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王莽和王莽的新朝?为什么说王莽是穿越者?

小鈥籽


王莽这个人在早期凭借着自己的好名声,和自己的外戚身份,以及西汉以来的更受命思想,儒学思想,以及汉末越来越严重的土地兼并,以及自然灾害建立了新朝,但是

胡适说他是:一千九百年前的一个社会主义者。甚至有人认为他是穿越回去的,为何会这样说呢?

1.实行王田,私属制。

王莽异想天开,想要恢复井田制,便把天下的田地叫作王田,把奴婢叫作私属,不准买卖。田地多而人比较少的人家要把土地分给别人。这样一来有人反对就是十分正常地。因为井田制只有在史书上记载过,实行与否也不得而知。但王莽凭借对儒家经典的盲目偏信就行实行井田,结局打脸很自然

2.改革币制

王莽改革币制混乱,荒唐。从居摄二年到地皇四年,王莽下诏四次改革币制。每次都是以小易大,以轻易重,实际上加大对老百姓的盘剥。

彭威信《中国货币史》:中国历代币制改革的失败,多有别的原因,而不是制度本身的缺点。只有王莽的宝货制的失败,完全是制度的失败。

3.改革官名,地名,行政区划

神神道道的王莽依据《禹贡》废除现有区划,改天下为九州,可谓是相当的浪漫。

在中央设置四辅,三公,四将,九卿,六监等已经早已不是用的官名。

4.改外族称号

把西南以及西域的三十多个国家的国王一律降为侯。

把匈奴的玺改为章。

改匈奴单于为降服单于。

虽然痛快却引发汉匈战争。

5.改五德系统

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后代

对其评价十二个字

生搬硬套,不切实际,缺乏理性


王建国xxy


王莽多半是一个90后的高中二年级学生穿过去的。来看看他都搞了些啥幺蛾子:

给高丽改名。据此判断,王同学应该常年混迹于铁血论坛。

大搞国有化。多半是文科生,学过一点高中政治。

解放奴隶。哟,这小子还知道南北战争。

重视发明创造。毕竟学过历史,对英国工业革命后称霸世界有所耳闻,深知这些奇技淫巧的厉害之处。

打仗用巨人猛兽……王同学是没少玩电脑游戏啊,指不定是魔兽星际的玩家。

然而正是因为王同学沉迷于游戏和论坛,不好好读书,导致他是个学渣。科学和历史都只学了个一知半解,比如:

杀刘秀——居然没搞清楚刘秀当时的身份和籍贯,估计只是知道这个名字而已。

居然没有一手扶植起工业文明。你倒是搞蒸汽机啊,图纸画不出来,把原理告诉大家,民间总会有聪明人鼓捣出来。炼钢技术呢?含碳比例背过没有。尝试弄火药啊,配方不知道可以试验,知道硫碳硝就可以试了。再不济马镫总该发明一下吧。可是一件都没有。

王同学身败名裂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好好学习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以下是给穿越者的建议,大家一定要照着做,指不定哪天就穿越了呢。

1.历史是最重要的学科。至少熟读史记到清史稿的帝纪部分,不要弄出杀错了人、跟错了人、站错了队之类的事情。

2.工科知识要扎实。至少要学懂蒸汽机和火药这两种初期就能点出来的科技。

3.熟记世界地图,然而不要有民族情绪。

4.专业首选古代史,其次机械。千万不要学计算机!不然科技树还没点到你就挂了。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王莽是一个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由于其建立的新朝的失败导致其本身的身败名裂。古时对其多贬义,现代人看其做法多有现代的意思,对王莽又有赞美之意,有人戏称其是穿越者。

这位受到史书批判,但是却被许多现代人认为,十分像一个穿越者的历史名人,就是顶替西汉,建立新朝的王莽。

  大家学中国历史,一般记的都是各个主要朝代,西汉之后就是东汉,像王莽所建立的新朝,很少被人所熟知。新朝存在时间非常短,只有十四年的时间。如此短暂,而且是代替西汉建立的朝代,在西汉的延续东汉这里,自然是仇敌。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越是短小的朝代,所受到的诬陷甚至更多。王莽建立的新朝既短,又是东汉的眼中钉,算是全都占了。所以也难怪,在正史之中,新朝不被承认,王莽被定义为乱臣贼子了。

  后世人评价王莽之时,往往依据《汉书》,所以千百年来王莽都被人们诟病批判。一直到近现代时期,特别是现代,才对王莽有了不同的看法。学术界的太过高深,咱们就不参与其中,只说说民间对王莽的看法。

  “穿越”,渐渐在中国火起来之后,曾有人提出过这样的质疑和推论:王莽怕是一个穿越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源于他建立新朝之后,实行的一系列改革。

  新朝虽然存在的时间短,但是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特别是王莽改制,更是一段非常重要的课题。王莽建立的新朝,被称为中国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验。

  我们认为社会制度的发展,遵循的应该是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律。显而易见,王莽在封建时期涉及社会主义制度,那就是完全超前了的。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穿越者。

  王莽所实行的政策到底超前到什么地步,才会被人认为是穿越者?这些政策,是否真有现代政策的影子呢?咱们不细说,就拿主要政策来说吧!

  首先是土地政策,王莽实行土地改革,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土地国有之后,私人不得随意买卖占有土地。王莽将这些土地平均分给百姓,无论是富户还是百姓,多退少补。这个政策,的确有些像新中国的土改。

  其次是将盐、铁、酒、货币等经营权收归国家。这些重要领域的经营权,由国家经营。私人开采矿石,要交税还要得到政府的同意,获取经营权。以前贵族是可以私自铸造货币的,王莽推行新政策之后,货币由国家统一发行。这些方面,也与今日的经济政策相似。

  第三强迫劳动。但凡是无业游民,必须向政府缴纳钱财。若是无法承担,就必须接受政府的强制劳动,劳动期间由政府提供住宿和饮食。这一点,是否带有一点早些年人民公社的影子。

  第四,冻结奴隶制度。虽然没有废除,但是却下令禁止奴隶买卖。奴隶买卖终止之后,奴隶自然而然会随之减少,奴隶制度也将慢慢消亡。从这点来看,王莽似乎比较重视人权。

  第五,实行计划经济。在王莽的新政策下,市场物价由政府调控,防止商人操纵市场,以消除贫富不均。

  第六,允许百姓向政府贷款。若是用于祭祀丧葬等事务,政府不收取利息,若是用于经营,政府则要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息。

  第七,王莽重视科学发明,而他自己也是一个发明家。令后人十分惊讶,且认为他实在太像一个穿越者的重要原因,就是王莽发明的游标卡尺。

  不仅这些方面,还有很多方面,王莽的想法都十分的超前。要么就是他太聪明,眼光远超当前那个时代,要么就真有些玄乎了!


霖霖历史录


王莽在主流历史的观点中,批评的观点居多。主要是由于王莽篡汉,新政失败激化国内矛盾。

实际上,西汉自昭宣中兴以后,自元帝开始,已经走了下坡路,而成帝开始,西汉的灭亡已经不可避免。王莽利用这个有利形势,借助自己外戚身份,至少在表面上任用了一些人才,整顿了政坛,还是有一些可取性的。而新政的出发点还是好的,只是具体实施出了问题。

而汉朝虽然出了问题,但是实际上政治经济上的问题,并没有使得人民对汉朝失望。西汉末年几乎没有大的农民起义,就是个有力证明。正是因为如此,反对新朝的很多势力打着汉朝的旗号,比如更始帝刘玄、刘盆子和刘秀等。而后来曹丕篡汉的时候,也有刘备自立。刘渊在永嘉之乱的时候,也打着汉的旗号。这就说明,在东汉灭亡以后的百年之内,汉还是颇有影响力的。

王莽对于刘氏的恐惧,造成了对刘氏的迫害,也是王莽不得人心的地方之一。

其实,论能力和形势,王莽甚至好于后来的曹丕、刘裕、杨坚、郭威、赵匡胤等人,可是就是由于时代因素,王莽并没有建立一个真正的王朝,新朝和武则天的周朝,都被认为是朝代内部托生的朝代,是可以忽视的。

王莽之所以会被后人认为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是因为他篡汉之后的很多改革措施都很有现代色彩,王莽对土地制度、经济制度、奴隶制度的改革,还有他的很多现代化的发明,比如游标卡尺,都不像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备受历史的争议。不过王莽身上真正受到历史关注的地方,还在于他的一些改革举措上,也正是因为这些超前的改革举措,王莽被人认为是穿越者。

王莽穿越的证据有许多,比如他破天荒的提出土地国有,可以平均分配给百姓耕种,只是不再允许私人随意的买卖土地;比如他在奴隶制度的改革上,奴隶制度的存在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但是王莽却提出禁止奴隶的买卖,这难道不是人权思想的体现吗?

另外王莽在位的时候格外的喜欢钻研科技发明,他发明的游标卡尺,跟我们现在使用的几乎一模一样,据说历史上王莽还曾尝试过让人制造过飞行器,不过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最后没有成功罢了。






悠哉历史


王莽是我国得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一个人物。

他篡权上位,建立新朝,对于汉朝,对于天下正统而言是绝对的大逆不道,但他上位后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度在当时看来天方夜谭,却和现代社会的许多制度相似,这就不免让许多人猜测:王莽不是古代人而是穿越者,甚至许多人还以此为基础,创作了许多种假说和故事。

王莽上位以后,推行了一系列新法,改革了官员制度,将许多职位进行了更名,并增设了许多官职。为了表示新朝的“新”面貌,王莽还更改了很多以前的旧地名,

但是王莽改革最大的制度变化,还是废除奴隶制,禁止奴隶的买卖与产生。以及废除土地私有制,禁止土地买卖把天下土地都收回国有,由国家统一分配下去!

这样的制度确实是帮助了底层的劳苦大众,但是却伤害了 统治阶级地主们的根本利益。使得很多所谓新政的实行遇到了激烈的抵抗。

当然,最让后世感到惊奇的,还是王莽提出的"所得税"制度。他将盐、铁、酒等行业收归国有,并对猎人、渔夫等行业按收益征税,从而敛财。还发明了游标卡尺之类的器具等

他颁布的这些个制度法规要是仔细琢磨这可是比现有的制度早了好几千年,这也就难怪大家都觉得王莽有可能是个穿越者了!




纵情山海间


哪一个帝位不是从别人手里篡来的

  

但凡稍谙中国史的人都知道,王莽在历史上的名声可真不怎的。

从他倒台自焚到现在,时间过了差不多两千年。两千年里,不论是官方的正史还是民间的野史,抑或是诗人小说家的篇咏,几乎无一例外地将他定位为篡位者。比如《汉书》,压根儿就不承认他帝位的合法性,为他立传时,将他列入的是收录一般人的《传》,而不是帝王专用的《纪》,且断然指出:“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

  

这显然带有某种道德的义愤和正统的偏见,想到该书作者班固就生活在推翻了王莽而建立的东汉帝国,我们可以理解他的这种义愤和偏见了。但时隔上千年的《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王莽依然直呼其名,还是认定他乃篡位者,就有些过分了。其实,天下的帝位,哪一个不是从别人手里篡来的呢?就说王莽所夺的西汉,原本不也是刘邦从秦二世手里夺来的吗?怎么别人去夺成了开国明君,王莽去夺就成了篡位者呢?细细想来,大约是王莽那书呆子加改革家的人生让两千年来的后人都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不舒服。

  

书呆子好理解,且算不上什么有亏大节的问题;改革家更是一种美称。但如果改革家同时又是书呆子,或者说书呆子同时又以改革家自居,那么事情的结果很可能就会搞得一发不可收拾,往往免不了以喜剧登场,悲剧告终。如此说来,王莽在中国的几百个皇帝中,肯定算最独具特色的。

  

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王莽字巨君,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辈。老王家出了这么个皇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王莽的父兄辈“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也就是沾了这裙带关系。在汉元帝和汉成帝年间,老王家红得发紫,一口气就出了九个侯爷、五个大司马。

王莽却运道不佳,他的父亲王曼早死,连侯也没封上,连累王莽也没能做个贵族。当时,王莽的堂兄弟们“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就是说,这班世家子弟们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以狂喝滥饮养小蜜来互相攀比,而王莽“独孤贫”。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堂兄弟们饮酒作乐,王莽只得折节读书。那书呆子气,多半就是这时候养成的,没成想却害了这家伙一生。

王莽除了爱学习,还是个孝子。他不但父亲死得早,连哥哥也死得早,不得已,王莽只得独自赡养老母和嫂子,以及哥哥留下来的孩子们。总而言之,纵使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年轻时的王莽也是一个好青年,完全有资格当选五四标兵啦十大杰出青年什么的。

  

王莽人生的转机同样来自于他的孝道。那时候,他的伯父--权倾天下的大将军王凤病了,王凤的儿子们忙于走马斗鸡,吃喝玩乐,连老头子也没人肯照料。王莽则不然,这位孝顺的侄子亲口为伯父尝药,夜夜做义务陪护,以至于乱首垢面,不解衣睡觉达数月之久。这样,久病床前无孝子,老头子被王莽感动了,临死前,郑重其事地把王莽推荐给太后和汉成帝。

  

老头子的政治能量是惊人的,王莽随即被拜为黄门郎,不久又升为射声校尉。美丽而污秽的仕途终于向王莽露出了一丝笑容,王莽现在要干的就是,在经过这些年的磨砺和隐忍之后抓住机会往上爬,或者用好听的话来说叫要求进步。

  

那些充任中下级官员的年月,王莽的恭谦下士和仁义孝道是全国都有名的。那时候既没有电视也没有报纸,不像现在要学习哪个好榜样,只要电视报纸略一轰炸就天下闻名了。那时候要想全国有名,必须得靠人们口口相传。

据此推测,王莽也真是个异人,居然在普天下都有了好名声。“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骑校尉箕闳、上谷都尉阳碰、中郎陈汤”--继王凤老头子之后,又有好几个德高望重有头有脸的老干部,同时还是“当世名士”的人物,都为王莽的精神所感动,一齐站出来为位居下僚的王莽说话。沉溺于女人与美酒中的皇帝也“由是贤之”:永始元年,封王莽为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王莽也很为举荐他的老干部们争气,“爵位益尊,节操愈谦”。与老王家那些不成材的堂兄弟们相比,王莽想不给人留下好名声都不行。

  

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当王莽三十八岁时,终于被任命为大司马,成了西汉帝国的辅国重臣,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王莽依然保持着早年的革命本色,“遂克已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

有一次,王莽的母亲病了,公卿列侯纷纷派夫人前往王家看望。到了王莽家,王莽的老婆出来迎接,众位雍容华贵的夫人们见她“衣不曳地,布不蔽膝”,穿得实在不像大司马夫人的样子,都误以为是仆人,一搭话才知是王夫人,“皆惊”。

  

王莽高人一筹的品格还表现在他的急公好义。当时天下有灾,王莽上书皇太后,愿自掏腰包一百万,同时献出田地三十顷,交给大司农以安顿流离失所的贫民。这时的王莽已受封为安汉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王莽的率领下,“公卿皆慕效焉”。就连完全站在刘汉立场所编的《汉书》,也不得不如实称道王莽:每逢天下有水旱之灾,王莽就常年吃素。太后听说后,深为感动,亲自派使者告诉王莽:“闻公菜食,忧民深矣。今秋幸熟,公勤于职,以时食肉,爱身为国。”(听说你一向吃素食,可见你忧国忧民之深也。幸好今年天下丰收,你政务繁忙,还是要不时吃点肉,爱护你的身体其实就是爱护我们的国家。)以一国之尊(其时皇帝尚幼,太后乃实际掌权者)而专门为一个臣子的吃肉与否下诏,即使是在以出怪事闻名的中国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

  

王莽的女儿后来被立为皇后。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告诉皇帝,依照惯例,聘皇后需要给女方家里黄金二万、钱二亿。面对这一大笔名正言顺的巨款,王莽却深辞不受,实在推不过,只要了四千万,其余的全部捐献出来。这时,深为安汉公高尚人格所感动的大臣们不干了,他们说,如果让安汉公这样做的话,那么聘皇后的钱简直比娶一个妾还少,不是让安汉公太吃亏了吗?皇帝听了,又拨了三千万赐给王莽,王莽却把这笔钱分别给了九个家族的贫穷无告者,简直比一个慈善家还令时人感动。慈善家有时捐钱是附带着要出名的要求的,而王莽却既没有搞捐赠仪式,也没找些无聊文人写报告文学大吹大擂。

  

前面说过,王莽是读书人,等他手里有了权力时,果然也干了一件令读书人快乐的事情:

  

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说廷中,将令正乖谬,一异说云。

总而言之,知识分子的待遇在他手里得到了相当的改善,既为已上岗的学者修宿舍,又为有水平而没有上岗的学者提供就业入仕机会。

  

一言以蔽之,王莽登上帝位之前,他的整个表现完全是一个孝道的儿子,一个严厉的父亲,一个优秀的公务员,一个总是为国家着想的好公民。这时候,他的书呆子气基本没表现出来,虽说有时候为了获得别人的赞扬而在做好人好事时稍嫌有些夸张,但总算还不太离谱。况且,做好人好事,即使有点夸张,也比不事声张地干坏事要好。

  

符命与祥瑞

  

等到王莽算计汉朝的天下,并着手进行全方位的准备时,他的书呆子气冒出来了。

  

王莽是一个好古的人,他自幼饱读四书五经,对历史上那些改朝换代时据说就会出现的符命颇感兴趣。所谓符命,《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古时以所谓祥瑞的征兆附会成君主得天命的凭证。”王莽是读书人,读书人的一大特点或者说一大弱点就在于总想把自己要干的事弄得理由十足,仿佛不这样就不足以成大事似的。而符命这东西,既然是君主得天命的凭证,你说王莽能不重视吗?

  

王莽符命工程的第一步是派出八个官员到全国各地视察,视察回来这些官员异口同声地报告说,天下风俗竟然相同了,这显然是盛世所有的迹象。这些官员还伪造民歌达三万多字,均为歌颂王莽的功德。接着又让人上奏说“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之制,犯者象刑”。第二步,王莽想到是时汉朝东北南三面的少数民族均归化,唯独西边的羌人还在特立独行,未免美中不足,无法显出天下大统的符命。于是他派人“多持金币诱塞外羌,使献地,愿内属”。羌人得了钱,乐得也献一把符命,便上奏说:在圣明的太皇太后指引下,在至仁的安汉公领导下,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我们这里多次出现符瑞:有禾苗长到一丈多长的,有一粒粟中生长三颗米的,有农民不耕种,土地里却自己长庄稼的,有织女不养蚕,而茧子却自己结出来的,还有甘泉从地下涌出来,凤凰出现,神仙降临。就在四面八方符命不断之时,少年的汉平帝蹊跷地死了。

 

平帝刚死,更吓人的符命出现了。一个叫谢嚣的退休官员上奏说,武功长孟通在淘井时,淘到一块白石头,上圆下方,上面用丹书写着一行文字,道是:“告安汉公莽为皇帝”。这块莫名其妙的白石头功不可没,王莽虽然没有如其所云地那样当皇帝,却当上了假皇帝(即代理皇帝,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称号),并改元居摄,离最终位登九五只有半步了。

  

为了让这最后的半步更加符合天命,更加像古人那样理由充足,王莽继续以书呆子的执著进行着符命事业。

  

居摄三年,“是岁,广饶侯刘京,车骑将军千人福云、太保属臧鸿奏符命”。四方符命连连,凑趣的人也真多,于是王莽郑重其事地给太后上了道奏章,其中再三强调符命,他写道:宗室广饶侯刘京曾上书说,七月中旬,齐郡临淄县昌兴亭的亭长辛当一个晚上做了几个梦,梦见神仙对他说:我乃天公的使者是也,天公要我告诉你,代理皇帝应该成为真皇帝。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我可以给你预言,这座亭子的下面有一口新井。亭长早晨起来去查看亭子,果然发现有一口才打的新井,深入地下上百尺。十一月,巴郡的石牛和刻画着文字的石头,一起来到未央宫的殿堂上。我和太保安阳侯舜等都亲眼看见,当时天下突然刮起大风,灰尘遮住了天空,风停止时,一道铜符的帛图落在石牛前,上面写着:这是天公给新皇帝的符命,献出它的人将封侯。承天命的人必须遵守神的这道命令。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既然献符命者可封侯,明摆着的富贵谁不想要呢?

  

四川梓潼人哀章,多年在长安求学,梦想有朝一日觅得一官半职,但此人“素无行,好为大言”,一直没如愿以偿。这时,他见王莽热衷符命,便萌生了借此机会蒙个一官半职的想法。这家伙倒也聪明得紧,他制作了一个铜匮,为两检,其中的一个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个则写着“赤帝玺刘邦传予黄帝金策书”,并写明王莽当为真天子,还附录了要做王莽重臣的八个人的名字,诌名王兴、王盛,当然也没忘记把他哀章的名字写进去。做好了这些东西,哀章趁着一天夜里,身着黄衣,把匮拿到刘邦的庙里,交给守庙的官员,守庙的官员见如此重要的天命凭证来了,岂敢怠慢,急忙向王莽报告。王莽大喜,亲自到刘邦庙里拜受金匮。

金匮到手,王莽认为称帝的证据已经十分充足了,于是坐在未央宫里,下诏称帝,正式建立了他的新帝国,而西汉至此终于灭亡。为了把金匮这一闹剧演得更真实,王莽自然按金匮中文字的吩咐,委哀章以重任,并到处寻找叫王兴和王盛的人,以应符命。结果一个叫王兴的城门令史之类的芝麻官和一个叫王盛的卖饼小贩因与天命相符,均被任命为大官。

  

在夺取西汉政权的交接仪式禅让大典上,王莽的表演也很具有书呆子气。别人的江山已经抢到手里了,可他出于不想背一个篡位者恶名的企图,依依不舍地拉着被废去帝位的刘孺子的手,流涕痛哭地说:“早先周朝的时候周公暂摄王位,是为了让皇帝更好地复辟,现在我独迫于皇天的命令,却不能如同周公那样了。”这种演得拙劣无比的闹剧,居然让那些出席大典的文武百官,为此“莫不感动”。——当然,现在我们知道,某些时候的某些感动不是源于心灵,而是源于心计。

  

书呆子的表面文章

  

王莽想要显示他的帝国与以往帝国相比,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因此自命国号为“新”,并着手干了一系列自以为新颖的改革。结果,新倒新也,新颖却未必。

  

书呆子总是喜欢做表面文章,喜欢表面的干净、秩序和整齐划一。王莽改革的头一板斧就是改官名和地名:郡太守改名大尹,都尉改称太尉,县令改称宰,御史改称执法,少府改称共工,太常改称秩宗,大理改称作士。这些官员虽改了新称呼,其职责与权利与以前相较却毫无两样。除了走一回表面文章,表示新朝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是新的外,可谓毫无意义。然后是改地名,长乐宫改名常乐室,长安改名常安。为了和古代典籍《周官》和《王制》上的政区划分一致,王莽下令大改天下地名,以便“郡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以应符命文也”。这种不负责任完全追求某种数字上的口彩的做法,导致各地的地名被改得乱七八糟,有的郡一连改了五次名字,吏民不能记,每次下诏书时,不得不注明其原名称。

 

改本朝的官名,官员们即使不满也无可奈何,但王莽以黄帝和虞的后代自居,认为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他是目前已知世界里唯一的最高统治者。汉朝原来分封的诸侯和四夷竟然也称王,这是严重违反新朝原则的,遂下令诸侯王一律改称公,少数民族之王则更为侯。最强大的北方民族匈奴--它的单于则被王莽改为“降奴服于”这一具有侮辱性的名号,从而引发了绵延整个新朝的边境战争。

  

后来,王莽见用武力无法使匈奴屈服,又派出使者,许以重金,条件是他们自行改名为恭奴,单于改为善于。单于贪图王莽的金币,表面上答应了,然而钱一到手,依然一如既往地不断入侵。东邻高句丽则被王莽别出心裁地改为下句丽,行事真如小儿一般可笑。

  

王莽以洛阳为东都,常安为西都,又按《禹贡》的划分将天下的州划为九个,爵位则向周文王的周朝学习,分为五等。为了和周朝的诸侯国相仿,王莽也分封了多达一千八百个侯,这些侯爷们虽然受了封,却没有得到封地,常年困居在长安,每个月由国家提供生活费。由于生活费太少,不少侯爷竟然跑去给人家当用人。这也算是中国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政治逸闻了。

  

王莽改革中真正有点内容的是将几百年前就废除了的井田制借尸还魂,他下令说,古时候,一夫一妇有一百亩田,什一而税,因此国给民富而颂声作。这是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因此,他把天下田更名为王田,奴仆更名为私属,都不许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邻里乡党”。殊不知,这种改革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明显不相配套,书呆子泥古信书,生搬硬套,只留下笑柄。

  

书呆子的第二个特点是好古,古代的书呆子总是怀念更古的书呆子。王莽改制学古人,完全不顾当前的现实与古代的情形根本就是两样,再一次干出刻舟求剑般的政治改革。如此所作所为,弄失败了不奇怪,要是不失败倒奇怪了。

总之,说王莽的改革乃是书呆子的改革并非空穴来风。举凡书呆子所具有的做事方法总是喜欢从古人那里找依据,从老天那里找理由,然后文过饰非,只重表面的和谐而从不过问真正的实效,这些特征在王莽身上比比皆是。故此,班超以为“莽意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故锐思于地理,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在王莽这个书呆子看来,只要制定出一套看起来完整的制度,就可以天下太平,万方乐附,凤凰也来凑热闹跳曲迪斯科了。但真实情况又哪里是这样呢?整个新朝里,“公卿旦入暮出,议论连年不决,不暇省狱讼冤结民之急务。县宰缺者,数年守兼,一切贪残日甚”。也就是说,新朝国家机器的上层,天天都在为了纸上文章而忙个不停,结果具体的当务之急反而没人理会。这样的帝国,岂有长久之理?

  

改革家末路

  

等到赤眉、绿林军起,新朝危在旦夕时,王莽又来了一个书呆子的改革:令太史推算三万六千年的历纪,六年改一次元。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了,这先生居然有闲心去关心几万年的纪年,迂腐得也算可以。此外,他下书声称自己当如同黄帝那样飞升成仙,“欲以诳耀百姓,稍解盗贼”,结果是“众皆笑之”--没准把他当做失心疯了。

  

农民起义一浪高一浪时,王莽忙着干的还是攻打匈奴,想让他们成为恭奴。为此,他下诏在全国招募有奇技之人。来应聘的人五花八门:有言能过河不用船只的;有言能不要一粒粮食,用药就可以使三军不饿的;最神奇的是一个人声称能飞行,一日千里,可以充当侦察兵。王莽很感兴趣,这个会飞的家伙用大鸟的羽毛插遍全身,从高处跳下来,飞了百来步便落在地上。王莽虽知其不可用,“苟欲获其名,皆拜为理军”。

  

就在更始军快要兵临城下时,王莽还干了一件更书呆子气的事。他的臣子崔发向他进言:古时国家有灾难,“则哭以厌之,宜告天以求救”。于是,新朝最激进的改革家王莽带着群臣到南郊,向老天陈述其符命本末,仰天大哭。为了壮大痛哭队伍,王莽在痛哭现场设立粥厂,凡是参与痛哭事业的,一律赏以粥喝,那些流离失所的饥民于是天天跑来痛哭,整个国家如丧考妣。而其中一些哭得特别动情的,则被王莽任命为郎官,以至于几天内这个帝国突然就多出了五千多名中级官员。

自从手握天下大权以来,王莽这个维新的改革家便沉浸于他认定的改革事业中。这个书呆子很敬业,十分刻苦地按照他对世界和历史的理解来想当然地治理着这个庞大的帝国,几乎完全没有时间享受,而是沉浸在对国家的设计里,不时会为自己的某些伟大设想兴奋得彻夜难眠。他当然没有想到这种改革的结果是灾难性的,他毁了他的帝国,也毁了他自己,并使天下陷入几十年的长久混乱之中。

  

书呆子改革家王莽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但这家伙好像在人格上似乎还有些魅力。最重要的证据就是更始军攻进长安,他的帝国存亡只能以小时计时,他的身边竟然还有千余人跟随他,并几乎悉数为他战死,流尽了血管里最鲜红的一滴血。而我们熟悉的励精图治的亡国君崇祯自杀时,身边仅有一个老太监。那么多的人为了书呆子的改革殉葬,王莽也算是值得了。

  

王莽死了,这个热心改革的形式主义者和唯美者的书呆子用火将自己烧成了一堆灰,他的愤怒和委屈只有到九泉之下再去辩论了


破乞


1.土地国有:私人不准买卖,恢复一千二百年以前已废除了的古代井田制度;

2.耕地重新分配:没有土地的农夫,由政府分给土地;

3.冻结奴隶制度:虽没有马上废止,但禁止所有奴隶婢女继续买卖,以限制奴隶的范围和数目不再扩大,使它最后自然消灭;

4.强迫劳动:凡无业游民,每人每年罚布帛一匹,无力缴纳的,由政府强迫他劳役,在劳役期间,由政府供给衣食;

5.实行专卖制度:酒专卖,盐专卖,铁器专卖,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货币。山上水中的天然资源,都为国家所有,由政府开采;

6.建立贷款制度:人民因祭祀或丧葬的需要,可向政府贷款,不收利息。但为了经营农商事业而贷款,则政府收取纯利十分之一的本息;

7.征收所得税:一切工商业,包括渔猎、卜卦、医生、旅馆,以及妇女们家庭养蚕织布,新政府征纯利十分之一的所得税;

8.考古学家发现新朝时期的青铜游标卡尺,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