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何找“最爱投降”的意大利做盟友?

xuweinan2233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一战和二战,意大利把“坑队友”三个字演绎的出神入化,德国成功入坑。

一战,意大利原本是同盟国三雄之一,结果开战即倒戈,加入到协约国阵营,德国非常被动,最终输掉了战争。

二战,这次意大利倒是没有上演倒戈戏码,他们换了种方式,拖油瓶。基本上属于那种干啥啥废的存在,在北非、在南欧,各种投降,各种求援,每次都是德国人去给他们擦屁股。最终德国被意大利成功的牵扯住了,来自对手的神助攻,莫过于此。

那么德国为何每次还喜欢找这样的队友呢?

第一点原因,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整个欧洲大陆之上,能上档次的四个国家是英法德俄,如果算上一战,还有个奥匈帝国,他们是欧洲五强。除了这五个国家之外,其他国家比如波兰、西班牙等国相对就要弱很多,所以欧洲大陆的主导力量只有这五个国家。

而在剩下的这些国家里,最强的那就是意大利了。

一战前的欧洲,英法是穿一条裤子,德国和奥匈帝国是穿一条裤子,俄国和奥匈帝国不对付;所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俄国那么就找上了英法。德国为了增强实力对抗,自然要拉上旁边的小弟意大利了。

可是,最终被意大利背后给阴了。

而从一战结束了以后,英法两国就联合起来压制德国了(就算是这样也没组织对方),所以在德国的阵营这边,只有意大利这一个合适的选择。

当时的意大利是法西斯的先驱,墨索里尼一直展现的是一幅领导者的姿态,两者意识形态相同,自然也就走到一块儿了。

其实德国当时也明白自己的这个盟友能做什么,他们本来也没有指望意大利能有太大的作用,只是希望战争开始以后意大利可以分担掉自己的一些压力,可是让德国没想到的是,这个国家的实力竟然有那么“出人意料”。

至少别像上次那样!

第二点原因,两者都和法国有“世仇”。

这两个国家在每一次战争中都站在同一阵营,其很大的原因是他们都想灭了法国。

对于意大利来说,法国在很久以前就是他们非常“要好”的邻居,这个国家不止一次的流露出想要吞并意大利的想法。当年的拿破仑政府势不可挡,大有征服意大利之心,只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才罢手。

而后在殖民地扩张方面,新兴的意大利遭到法国的极大限制,尤其是在非洲,法国人扶持的非洲人,曾将意大利击败过。这让意大利很难看。

即使是到了今天,意大利外围的两个重要岛屿(相当于门户)也还在法国手中,所以对于意大利来说,法国是一个必须要捶的国家。

而对于德国来说,法国是自己在欧洲大陆上最强劲的对手之一,德国的所有行动都要受到这个国家的牵制,况且法国还跟英国结成了同盟关系,这无疑是最“冷落”德国的行为。

所以德意双方对待法国是“仇恨值”满满的,某一方一旦有了攻打法国的打算,另一方也会赶紧加入进来。

第三点原因,两者有很强的利益联系。

如果论起国家的“资历”,英法两国是比德意高出很多的。英法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奠定了强国基础,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这两个国家的实力已经来到了世界的顶峰。

而德国和意大利是后期的新晋大国,虽然这两个国家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是跟人家英法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了。

在贸易往来方面,英法对德意往往有着“歧视”的态度,所以和他们的贸易合作也非常有限。在这种经济大环境之下,德意想要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就只能彼此之间相互“照应”,而后期的他们也正是这么做的。

意大利国内的轻工业产品几乎全部出口到了德国,而德国也有很多商品进入了意大利境内,双方也因此形成了经济共同体。

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局面往往会对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两国政府由于在经济上展开了通力合作,所以他们在政治上的“价值观”也慢慢靠拢在了一起。

所以这两个国家最后能联盟到一起,跟他们之间紧密相连的利益是有直接关系的。

综上所述,德国选择意大利作为盟友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必做之事,这种联盟关系的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

只不过是意大利这个队友确实不是太称职,给德国带来了许多麻烦。但是话说回啦,从战略上讲,意大利的国力和地理位置,还是给了德国很大的帮助。

所谓的“猪队友”并没有那么的不堪,希特勒可不傻!


白话历史君


当然是国家利益的驱动啊。

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主力,有意思的是两次大战它都选择了跟意大利结盟,但意大利却是一个猪队友。一战时,意大利迟迟不参战,战争打了一年,突然倒向了英法一边。二战时,意大利更是成了德国的累赘,当时有个流行的笑话。“如果意大利保持中立,可以为德国拖住10个法国师。如果意大利加入英法一边,那么德国只需要5个师就可以击败它。但是意大利如果加入德国一边作战,德国需要20个师去帮助它。”在国际政治中,外交关系取决于国家利益。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无论是德国,还是意大利,他们结盟都是出于现实利益的需要。

一、两国的诉求

德国和意大利都是差不多时间统一的。1871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击败法国,统一了德国。与此同时,意大利军队乘法国军队撤回参加普法战争的机会,开进罗马,剥夺了教皇的世俗权力,意大利完成了统一。

虽然说两国统一的内在驱动力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意大利比德国差太远了。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德国已经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而意大利依然很落后,其工业仅仅占到世界份额的2.7%。这个阶段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在诉求都差不多,都在对外扩张,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0世纪初期,德国开始大力发展海军,积极在全世界夺取殖民地,这跟英国产生了极大的矛盾。由于普法战争,德国依然担心法国会报复,在欧洲大陆上,法国依然是德国最需要防范的敌人。因此,一战前的德国战略诉求是,在海洋上跟英国竞争,谋求殖民地,在陆地上防范法国。希特勒上台后,这个思路就变了。纳粹认为德国的生存空间在东方,也就是当时的苏联和波兰,德国的头号敌人就是苏联,但是在对付苏联之前,德国必须先打败西边的法国。

意大利的野心是建立一个大罗马帝国,将地中海变成内湖。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北非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被法国占领,埃及被英国占领。意大利旁边的亚得里亚海对面,巴尔干半岛上,则有奥匈帝国和俄国在竞争。意大利实力太弱,谁都打不过,那怎么办呢?只能傍个大腿,背靠大树好乘凉嘛。

从两国诉求来看,德国和意大利在法国问题上有利益共同点,因为这一点,两国才有了结盟的基础。不过一战和二战情况差别太大,我们还需要分别来讲。

二、从结盟到疏离

德国统一之后,俾斯麦出于防止其他大国干涉的考量,没有过分削弱法国。但他知道法国肯定不甘心,所以在欧洲大陆,德国重点防御对象是法国。为了避免德国未来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俾斯麦希望跟俄国结盟。当时德国和俄国扩张方向不一样,两国没有太大冲突。不过俾斯麦玩的是又打又拉的方法,他先跟奥匈帝国结盟,让奥匈帝国拖住俄国,然后再找机会把俄国拖进联盟。

俄国的扩张方向是巴尔干,它打着保护斯拉夫人的旗号进攻奥斯曼,在1878年第十次俄土战争中,奥斯曼惨败,俄军兵临伊斯坦布尔城下。眼看着奥斯曼快被俄国吞并了,英国和奥匈帝国坐不住了,立即出来制止。奥匈帝国跟俄国在巴尔干有很严重的利益冲突,而英国则担心俄国势力伸进地中海,威胁埃及。这时候俾斯麦出来调停,其实这事儿本来跟德国没啥关系,但俾斯麦的算盘是先打压俄国,然后再把俄国拉进德奥同盟。俾斯麦的出发点就是德奥俄三国都是君主制,而且三个君主还有或多或少的亲戚关系,俾斯麦幻想再创造一个三皇同盟。但是在奥斯曼问题上,俾斯麦失算了。他表面中立,但暗地里偏向奥斯曼。俄国付出了伤亡10多万的代价,最后获得的不过是收回了克里米亚战争失去的权利,因此俄国对德国怀恨在心。

此时的法国感到自己太不安全了,见俄国被打压,而且俄国的势力确实遭到遏制,于是两国走到了一起,签订了法俄协约,于是欧洲大陆上形成了法俄VS德奥的局面。俾斯麦估计心中非常懊悔,把俄国推向了法国,放眼欧洲大陆,好像只剩下一个意大利还有点分量,其他都是忽略不计的小国。俾斯麦非常清楚意大利的那点小心思,于是就开始拉拢意大利。

意大利这会儿正孤单着呢,统一没多久,非常想对外扩张,但是地中海四周都是强邻,谁都动不得。地中海东岸有英国,西岸有法国,而巴尔干方向有奥匈帝国,奥匈还跟德国结盟,意大利可惹不起啊。虽然意大利实力不行,但是想得美呀。此时北非的突尼斯、利比亚等地还属于奥斯曼帝国的,而奥斯曼帝国早就奄奄一息了。意大利一直想拿下突尼斯和利比亚。不过意大利有着商人的精明,他们清楚自己的那点实力,再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时,是不会动手的。至于结盟,意大利人也不轻易跟人结盟。毕竟一旦跟一方结盟,必然就会得罪另外一方。但没想到1881年,法国占领了突尼斯。这下意大利火了,于是一怒之下,加入了德奥同盟。

加入德奥同盟,对意大利来说,获得了很多好处。首先是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从此意大利开始被当做一个大国,法国也不敢轻易惹意大利了。其次,经济上,德国给了很多投资。不过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两国在亚得里亚海有领土争端,而且奥匈帝国是意大利往巴尔干扩张的最大敌人。但现在既然是盟友,巴尔干问题就先放一放吧。意大利把目光瞄向了非洲的埃塞俄比亚。结果很意外,意大利没能打过埃塞俄比亚,损失巨大,还被迫赔款,反正是丢人丢大发了。埃塞俄比亚也因此成为十九世纪末列强瓜分非洲狂潮下唯一保持独立的国家。

意大利这次失败,最恨的是德奥,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帮忙。而埃塞俄比亚则得到了法国支持,法国当时对意大利产品加征关税,意大利损失惨重。意大利心里委屈,觉得盟友太不靠谱了。那么意大利只能靠自己了,它选择了跟法国缓和关系,比如承认法国占有突尼斯等等,换来法国终止关税战。从此,意大利就跟德奥疏远了。

20世纪初,意大利进一步跟德奥疏远。奥匈帝国加紧在巴尔干方向扩张,严重损害了意大利的利益。于是意大利跟俄国商定,一起制约奥匈在巴尔干扩张。此时英国跟德国矛盾成为最大的矛盾,德国加紧建设海军,跟英国抢夺海外殖民地,在南非布尔战争中,德国还直接支持布尔人,迫使英国放弃了传统的不结盟政策,转而跟法国和俄国结盟。对意大利来说,英国在地中海几乎是统治地位,那可不是意大利能惹得起的。

最终意大利跟德奥的同盟名存实亡,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开始保持中立,后来英法承诺了一堆好处,签订了《伦敦密约》,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德奥作战,后来成为一战战胜国。

三、从对抗到结盟

德国和意大利在二战时结成了轴心同盟,两国都是法西斯国家,但最开始并没有因为这一点成为盟友。从希特勒上台开始,两国经历了从对抗到结盟的过程。

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分裂成诸多小国。德国也遭到严重削弱,而奥斯曼帝国也不复存在。欧洲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法成了世界的主宰。不过意大利很愤怒啊,在凡尔赛会议上,意大利压根没有被正眼瞧,虽然它是战胜国。应该说,凡尔赛和约造成了诸多不满,为二战埋下了伏笔。德国是觉得屈辱,意大利则是觉得自己被耍了,《伦敦条约》答应给自己的东西没给到位,而日本则是觉得自己被限制了,后来的华盛顿会议上对日本的海军力量进行了限制,日本非常不爽。这也是后来三国能走到一起的情感因素。

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德国的目标一是摆脱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二是向东欧扩张。希特勒认为,德国要摆脱孤立状态,必须在外交上找到同盟,只能跟英国和意大利结盟,法国和苏联都是他的敌人。后来证明,跟英国结盟,只是希特勒的一厢情愿。那希特勒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意大利。不过对于墨索里尼来说,他一开始并不觉得应该跟德国结盟,反而从内心抵触德国。

意大利在凡尔赛会议上要求获得亚得里亚海沿岸的领土和一些港口,还要求得到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英法没有满足意大利的要求,因此意大利觉得自己被骗了,内心非常不满。但是凡尔赛体系下,法国成为了欧洲大陆的霸主,法国尽力维持着凡尔赛体系,拉拢了一堆小国。意大利无可奈何,虽然满腹牢骚,但是也没处撒。意大利的大罗马帝国的野心一直在,尤其是墨索里尼上台之后,他一直在幻想恢复罗马帝国的辉煌,也就想修改凡尔赛和约。

为了制衡法国,达到扩张目标,意大利倒是很乐意看到德国恢复力量,但并不希望德国重新武装。当希特勒提出要重新武装德国的时候,英法极度不满,墨索里尼就开始充当调解人。结果1935年,希特勒压根没理会调停,德国开始被重新武装。墨索里尼非常生气,他的努力被希特勒破坏了。而且德国企图吞并奥地利的行为,也让意大利感到非常不满。奥匈帝国的解体,对意大利有很大的好处,一系列小国成了意大利和德国之间的缓冲国。德国企图吞并奥地利,威胁到了意大利。总之,墨索里尼非常不高兴,他对部下说:“如果德国愿意为了欧洲和平而合作,那很好,如果它不愿意合作,那就搞垮他。”

1935年10月,意大利再次入侵埃塞俄比亚。这一次德国和意大利关系开始缓和。德国向意大利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食品。而英法采取绥靖政策,没有制止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但是原本三国结成的反德阵营已经不复存在。绥靖政策产生了一个恶果,墨索里尼看清了英法虚弱的本质,他开始觉得应该跟德国结盟。随后,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更是缓解了意大利所面临的紧张局面。不过德军进驻莱茵地区,最有利的当然是德国。由于英法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制止德国,法国的战略优势遭到打击,而意大利突然发觉自己的处境很尴尬,它在国际舞台什么都做不了,看来只能跟德国结盟才能有所作为了。

在中欧方向,意大利最关心的奥地利已经在事实上被德国控制,墨索里尼无奈的承认了现实。阻碍两国关系的最大障碍奥地利问题基本上不复存在了。后来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意大利虽然非常不爽,但是也无可奈何。而希特勒则答应给他补偿,承诺无论意大利需要什么帮助,德国都会尽力提供。另外在西班牙内战问题上,德国和意大利找到了广泛的利益共同点,两国联合出兵干涉。意大利不希望西班牙倒向法国,它对西班牙内战的干涉阻碍了它跟英法缓和关系的可能性,也恶化了跟苏联的关系。此时此刻,意大利只有一个选项,那就是跟纳粹德国结盟了。

总而言之,德国和意大利的关系变化,只是两国为了各自利益的反应。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两国从一战时的结盟到对抗,二战时的对抗到结盟,无一不体现了这种利益取舍。


我是迷蝶梦,以上为个人浅见,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哟。


江蝶梦


盟友这东西是越多越好,德国倒想找美国当盟友,美国看不上他啊。不是意大利最爱投降,而是大多数盟国都是首鼠两端谁强就跟谁,谁弱就打谁。第一次大战,意大利先不参战,看看谁能胜利再加入谁(中国其实也是1917年宣战保证能当上战胜国),第二次大战德国进攻波兰时意大利还是中立,等德国把法国快灭掉了才对法国宣战。到了41年全欧洲基本上不是被德国消灭就是成为德国的盟国了。到1944年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就都换了政府对德国宣战了。如果德国能胜利他们就不会反德了,只要胜利盟友自然来,只要失败盟友都会投敌。和爱投降没什么关系。如果日本在美国登陆灭了美国,美国那些盟国也会纷纷投降反美的。投降政府哪国都有,投降不投降取决于战场上能不能胜利,连德国都出了暗杀希特勒事件,其实也就是想投降,只是没干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个投降的国家是苏俄,第二次大战苏联也想投降,但德国不接受必须消灭,苏联只有打到底了。如果1941年9月德国能接受苏联割地投降,苏联也会投降的就和法国一样,德国不同意才打到最后。整个欧洲大陆都投降了德国了瑞士除外。意大利在投降方面也不是很丢人,意大利人不愿意打仗,不愿意为德国打仗,所以上了战场纷纷投降,其实意大利人打仗没什么问题,只是不源为法西斯出力,南斯拉夫电影《桥》中的意大利人投降了南斯拉夫后为南斯拉夫作战打德国人还是很勇敢的,这是为正义而战,不投降。


海中岩haha


题目本身有错误,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于1882年结盟,但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之后,意大利就跳船跑到英法阵营,调转枪口指向德国、奥匈帝国。

所以,在一战中,意大利不仅不是德国盟友,最后还是战胜国之一。

一、玻璃制成的“三国同盟”

1871年,普鲁士击败法国,并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后。德国当权者竭力维持自己的欧陆霸权地位,战略上处心积虑压制法国,防止其重新壮大后复仇。

于是,德国竭力拉拢奥匈帝国和俄国,缔结所谓的“三皇同盟”。

然而,1877年以后,俄国开始涉足巴尔干半岛,与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三皇同盟”等同于瓦解。

不久之后,德国与奥匈秘密缔结《德奥同盟条约》,旨在对付走的越来越近的法国、沙皇俄国。

1881年,由于法国入侵突尼斯,早已觊觎的意大利有心与之争夺,又感到实力不够,于是主动接受一项关系很好的德国邀请,加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同盟,并于1882年签订三国同盟条约。

不过,这个同盟条约无论是里子还是面子,都算不上有多牢固。

从里子来看,意大利国内民族主义者最大的敌人就是奥匈帝国。

要知道,意大利仅仅是在1861年才在撒丁王国的主导下重新获得统一(比普鲁士早了10年统一德国而已)。

在统一过程中,奥匈帝国是意大利最大的外部敌人。

此外,即便在统一之后,奥匈帝国仍然占领着地理上属于意大利(居住着大量意大利人)的特伦托地区、格里齐亚地区(重镇的里雅斯特)以及巴尔干半岛西部的亚得里亚海岸。

从面子上看,《三国同盟》是一个纯防御性质的同盟。

条约规定:如果同盟中一国主动对第四国发动进攻,那么,另外两国没有义务介入。

此外,如果同盟中一国,同时遭到了两个或以上敌对国攻击时,另两国才有义务介入。(请注意,是两国及以上)

不仅如此,条约签订日期是1882年,按照约定,有效期至1914年7月8日。

(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之间)如果任意一方对巴尔干地区进行永久或临时性占领,另一方应得到(根据所占领地区价值相应的)补偿。”

二、一根筋的日耳曼人和滑头英国人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街头遇刺。

这被看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早已按捺不住的欧洲列强借助此次事件,纷纷展开战争动员。

当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时,意大利表示,根据条约规定,没有任何义务介入巴尔干半岛事务。

意大利人同时声明,根据补充条约第七条规定,奥匈帝国应该在别的地方给予意大利补偿。

与此同时,8月1日,德国主动对俄国宣战,所以,根据最初条约规定,意大利没有义务介入战争。

不过,条约都是死的,意大利人最关心的无非就是自身的利益,尽管宣布绝对中立,但在即将到来的大战中,置身事外无疑不可能,唯一要做的就是看加入哪方阵营。

此时,为了拉拢意大利,交战双方阵营都承诺大量好处:

德国、奥匈帝国方面承诺:战后将特伦托和东佛留利地区割让给意大利,此外还有法国的保护国突尼斯,不过,小气吧啦的奥匈帝国,思考再三还是舍不得交出格里齐亚地区和的里亚斯特市。

相比于一根筋的日耳曼人,英法两国大开空头支票:

原本属于奥匈帝国领土的博尔扎诺地区,特伦托和格里齐亚地区,包括的里雅斯特在内的奥属利特罗地区,不包括里耶卡的伊斯特里亚地区,部分特拉尼斯卡和达尔马提亚地区,瓦隆纳港的控制权,此外还有土耳其的安塔利亚。

甚至还有部分德属非洲殖民地!

而需要意大利做的很简单:加入协约国并保证不会再单独向同盟国求和。

如此丰厚的奖赏,当然让意大利喜出望外,很快,决定洗洗干净投怀入抱英法阵营。

接下来的事就是我们都能看到的:

1915年4月26日,意大利正式加入协约国阵营,5月3日,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阵营。

1915年5月2日,意大利对奥匈帝国宣战。

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意大利是战争敌对关系。

三、二战当中希特勒德国为何对意大利不离不弃

在欧洲列强中,意大利人战斗力属于战五渣级别。

意大利打不过即将投降的法国,去侵略希腊,结果被撵回家,不仅导致德国被迫出兵本来无意进攻的希腊,还耽误了德国进攻苏联的计划。

在北非被英国人打的丢盔弃甲靠隆美尔来找回场子,结果美英刚在西西里登陆,就赶紧宣布投降。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意大利却成为了德国的“钢铁同盟”,柏林——罗马军事轴心始终不离不弃,直到欧陆战争结束。

那么,希特勒德国为啥坚持结盟意大利?

第一个原因是意识形态方面。

墨索里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权,当时的希特勒还只是一名失意潦倒的前德国陆军下士。所以,墨索里尼成了希特勒最崇拜的人,后来的啤酒馆政变也是模仿墨索里尼的“向罗马进军”。

第二个原因就是国防战略方面。

铁血首相俾斯麦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只要阿尔卑斯山另一头出现一个敲着鼓的意大利士兵,法德边境的法国士兵就会少很多。”

意大利拥有欧洲首屈一指的舰队,可以弥补德国海军方面的短板控制地中海、遏制巴尔干,同时也可以防止盟军以地中海为跳板对所谓“柔软的欧洲下腹部”发起威胁,包括对希特勒来说至关重要的罗马尼亚油田。

相反,如果德国腾出手来,可以联合意大利对北非发起进攻,从经济命脉上扼住大英帝国的脖子。

第三个原因就是不得不结盟。

当然,实际历史中,意大利的战斗能力和战斗意志实在是让人无语,但是越到后来,德国已经无法失去意大利,尤其是在东西两线作战的情况下,更是需要意大利作为一个盟友继续存在,抵挡盟军从亚平宁半岛发起的进攻。

所以即便墨索里尼被政变软禁,希特勒依然要去解救他,并继续扶持他作为一个傀儡政权而存在。

谢谢阅读。


小奔说史


首先,是德国没有选择。在当时的欧洲,除去俄罗斯,总共有四个大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不够在当时他们大陆很多都不认同俄罗斯,所以德国就没有和他们合作。在其他四个国家中,人们又认为意大利很弱,德国不是太想和他合作,但是其他的国家又太弱了,像波兰等那些的国家更加不行,所以德国只能选择了他。并且,英法两国喜欢联合起来攻打德国,所以德国没有什么办法,只得同意大利进行合作。虽然它很弱,但比那些更小的国家来说还是可以的。面对形式,德国也没办法。

其次是因为关系问题。欧洲大陆从古各个国家直接联系都比较密切,同时也会有很多摩擦。历史上,意大利和法国两个国家就很不对头,两个国家各把对方当作敌人,都想把对方的土地可以自己占领。曾经有一段时期,意大利被法国彻底的占领了,所以意大利自然不会很喜欢法国。现在意大利附近有两个岛屿还是法国的,可以见得意大利应该是一直被法国压制着的。所以德国就抓住这个机会,和意大利合作一起攻打法国。所以在德国和法国对战的时候,他们就会带上意大利,这样德国也会多一些力量。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是后起之秀,英法都属于老牌的国家。和他们比起来,德意就有一些年轻,没有那么强大的国力,并且和他们的关系不是很好。那两个老牌国家还总爱欺负他们两个国家,自然他们就会联合在一起对抗他们,一起反抗对自己不好的国家。只是虽然和意大利一起联合了,意大利对德也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意大利总是帮倒忙,最后战争也是以失败告终。

因此,交朋友要看明白,虽然迫不得已可能要和他们结交,但是也要带动一下对方,让对方帮你帮到点子上,使得你们可以共同取得胜利。


311捌


“最爱投降”完全是一种不懂国家利益下的人的一种无聊称号,主要是喜爱德国的朋友的一种蔑称。各种结盟都是以自身利益为根本的,得不到自然退出。

德国两次世界大战为何求着意大利结盟?其原因只在于它很孤立,而意大利的综合实力在其可怜的盟友中算是好的。

其实,那些为了烘托德军战斗力而贬损意大利战斗力的人,正如“手撕鬼子儿”的那批人一样,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既然意大利那么不堪,德国难道是蠢国?非要和他搭班吗?

总体上,德国和日本属于战术玩得非常好,但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命;意大利属于太重眼前利益。

(1)“一战”意大利为何加入“协约国”

“一战”中,德国并没有和意大利做盟友,德国的盟友是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有人说,德国和意大利本来是盟友只是战争打了一年,意大利突然转向了,是背叛了德国盟友。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如果是真的盟友就不会“拖着”不打了。盟友之间本来就是为了利益而来,你不给我甚至伤害我的利益,同盟自然就没了。

德国一直缺少盟友,之前的“德法俄”同盟,就是沙俄为基础,德法这对儿敌人成了盟友;“德奥意”同盟,德国为基础,奥匈和意大利是敌对也成了盟友。

前者,德国也并没有唯沙俄马首是瞻;后者,德国在奥意争端中并没有给与支持,反而是英法给予支持。所以,自然要加入英法,特别是意大利和英国关系在“一战”中关系很好。

(2)为避免“一战”历史再现,纳粹德国拼命讨好意大利

“二战”前,德国更是孤立,在欧洲根本没有像样的大国支持它。当德国准备吞并奥地利的时候,意大利给予了强烈反对。

墨索里尼甚至派出军队,驻扎在奥意边境对奥地利表示支持,并支持奥地利用军事手段对付国内的纳粹。

从1933年3月到1935年10月,希特勒就拼命讨好墨索里尼,向其一方面发誓并没有急于吞并奥地利的企图;一方面说“西方国家”才是我们最危险的敌人。

最终,意大利出兵埃塞俄比亚受到英法及其主导的“国联”围殴,希特勒连忙伸出“友谊之手”给意大利武器援助。

由此,意大利进入德国势力范围内。


坐古谈今


两次世界大战,德国别无选择,只能选择意大利,因为对德国来说这是单选题,跟猪队友的话题没有关系。其实,选择怎样的盟友,是由德国的地缘政治决定的,并不是德国想与这些坑货国家结盟,而是没得选择。

德国属于欧洲的后起之秀,德国的快速崛起改变了欧洲的势力均衡,就如同拿破仑时期的法兰西共和国一样。如果欧洲出现了某国独霸的局面,将不利于欧洲局势的稳定,更直接威胁到了其他欧洲国家的利益与安全。与意大利结盟原因如下:

首先,欧洲能算上强国的没几个,英、法、俄等老牌强国,从自身利益出发,都不愿意德国强大到挑战自己的霸权与海外利益,当然是不愿与其结盟的。因此,德国只能选择稍弱一些二流强国,比如意大利、奥匈帝国等结盟,此时的德国能找到盟友已经算不出了,如果再强大些,估计连意大利都丢了。

其次,英、法、俄都属于老牌的资本主义传统强国,相比较而言,意大利和德国都是属于是后来居上的强国。因此,德国和意大利的国家价值观基本一样。而意大利和德国的产业也基本是相融合的,德国的资源和市场都是意大利发展所需要,所以德国选择意大利,而意大利也很乐意效劳。

最后,众所周知,在欧洲历史上法国曾多次征服意大利,一直对意大利领土虎视眈眈,在拿破仑时代,曾经意大利就被法国所占领,所以意大利一直对法国有戒备之心;而法国同时也是德国的死敌,双方拥有共同的敌人。因此,德国结盟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意大利是非常愿意的。

以上就是德国为何爱找意大利结盟的原因,下面再了解一下意大利的骄人战绩:

  • 1943年,盟军在意大利登陆,有一个战场盟军激战一早晨,无一伤亡,惟一的损失是自己的飞机把空降兵投到了大海里。

  • 萨拉落登陆战中,盟军在滩头没有遇到抵抗,随军记者报道,盟军在滩头遭遇的最强的抵抗是来自动物园的一只美洲豹,咬伤了两名美军士兵。
  • 美军轰炸撒丁群岛,上面驻扎了1万多意大利人,但是最后盟军总共才炸死40多名意大利人,意大利就接受了美军飞行员的劝降。
  • 北非战争前期,意大利的一个碉堡在英军进攻时,只打了几梭子子弹后就举白旗,意军官说:“我们打完了最后一发子弹。”可碉堡里堆满了军火。
  • 在北非,5000人的意大利军队因一个连的英军设下的路障就缴械了。由于战俘太多,英军都来不及造战俘营了。


野史也是史


一战,意大利原属同盟国一方,后临阵倒戈投降了协约国,最后也以战胜国自居,把德国坑的够呛。

二战,德国又与意大利结盟,倒霉又倒在了这个猪队友的身上。若没有意大利的拖累德国的情况可能还会好一些。希特勒在制定对苏作战的巴巴罗萨计划之前吸取了拿破仑在莫斯科战败的教训,原定计划在5月份发起对苏联全境的军事进攻,在入冬之前拿下苏联全境,而避开苏联最为寒冷的冬季,但就在这关键的时候,意大利在瑞典军事失利,请求德军支援,使德军不得不出兵瑞典,迫使巴巴罗萨计划向后推迟了一个多月,在严冬来临之际困在了莫斯科城下,冻死冻伤了几十万人。再就是意大利与英军对峙在北非战场,意军屡战屡败,使德军不得不在苏德战场上激战正酣的时候抽调兵力援助意大利军,无形中削弱了德军的进攻力量,使苏军的压力得到部分的缓解。在决战斯大林格勒的战场上,意大利派出了22万军队担任德军的侧翼,但不到一天时间,意大利军队全线溃败,望风而逃,让开了一个缺口,而致使100多万德军被围歼。

这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德国若早知道意大利这个熊样,说啥也不能与它结盟,不怕遇上强硬的对手,就怕结上猪一样的队友,也许这也是天意。


手机用户58801659536


国与国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友谊。我们研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是大前提。



先从一战之前的普法战争说起,当时起因是西班牙继承权,德国本想让沾亲带故的一位王室成员作为接班人,而法国强烈反对,德国当时执政的是铁血首相俾斯麦,那就干吧!结果法国战败,不仅赔款,还把工业区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德国。因此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还丢掉了欧洲霸主地位。



一战前欧洲存在三大矛盾:一是德法宿怨,法国报仇雪耻呼声很高。二是奥匈帝国和俄国为争夺巴尔干地区的矛盾,再就是德英矛盾,英法联盟是有传统的,又因为不愿看到德法哪一家超过自己,打破平衡。而意大利和法国又因争夺突尼斯失败,被德国趁机拉入伙。这下子各国纷纷站队结盟,英法俄结成帮扶对子,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则义结金兰。



至于二战,各国的组合应看做是一战的延续。当时全球经济危机,意大利侵占俄塞俄比亚,德国侵占捷克苏台德,矛盾一步步激化,以至于战火重燃,而当时意大利的领导人墨索里尼也是法西斯主义的铁粉,更加坚定了与德国结盟的决心。


史海寻踪


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何找“最爱投降”的意大利做盟友?这个问题不太准确,因为意大利在一战中并没有投降,还成为了主要战胜国之一。虽然在二战中的表现乏善可陈,但至少到二战开始之前,它却一直还是主要的欧洲国家之一,而且它和德国从两国诞生之时起就拥有无数共同的战略利益,因此可以说两国在一战之前和二战中的盟友关系是非常自然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德国和意大利为什么总要成为盟友。


德意结盟的历史渊源

其实如果了解了德国和意大利形成的历史,恐怕就不会对这两个国家结盟感到奇怪了。因为虽然德意志和意大利这两块土地及其主体民族历史都比较悠久,但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却都是始于公元1871年,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是在这一年才实现了统一并基本摆脱了其它国家的控制与影响。

德国和意大利统一战争期间的漫画:俾斯麦和教皇庇护九世斗法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两件事本身是一件事。在公元1866年,普鲁士首先击败奥匈帝国,赢得了德意志统一的主导权。公元1870年,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北德意志联邦又在普法战争中击败反对德意志统一的法国,俘虏了法王拿破仑三世,成功实现了德国的统一。而意大利之前之所以也迟迟不能统一,跟法奥两国其实也密切相关,因为奥地利曾长期占据意大利北部,而法国则一直为罗马的教皇国提供强大支持。所以普鲁士在统一过程中先后击败了奥法两国其实也在无形中极大助推了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的意大利统一战争。

意军击败教皇国军队,攻破罗马城的场景

在公元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意大利就与普鲁士结盟,同时对奥地利宣战。最终奥地利在失败之后,在放弃参与德意志统一进程的同时,也被迫同意将原本由其占领的意大利北部威尼斯周边地区让给意大利。这样,意大利统一的最后障碍就是得到法国支持的教皇国了。公元1870年7月,普法战争的爆发使拿破仑三世被迫撤出了在罗马支教皇国的驻军,而在拿破仑三世向普鲁士投降之后,意大利军队在公元1870年9月20日对教皇国罗马城发动了持续3个小时的攻城战,城破之后教皇投降。10月2日,罗马通过公投宣布加入意大利。次年7月,意大利政府迁都罗马,意大利统一正式完成。所以其实德国和意大利的命运,从两个国家建国之时就绑定在了一起,这两个国家的统一都是建立在传统一在其境内发挥主导作用的奥法两国衰落,不力再干涉其事务的前提之上的。

德意两国的类似处境

而德意两国接近的统一时间其实也就决定了这两国在此后类似的命运。许多朋友可能会想,既然都统一了,那就都凭本事好好发展呗,看哪个民族优秀,看谁能力更强。但其实当时欧洲的局面却完全不是这么简单。

因为德意两国虽然都实现了统一,但他们当时和英法等国家相比,却仍然是先天不足,竞争劣势非常明显。而这里所说的先天不足,主要是指在欧洲以外的实力。当时世界正处在殖民主义的巅峰时期,世界各个主要国家,也就是列强的核心目标都是尽可能多的在世界各国抢夺殖民地。

柏林会议确定的非洲瓜分计划,青色为德国殖民地,绿色为意大利殖民地

所以当时英法虽然在欧洲领土面积与德意相当,但其全球殖民帝国却都达到了上千万平方公里,通过这些殖民地,英法能够获得大量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原材料和能源,因此相对于德意两国来说还是拥有明显的优势。而想要扭转这种局面的德意,在当时也很快都地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德国在巩固了几年内政之后,就开始酝酿启动海外殖民。在公元1884年,德国首相俾斯麦邀请全球15个国家的代表来到柏林,召开了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最终经过协商,德国自己和意大利都通过柏林会议在非洲分到了部分殖民地。

鼎盛时期的意大利殖民帝国,其中埃塞俄比亚(下方内陆区域)为二战前占领,其余在一战前就已占领

之后德意两国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拓展海外殖民地上面。德国通过20年间的几场战争,先后将今天的坦桑尼亚、喀麦隆和纳米比亚等国以及一些亚太地区纳入了自己的殖民体系,建立起了总面积达265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帝国。而意大利虽然在与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曾经遭遇挫折,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也差不多建立起了总面积达到25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殖民帝国。可以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止,德国和意大利的国家利益也始终是高度一致的。所以从公元1882年开始,德国、意大利以及同样殖民地稀缺的奥匈帝国就开始结盟,一同应对英法等殖民大国,而一战的爆发其实也跟这两方不同的生态发展到极致有很大关系。

一战中的反目以及为何再次结盟

但大家从前文的讲述里也可以看出,其实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结盟是存在很多隐患的。因为意大利的独立是从奥匈手里夺回了威尼斯及其周边地区的直接结果,但其实当时奥匈统治的领土上,还有一些地区生活有大量意大利人,所以意大利骨子里还是想将这些领土也全部占领。但显然和奥匈结盟这个目的是没法达成的。

所以从1902年开始,意大利对于德奥意三国同盟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它和法国修好,公开声明不参与任何与法国敌对的行动。1911年,因为意大利入侵并吞并了德国盟友奥斯曼帝国控制的利比亚,三国同盟的关系更趋冷淡。所以在一战爆发之后,意大利政府很快宣布严守中立,没有加入德奥的同盟国阵营。

意军在阿尔卑斯山作战场景

但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强调一点,虽然意大利在近代的战场上存在感不高,它却仍是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无论是从人口还是工业化程度上,20世纪初的意大利都是排名前列的。所以当时德奥和协约国也都很快与意大利展开了谈判,希望意大利加入自己的阵营。在某种程度上,当时意大利的倾向甚至被许多人视为一战的胜负手之一。

但因为意大利和奥匈之间存在直接的领土争议,所以虽然奥匈为了争取意大利也做出了一些让步,同意让给意大利一些领土,但奥匈的让步并不能使意大利满意。而协约国的英法美等国则和意大利没有直接的领土纠纷,而且当时在战时,他们无论对意大利做出什么承诺也都是空头支票,要到战后才能兑现,所以当时协约国在谈判中几乎答应了意大利所有的领土要求,包括奥匈帝国南部的所有争议领土和德国在亚太的所有殖民地,并允诺在将部分阿尔巴尼亚领土割让给意大利之后,还让整个阿尔巴尼亚都成为意大利的保护国。这些承诺在1915年4月26日签署的《伦敦条约》中得到了确认,所以意大利在一周以后就宣布退出德奥意三国盟约,并于5月23日对奥匈宣战,正式向各战线派出军队加入了一战。这样在战后,意大利也成为了战胜国。

左二为参加巴黎和会的意大利总理维多利奥·奥勒兰多,意大利在巴黎和会上被视为四强之一

但在一战结束之后,协约国却并没有兑现对意大利的承诺。在巴黎和会上,意大利只得到了之前协约国承诺的部分奥匈南部领土,克罗地亚等地意大利人聚居区的领土最终被给了新成立的南斯拉夫,而德国在亚太的殖民地和阿尔巴尼亚也都没意大利的事了。所以此事使意大利国内对协约国产生了极大的愤怒,也间接导致了几年之后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的上台。

当然,无论战胜国之间怎么分配战利品,德国这个战败国的损失都是确定的。一战之后德国是实实在在几乎陷入了绝境,所以当时只有别人挑它,它是无权挑选别人的,有谁能对它显露出一点友好对它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了。而意大利虽然愤恨协约国,但也深知凭自己的实力没法去挑战这几个国家,因此也想利用德国残存的实力。而且在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党夺取政权之后,墨索里尼成为了欧洲极右势力的代言人,因此也受到了德国国内的民族主义势力的欢迎,特别是后来的纳粹党,希特勒从1920年代开始就成为了德意同盟的积极倡导者。

德意同盟最终发展成了德意日三国同盟


当时意大利仍然念念不忘从南斯拉夫手里夺取双方的争议领土,希望利用德国制衡支持南斯拉夫的英法。而德国则希望联合意大利找到机会对法国复仇,所以在双方都仍然希望占领更多领土,掌握更多能源的历史大背景下,双方又拥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因此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立即派信使会见墨索里尼,表达了与其结盟的意愿。但因为双方对于奥地利领土的分歧,所以结盟事宜一直托了两年,期间意大利还一度重新倒向法国。但在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之后受到国际制裁,而德国则站在了意大利一边,双方的共同利益再次扩大,因此最终结成了盟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