時把大竹簍或大木桶放到敞開窗戶的房間裡或閣樓上,這種氣味就會招引來大批的“化香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又叫弓須亥夜蛾,其幼蟲喜食各種化香葉,主要分佈在粵桂地區)或“米縞螟”(屬鱗翅目螟蛾科,又叫米黑蟲,其幼蟲喜食各種苦茶葉,主要分佈在湘黔地區)的飛蛾來此安營紮寨,產卵繁衍。當卵孵化成幼蟲時,這些幼蟲特別愛吃發酵後腐爛的葉子,並排洩出一粒粒比菜籽還要小的黑綠色蟲屎,直徑約一毫米左右,一般在每年初冬採收、過篩、曬乾後貯藏。[2]

這就是蟲茶了(又稱蟲屎茶),聽起來是不是跟貓屎咖啡很像~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關於此茶的論述:"茶蛀蟲,此裝茶籠內蛀蟲也,取其屎用"、"蛀屑+ 主治, 耳出汁⋯⋯"
清代《城步縣鄉土志》卷五中言:"茶雖粗惡,置之舊籠一二年或數年,茶悉化為蟲,餘名'蟲茶'"。

蟲茶具有清熱、去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功效。

你見過或是知道哪些奇特的茶?

沒喝過,沒圖

喝法奇奇怪怪的茶:擂茶

可能也不算太奇怪,據記載我國的飲茶的方式似乎叢開始就與擂茶有關,即把茶葉碾成末,摻在米中煮成粥,稱為米茶,或叫茗粥。

元末明初以後,擂茶在中原和其他地區卻逐漸消逝,只有客家人、部分畲族人及我國西南的個別少數民族繼承下來並不斷地創新。

擂茶的原料和製作方法,因地因時因人而有所不同,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為客家擂茶和湖南(非客家)擂茶兩大類,按製作方式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為米茶,二為香料茶。

  • 米茶就是古人所稱的“茗粥”。

製法是將茶葉、生米、生薑等用水浸泡,然後放在內壁佈滿輻射狀溝紋並形成細牙的陶製的擂缽裡,用2 ~4 尺長、杯口粗的油茶木或山楂木等可食雜木做成的擂槌,反覆碾磨成糊狀,復拌入韭菜、番薯絲等,倒人鍋中煮成稀粥。食用時,再撒上適量的油炸碎花生米、芝麻及另行炒熟的菇、筍、肉絲等佐料。

  • 香料茶也叫庵菜或鹽茶。

它的基本原料是茶葉、中草藥和油、鹽、姜等。在有些地方,如寧化,所謂茶葉的範疇很廣,除老茶樹葉外,許多野生植物的嫩葉,如山梨葉、大青葉、藥薯(即淮山)葉等,經燜煮、發酵、曬乾等工序大量製備,都當作茶葉,常年備用。中藥有川芎、肉桂、小茴香、白芷、陳皮、甘草等香料型。草藥的食用,則隨季節和氣候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如春夏溼熱,用艾葉和薄荷等;秋季風燥,用金盞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用竹葉椒等。製作時,將上述原料同置缽中,手握擂槌,以其圓端沿擂缽內壁頻頻擂轉,直至原料碾成茶泥。然後將茶泥分置一個個碗中,注入開水,風味獨異的香料擂茶就算做成了。有的在茶碗中還撒上芝麻、米花、粉條、乾果、菇筍,肉類等,用匙攪勻。

因為服擂茶是要咀嚼的,所以嚴格地說,用“飲”字用“喝”字或用“吃”字,都欠準確,客家人均用“食”字來表達。[3]

你見過或是知道哪些奇特的茶?

參考

  1. ^《走遍中國》 20150823 一個人的蟲茶夢
  2. ^程柱生:趣話奇特的速溶飲料——蟲茶
  3. ^【擂茶】百科詞條

原文首發在知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