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劉秀評價為"隱若敵國"的吳漢,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

引言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將領,其中既有吳起這樣愛兵如子的良將,也有像楊素這樣的嚴苛制軍的陰狠之士。而被評價為“像敵軍之將領”的卻寥寥無幾,其中以西漢大將周亞夫最為著名。而周亞夫之所以會獲得這樣的評價,就是因為其部下軍隊在任何時候都保持著高度的紀律性以及高昂的士氣,從而讓人覺得這是在與敵軍對壘。

被劉秀評價為

影視劇中的周亞夫形象

而在東漢建立過程中的一員大將也得到了劉秀相似的評價,那就是吳漢。吳漢作為一名勇將,參與了平定王郎,公孫述等多次重要戰役,在這些戰鬥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而讓他在東漢初年如雲的名將中脫穎而出的原因與周亞夫類似,也是因為其部隊高昂的士氣。這讓他在多次陷入絕境的時候都能置之死地而後生,而且其也有著名將的自負,雖然曾經給他帶來過一些問題,但這也是他能夠創造輝煌戰績的根本原因。

而幫助吳漢鼓舞士兵士氣的根本是吳漢高度的自信,無論身處於什麼樣的情況,吳漢都堅信依靠自己的能力總能創造奇蹟,取得勝利。雖然這也讓他出現過輕敵的狀況,但不得不說吳漢的自信心確實有著鼓舞人心的作用。

被劉秀評價為

東漢名將吳漢


吳漢從販馬人到大將軍的蛻變

吳漢出生在一個平民的家庭之中,自小家境貧寒,但是由於稍有才能,因此被授予了亭長的職位。但是當時其區域內有人犯下大罪,吳漢為了避免受到牽連,便逃到了漁陽。在當地吳漢無依無靠,只能通過賣馬維生,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吳漢也和當地的許多豪傑建立了友誼,這讓吳漢在當地有了不錯的聲望。在劉玄登基之後,派出使者到河北地區訪求人才,當地的人紛紛舉薦吳漢,因此吳漢也被更始政權所接納,擔任了安樂令的職位。

被劉秀評價為

漢更始帝劉玄

不過更始政權在進入長安之後的表現十分令人失望,而此時王郎又自稱是漢成帝的兒子子輿,因此河北眾多人都前去歸附。而此時的漁陽太守彭寵不知道該如何做選擇,其麾下的將官大多數都希望為王郎效力,而吳漢卻認為王郎是一介賊寇,難成大事。而光武帝英明神武,才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彭寵當時依然沒有下定決心,吳漢便先行退出,思考如何說服眾人。這是他看到有一個儒生經過,而那個儒生正好是從邯鄲來的,在與其交流之後吳漢確定了王郎並不是成帝之子的事實。於是吳漢便讓那位儒生向彭寵解釋了這件事情,這讓彭寵堅定了與劉秀合作的決心。此事在《後漢書》中有如下記載:

"漢乃辭出,止外亭,念所以譎眾,未知所出。望見道中有一人似儒生者,漢使人召之,為具食,問以所聞。生因言劉公所過,為郡縣所歸;邯鄲舉尊號者,實非劉氏。漢大喜,即詐為光武書,移檄漁陽,使生齎以詣寵,令縣以所聞說之,漢復隨後入。寵甚然之。"

被劉秀評價為

古城樓

之後彭寵便發兵與劉秀會合,並在河北地區作戰,奪取了不少王郎的城池。之後彭寵的軍隊與劉秀的軍隊在廣阿成功會師,而吳漢也被授予了偏將軍的職位。此時的王郎已經是強弩之末,劉秀率領的漢軍很快就包圍了邯鄲城,並擊敗了守軍,河北地區的混亂局面也得到了肅清。

由於吳漢為人質樸,不善言辭,所以劉秀對他沒有太多的瞭解。不過鄧禹等將領在與吳漢的交流中看出了吳漢不俗的能力,便紛紛向劉秀舉薦吳漢,認為其能夠承擔更加重要的責任,劉秀對於吳漢也愈發信任。

不久之後劉秀和更始政權出現了矛盾,先是劉縯被殺,之後劉秀又回到了長安,被幽禁了起來。在耿弇等人的勸說下,劉秀才堅定了與更始政權決裂的想法,並打算以幽州為根基,發兵奪取天下。於是劉秀便向鄧禹詢問誰可以去幽州整頓兵馬,鄧禹推薦了吳漢。於是吳漢持節前往幽州地區,身邊只帶了極少數的兵馬。當時的幽州牧苗曾對於光武帝並不是十分心腹,而且自己也有野心,因此並沒有接受吳漢的命令調動兵馬。

被劉秀評價為

推薦吳漢的東漢名臣鄧禹

吳漢得知這件事情之後百年率領二十名騎兵趕往了苗曾所在的無終城,苗曾認為現在的吳漢沒有威脅,便出城相迎,結果被吳漢直接斬殺。這件事情在幽州地區造成了不小的震動,幽州各地州府無不望風而降,吳漢因此也整合了一支規模十分龐大的軍隊。

之後吳漢便南下與劉秀會合,在吳漢到達之前劉秀手下的將官紛紛擔心吳漢兵馬太多,可能會擁兵自重,不把兵權交出來。但是吳漢在見到劉秀之後就將全部的幽州兵馬都交給了劉秀,讓他分給其他將領來指揮,他的這一舉動也讓他贏得了的信任。

從吳漢發跡的歷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吳漢有著極強的主見,這從他堅定跟隨劉秀的事件中就可以看出來。而且吳漢在擊殺苗曾的過程中就可以看出吳漢在戰鬥中殺伐果決,這也是其之後能夠多次絕地求生的重要原因。

吳漢的冷靜與堅定,幫助其多次死裡逃生

在劉秀舉兵之後,吳漢成為了劉秀的左膀右臂,幫助他立下了赫赫戰功。與其他將領不同,吳漢在戰鬥的時候更加英勇,其經常身先士卒,攻城的時候也奮勇先登,這讓他在軍隊中有了不俗的威望。

而吳漢最為人稱道的本領時期對於士氣的維持,在任何情況下,吳漢都能快速穩定軍心,讓自己的軍隊恢復戰鬥力,從讓他擺脫逆境,突出重圍,而這也是劉秀認為吳漢"隱若敵國"的根本原因。

被劉秀評價為

西漢末年割據勢力首領劉永

比如在漢軍攻打劉永的時候,吳漢作為漢軍的先鋒,在一開始的幾場戰鬥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戰績,而漢軍也在他的帶領下迅速開赴到了廣樂,圍困了當地守將蘇茂。劉永此時派出十餘萬部隊前來營救,吳漢帶領輕騎兵前去迎擊,結果在戰鬥中不慎墜馬,傷到了膝蓋。在回營之後,部隊士氣低落。吳漢於是帶傷到兵營之中視察,並告訴士兵劉永的部隊不過是烏合之眾,現在雖然漢軍人少,又被劉永的援軍包圍,但是隻要大家能夠奮勇殺敵,那麼敵人就不足為懼,這番話讓漢軍的士氣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此事在《後漢書》中有如下記載:

"諸將謂漢曰:'大敵在前而公傷臥,眾心懼矣。'漢乃勃然裹創而起,椎牛饗士,令軍中曰:'賊眾雖多,皆劫掠群盜,'勝不相讓,敗不相救',非有仗節死義者也。今日封侯之秋,諸君勉之!'於是軍士激怒,人倍其氣。"

第二天城中的蘇茂認為漢軍數量處於劣勢,而且又被包圍,是一舉殲滅吳漢的好機會,於是從城中出兵和援軍一起夾擊漢軍。吳漢在這種不利局面下絲毫沒有慌亂,他挑選了三千餘名精銳士兵擺出十分嚴密的陣型,對敵軍發起了進攻。劉永的軍隊大多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因此在面對陣型整齊,士氣高昂的漢軍時,十分害怕,幾乎不戰而退。吳漢此時帶領士兵對蘇茂進行追擊,殺入廣樂城中,一舉拿下了城池,並且擊退了外圍的援軍。

被劉秀評價為

廣樂守將蘇茂

此戰的過程將吳漢的勇敢與臨危不懼完美地呈現了出來,而這也是他屢次能絕處逢生的根本原因,而吳漢平日裡對於士兵的嚴格訓練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從吳漢鼓舞士兵的話語中也可以看出吳漢有著極強的自信,而隨著吳漢不斷取得戰鬥的勝利,吳漢的自信心也不斷上升,讓他有了輕敵的思想,終於讓他在後面的戰鬥中出現了問題。

領兵入蜀大意分兵陷險境,銜枚疾走深夜合軍破敗局

劉秀在興兵以後迅速擊敗了各個割據勢力,基本平定了中國北方,而最後一個較為強大的割據政權就是在四川地區稱帝的公孫述了。而吳漢被劉秀授予了大將軍的職位,領兵前往四川與公孫述交戰。

被劉秀評價為

吳漢部將劉尚

在起初的戰鬥中漢軍無往不利,迅速殺到了四川腹地,奪下了廣都。此時劉秀擔心吳漢冒進,便派人叮囑他也據守廣都,消耗前來進攻的蜀軍的士氣,待到他們士氣低落,再向成都進軍。然而在命令到達之前,吳漢就已經自己率兵前往成都了,與此同時他還分兵一萬給了劉尚,讓他在長江南岸駐紮。

吳漢這樣的行動顯然是低估了蜀軍的實力,公孫述當時立即派出謝豐、袁吉領兵二十餘營攻打吳漢,並派出小股部隊騷擾劉尚,讓他們彼此之間不得相救,這讓吳漢的軍隊陷入了險境,只得退入山中,被敵人包圍了起來。

此時的吳漢知道自己已經身處絕境,必須兵行險招。於是他告訴士兵們現在突破重圍的唯一方法就是與劉尚合軍,然後奮力一搏,才有逃出生天的機會。於是他冒著風險深夜行軍,帶領士兵們銜枚疾走,逃出了包圍,成功到達了劉尚的軍營,這讓漢軍士氣大振。

被劉秀評價為

將軍吳漢雕像

在次日吳漢便親率大軍主動出擊,擊潰了蜀軍的防守斬殺了謝豐和袁吉,殺出一條生路,返回了廣都。之後吳漢便開始接受劉秀的指導,利用合適的戰術消耗了蜀軍的有生力量,終於攻破了成都,平定了蜀地。吳漢鼓舞士兵的訓話在《後漢書》中有如下記載:

"吾共諸君逾越險阻,轉戰千里,所在斬獲,遂深入敵地,至其城下。而今與劉尚二處受圍,勢既不接,其禍難量。欲潛師就尚於江南,並兵御之。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如其不然,敗必無餘。成敗之機,在此一舉。"

在蜀地的戰鬥中,我們可以看到吳漢的治軍依然是十分優秀的,否則他的士兵們不可能在那種危急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著強大的戰鬥力。但是吳漢的自信確實已經讓他生出了輕敵的思想,讓他險些命喪成都。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沒有這種自信,他的士兵也不會如此信任他,也就無法保持高昂的士氣,因此吳漢這種接近自負的強烈自信心也是他出色戰鬥力的源泉,筆者認為這也是他在出現戰術失誤的時候劉秀沒有批評他的原因。

被劉秀評價為

吳漢攻佔成都


結語

在世界軍事史中佔據重要位置的《戰爭論》一書中,認為部隊的士氣是決定戰爭走向,影響戰爭結果的最重要因素,而早在中國的東漢初年,就有人發現了士氣對於戰鬥的重要影響,並且依靠著自己部隊的高昂士氣,屢屢創造奇蹟,那就是大將軍吳漢。

吳漢對於士氣的維持主要通過兩個手段,其一是嚴謹的治軍風格,我們從其與劉永一戰中就可以看出,吳漢的軍隊有著極高的組織紀律性,並且對於陣法也有著極高的掌握,這都與其平時嚴酷的訓練是分不開的。而從劉秀對其的評價我們也可以看出其和周亞夫的相似性,而周亞夫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其出色的管理。因此吳漢對於士兵的管理之優秀,就是他能保持高昂士氣的基礎。

而吳漢能夠保持部下高昂士氣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其極強的自信心。他強烈的自信讓士兵們堅信跟著他一定能夠取得勝利。雖然過度膨脹的自信也會讓他出現輕敵的問題,但在經過利弊比較之後,我們就會知道這些損失是可以接受的,而吳漢也憑藉著自己的自信成為了東漢最重要的將領之一,其絕地求生的風采更成為了歷史上的高光時刻。


參考文獻

1《後漢書》

2《續漢書》

3《資治通鑑》

文章內容來自今日頭條號:明浩說史 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