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冠肺炎認識ECMO

在廣大醫護人員忘我付出和不懈努力下,我國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工作趨於平衡、逐步走向勝利,同時也讓ECMO技術走進了大眾的視野。非醫學人員對ECMO感覺陌生,但ECMO並不是一項新的技術,世界首例新生兒ECMO的存活者已經40多歲了。那麼,什麼是ECMO呢?

ECMO技術源於心臟外科技術中的體外循環技術,顧名思義,體外循環就是在人的心臟、肺完全不工作的情況下,用機器及一些裝置短時間內替代心臟和肺的功能,以完成需要心臟停跳的手術,所用的機器就是目前應用的滾壓泵和離心泵(代替心臟的泵功能),目前應用的裝置就是膜式氧合器(代替肺的氧合功能)。體外循環機在1939年由John Gibbon開始研發,1954年完成第一例開心手術,由於體外循環只能短時間內代替心肺功能,時間長了就會引起致命併發症,所以,經過醫學大師們不斷努力,解決了如何長時間對心肺功能進行支持的技術,1971年,J. Donald Hill將此技術應用於臨床救治了一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ARDS)的患者,1975年開始進行多中心的研究,並將其命名為體外膜式氧和(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同年,Bartlett首次應用ECMO治癒了一個名叫Esperanza的新生兒,這一成功首次激發了ECMO的治療熱潮。

在我國,第四軍醫大學蘇鴻熙教授於1958年6月26日首次在體外循環下為一6歲男孩實施了心內直視手術修補室間隔缺損,2001年李斌飛教授成功開展中國大陸第一例ECMO。SARS及數次禽流感的爆發,讓政府及醫院意識到了ECMO的重要性,政府先後免費為一些市級醫院配備了ECMO機器。

有了ECMO機器,並不代表就能順利開展ECMO技術,昂貴的費用、複雜的技術、一些嚴重併發症以及目前仍然很低的治癒率仍是ECMO難以全面推廣的原因。目前,上機費用大約5萬元人民幣,每日費用大約2萬元,且未納入醫保,費用昂貴也是給病人上ECMO延遲的一個原因,延遲上機的結果就是效果欠佳,因此,在此次疫情期間,有專家學者提出上ECMO要關口前移,也就是提前上,不要等到萬不得已才上,那樣就晚了。複雜的技術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團隊,這個團隊包括心血管外科醫生、ICU醫生及護士以及超聲科和放射科醫生等,雖然有精確的機器、優秀的團隊,目前總的ECMO的治癒率仍不超過50%,且有一些嚴重併發症比如重要臟器的出血、下肢壞死需要截肢等仍然是開展ECMO的噩夢。筆者在阜外醫院進修時,就有一個擴張型心肌病的病人,非常年輕,嚴重心功能衰竭情況下應用ECMO支持以等待心臟移植,ECMO支持幾天後仍未能獲得供體,病人出現腦出血、腦死亡狀態,最後不得不放棄治療。阜外醫院的專家老師們多次提到,有的應用ECMO的病人因為下肢缺血壞死,最後不得不截肢,雖然存活了,但生活質量不是很高,有的嬰幼兒應用ECMO存活後有可能智力受到影響。因此ECMO的推廣離不開政府及醫院在人力、物力及財力等方面的支持。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ECMO團隊就獲得了強大的財力支持,ECMO開展的越來越好。

目前,ECMO主要用於心功能衰竭、呼吸衰竭、MODS以及心臟移植和肺移植術後等的治療,應用越來越廣泛。

今年新冠肺炎在我國爆發,全國的ECMO團隊全力救治新冠肺炎病人,讓大家對ECMO有了新的認識,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ECMO技術將會遍地開花、越來越成熟,將會有更多的病人從這項技術中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