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岗上的父子兵

终于上“战场”了!

2月8日,像许多汉口银行党员一样,杨振洲接到了支行负责人的电话。“收到!” 电话那头话音未落,他就响亮且干脆地回答,像是早就知道电话里要说什么似的,内心的激动呼之欲出。

就在2月8日当天,杨振洲接到了第一个工作指令,要求去往指定地点汇合,三人两车,三个半小时后将4500斤物资送达医院医护人员手中。这是杨振洲“上岗”志愿者的第一天,累到大汗淋漓。忙完后,他给父亲打了个电话。

“爸,和您一样,我也到社区一线去战斗了”,通完电话,相隔一江的父子俩在电话两端都笑了。

原来,此时杨振洲的父亲已经在另一个社区连续工作了十余日。

“老杨”的日记本

1月25日:上午动员工作人员下沉社区,下午督办巡查;

……

2月11日:上午召开碰头会,购买预防新冠中药55份,将省市防控文件精神传达到门岗及排查人;购买防护服100个,眼罩50个;下午检查大厅;

……

2月21日:上午布置排查工作,传达市区要求及通报内容;下午三个门岗巡查,送宣传喇叭到社区(8个);

……

上面的内容出自一名老党员的日记,他就是杨振洲的父亲杨龙啟,武汉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党组书记、局长,在大年初一下沉到社区,已连续40多天奋战在抗疫一线。不经整理的随手记像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日志,记录着工作的繁忙。

“小杨”“老杨”齐上阵,共守初心不退缩

“爸爸已经在一线了,你也要去么?”怀孕仅10周的妻子向杨振洲问道。“比起那些医护人员,我这都不足为道,现在是支援疫情阻击战的关键时刻,爸爸况且已经坚持这么久了,我也是党员,我也应该去”。疫情当前,没有人能做旁观者,只有迎难而上,绝不退缩,杨振洲心想。“我会照顾自己,也会照顾好你的!”杨振洲对妻子承诺。

杨振洲下沉值守的材料厂宿舍是徐东社区下辖的小区,内有1500余人居住,由于小区老旧,没有物业、保安、管理员,他与其他志愿者承担了小区管理的众多工作。尤其特殊的是,材料厂宿舍中居住着一群失独老人,通过和社区网格员交流,杨振洲“特别”掌握了老人们姓名、住址、外貌特征等信息,并对其中一名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予以“特别关注”。这位老人家里没有电视,本人因病也不够清醒,经常因为不清楚疫情状况坚持外出,时常忘掉杨振洲跟他说过很多次的话,往往刚告诉他没多久,他很快又走到了小区门口,声称要出去。但是,杨振洲每次都不厌其烦地向他一遍遍解释,并耐心地劝说他回家,久而久之,杨振洲的工作发挥了作用,老人记住了。现在,这位老人只要见到了他就说“哦,疫情没结束,我回家啦!小杨!”杨振洲心里满是欣慰。偶尔,老人蹒跚的样子也让他想到了父亲,“此刻父亲也同样在做这些事吧”。

此时的杨振洲父亲杨龙啟正在金色港湾社区下沉,他是金色港湾社区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组长,“战友”们却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杨”。除了全面负责统筹金色港湾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他也参与守门岗、送快递、采购、搬物资等等这些“小杨”同样在做的事情。“老杨”是社区巡查员,负责综合统筹巡查,金色港湾社区面积大、人口密集复杂,有常住人口、有租户、有市内的、有省外的,还有100多名外籍人员,疫情期间社区居住上万人。每天到岗后,“老杨”便开始一栋一栋楼、一个一个门岗的巡查。“老杨”也是社区的“采购员”。疫情初期,各项防护物资不足,当他看到社区工作人员一个口罩、一件红马甲就上了战场,他心急如焚,通过多方筹措,为社区采购到1500只口罩、30瓶医用酒精等物资,为社区抗疫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及时的物资保障。遇到麻烦、棘手的问题,“老杨”就成了社区的“灭火员”。疫情初期,各项工作还未理顺,一位居民反映自己楼栋出现确诊病例,社区消杀不及时,当时社区人员不足,无法做到即时消杀,居民意见很大。社区工作人员多次解释仍未获得居民理解。老杨得知后,立即打电话和居民沟通,并安排消杀人员到该楼栋完成消杀工作,处理完之后,他又同社区书记沟通,研究出更加合理顺畅的工作机制,避免了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最终平息了居民的“怒火”。

父子间的“共同约定”

“小杨”、“老杨”父子一个年轻,一个有经验,他们分别在两个社区“战场”上坚守着、贡献着自己的志愿力量,截至目前,杨振洲已经在社区值守20多天,其父亲也在社区连续工作40多天。“行百里者半九十,没有取得抗疫这场战斗最后的胜利,我们就要继续奋战在一线,共同努力!”这是父子共同的约定。

在杨振洲所在小组值守期间,材料厂社区被评为“无疫情小区”,当他看到那红色的牌匾挂在小区门口,杨振洲便无比开心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