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的意義與價值

《儀禮》及其他古禮經,是研究古代禮制的重要文獻,由於經文內容多是禮節儀式,即使熟讀經文,瞭解了禮節程序,但對於各種儀節背後的用意,卻仍然難以知曉,而《禮記》就保存了部分闡釋禮經意涵的篇章,雖不全面,但正可指引後人閱讀禮經的思考方向,補足了上述的缺憾。今本《禮記》的《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等篇,是闡釋《儀禮》中相應的專禮。而與喪服有關的《喪服小記》、《問喪》、《間傳》等篇,則是補記《儀禮》的《喪服》、《士喪禮》等篇的不足。除了闡釋古禮經義之外,《禮記》也對《儀禮》十七篇所未載的古禮頗有補充,例如《曾子問》記種種喪制、喪服的變例,即可補《儀禮》之未備。由於《禮記》是以儒家禮論為主的論文彙編,因此,後人亦可通過《禮記》對儒學思想進行深入的研究。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就說:

《禮記》之最大價值,在於能供給以研究戰國秦漢間儒家者流——尤其是荀子一派學術思想史之極豐富之資料。蓋孔氏之學,在此期間始確立,亦在此期間而漸失其真。其蛻變之跡與其幾,讀此兩戴記八十餘篇最能明瞭也。

要之慾知儒家根本思想及其蛻變之跡,則除《論語》、《孟子》、《荀子》外,最要者實為兩《禮記》。而《禮記》方面較多,故足供研究資料者亦較廣。

這是十分正確的看法。透過《禮記》,我們可以看到儒家小至修身、大至治國的種種思想。以政治思想與教育思想為例,儒家政治思想中最有名的理想社會——大同與小康: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運》描繪出一幅美好的理想國圖景:最上乘的大同社會,大道盛行,人性本善,親親愛人,各安其所,君主垂拱而天下治。到了“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時代,“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雖然略遜一籌,卻也算“小康”,尚屬基本安定的社會。而其最重要的支撐便是禮義,禮義並不是強制執行的律法,禮義是依循天地萬物的常情而形成的規範,因此得以收潛移默化之功,建立普世可行的價值觀念,產生維繫人心的力量。又如教育思想。我們從《論語》裡可以看到孔子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勾勒出儒家教育思想的概貌,而通過《學記》,我們看到的是完整地體現儒家教育理念的專論。《學記》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及方法,至今仍對學校教育,乃至所有廣義的“教育者”與“學習者”都具有指導意義。以教學方法為例,《學記》提出“豫”、“時”、“遜”、“摩”四種理論:“豫”是預防,意指在過失發生前先加預防,一如現代學校要訂定共同生活常規,導引學生品行,使學生懂得為與不為的分寸,這便是“豫”的觀念;“時”是適時,意指在適當時機教育學生合宜的知識,可說是結合孔子“因材施教”與兵家“因勢利導”的觀念;“遜”是漸進,指循序漸進地施教,就像現代各級學校選編教材莫不由淺至深、由簡及繁、由具體而抽象,以配合學生逐步成長的理解能力;“摩”是觀摩,意指互相觀摩學習,其中含藏著孔子見賢思齊的學習精神,也是現代學校教育甚至社會各行各業善用的方法。《學記》的意義,不只是後人研究儒家教育觀的學術資料,兩千多年來,它一直為歷來無數“教者”、“學者”指引方向,韓愈寫出有名的《師說》、《進學解》,豈能不受《學記》啟發!現代校園有所謂的觀摩教學、鼓勵各級教師應該多多進修等,其理念源頭焉能與《學記》以至孔子無關!

以一條人際關係原則為例,《曲禮上》說“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與有賢德的人交往,要“狎而敬”、“畏而愛”,這是很中肯的。“狎”是指親近賢者,這樣就可以見賢思齊。既要親近又要“敬”,人往往因親近而生侮慢,慢心一生,便容易發生問題。後半句“畏而愛之”相反相成,畏不是恐懼,而是敬畏,帶著敬畏又不失愛慕之心,人與人之間才能維持和平久長的關係。又如《少儀》說“不窺密”,即不窺探別人的私密。今天常講保護個人的隱私權,而各類大眾傳播媒體上卻總是流言滿天飛,狗仔隊大行其道,因此這古老的道德規範至今並不過時。像這類提供個人修身養性的參考原則,《禮記》俯拾即是。研讀《禮記》,不只讓我們瞭解古代儒家的思想,更可鑑古知今,為現代人提供安身立命的處世之道。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禮記》中有許多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閃亮的思想,只要列舉幾句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語錄就足以說明問題: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小人溺於水,君子溺於口,大人溺於民。

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

天下內和而家理……外和而國治。

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至於《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自唐代韓愈引用之後,宋代理學家程頤、程顥高度重視,朱熹更重新編次,重新闡釋,與《論語》、《孟子》合纂於《四書集註》中,成為理學家最重要的綱領性著作。元代起,成為各級學校的必讀書、士子求取功名的考試書。其在文化史與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毋庸諱言,《禮記》中也有不少封建糟粕,如等級制度,男尊女卑,以及最為詬病的“繁文縟節”。如今我們在閱讀過程中,儘可拋開那些“不合時宜”的禮節與觀念,而學習那些至今仍有價值的、應當遵循的禮儀與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