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建設盡顯“高精尖”

科技就是競爭力。

高科技在現代項目建設中的發展和應用,體現著其在行業中的地位和競爭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生力軍。近年來,山西省高科技產業規模持續擴大,項目建設中的高科技創新進入活躍期,產生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優秀項目。

以科技創新推動項目建設高質量發展,也是創新成為重要驅動力的發展。晉能集團的優質風電項目、山西華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精益化管理、紫林路道路及綜合管廊項目“地下長龍”建設中新技術新工藝、柔性特高壓直流換流站施工中可對抗惡劣環境的新型戶外端子箱……這些在項目建設中的高科技應用,助推山西省項目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

新型戶外端子箱多重防護

3月12日,在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黃旗鎮老窩鋪村的±500千伏豐寧換流站施工現場,首批返崗復工的國網山西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調試技術員白宇翔和範凱,使用檢測表計對該站安裝的近30個新型戶外端子箱逐一作出“健康體檢”。所有新型戶外端子箱的各項“體徵信息”全部正常,即使用紙巾擦拭箱體內壁也無灰塵、浸溼等情況,這充分證明了其良好的密封防風沙及內部防潮溫控效果。

端子箱是變電站(換流站)的重要電氣設備之一,用來採集、彙總、轉接、分配工作信息,起到控制室和地面操作系統之間“上傳下達”的作用。常規樣式的端子箱可滿足日常安全使用要求,但在氣候惡劣地區使用時,易出現沙塵侵入、結霜、結露等情況,減弱了內部絕緣性能,從而引發線路短路、跳閘等故障,影響保護系統的正確動作。

張北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範工程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重點配套工程,承擔該工程±500千伏豐寧換流站電氣安裝施工任務的是國網山西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張北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範工程是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柔性直流電網工程,創造了12項世界第一,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廣泛應用,對應的施工安裝工作要求更嚴、標準更高。

分析該工程所在地區春季風多幹旱、冬季寒冷乾燥等氣候特點,國網山西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有針對性開展先期策劃和研發,對新型戶外端子箱進行改良,通過改變箱體外形、設計雙層門、更換密封條材質等工藝革新,有效增強了防水、防潮、防風沙等多重防護功能,避免了常規樣式的端子箱在這一地區使用的弊端,節約了故障處置、檢修維護等費用,預計可直接節約成本50餘萬元。

作為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山西電力創新成果獎,新型戶外端子箱創新成果2017年在±800千伏扎魯特換流站建設中首次應用。這一次,在± 500千伏豐寧換流站建設中又得到了優化升級和改良換代。

本報記者杜鵑 本報通訊員趙翔

風電項目工期短造價低

春回大地,生機盎然。在晉北五臺縣蓮花山上,晉能集團風電項目建設正酣。“五臺蓮花山風電項目建設時間緊、任務重,為保證按時完成帶電投產任務,我們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精準復工,爭取把耽誤的進度趕回來!”晉能清潔能源風電公司工程部經理李更儒說。

據瞭解,五臺蓮花山風電項目位於忻州市五臺縣豆村鎮,裝機容量為99.5MW,採用32臺遠景風機機型,同時建設一座220kV升壓站及配套送出工程。作為晉能集團今年投產容量最大的風電項目和忻州市重點工程,該項目具有建設工期短、投資造價低、經濟效益好的優勢,是晉能清潔能源公司按照平價上網政策儲備的優質風電項目,計劃於今年11月底竣工。

五臺縣為土石山區,溝壑縱橫。項目建設的風場在高山上,升壓站在山間溝谷內,海拔高差大,山頂氣溫低,複雜的地質條件給施工帶來不少困難,加之受疫情影響,現場施工作業人員和機械設備均出現明顯短缺。為此,2月24日復工後,風電公司積極調整優化設計和施工方案,科學合理組織施工,充分利用網絡辦公、線上會議等方式,組織設備廠家和設計單位召開技術聯絡會、施工協調會,提高施工效率,推進工程建設。截至目前,風場道路施工完成5.21km,升壓站場平施工完成50%。

預測數據顯示,該項目年平均風速接近7m/s,年等效可利用小時在2800小時左右,項目投產後,年發電量將達到2.8億千瓦時,可有效提高當地供電穩定性和財政收入,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十分顯著。

2020年,晉能清潔能源風電公司在建項目有6個,總裝機容量340MW,將於年底前全部帶電投產。

本報記者張毅 本報通訊員郭建春

“地下長龍”推廣新技術

3月13日,山西轉型綜改示範區瀟河產業園區,由山西建投二建集團承建的紫林路道路及綜合管廊項目現場,工人們正在管廊工程進排風口進行二層結構施工,綁鋼筋、支模有序展開,還有部分樁號段在挖基坑以及安裝鋼支撐。

項目技術負責人介紹,紫林路道路及綜合管廊是瀟河產業園區主要交通樞紐工程,工程合同造價16.9億元。紫林路設計全長約8公里,綜合管廊沿道路全長敷設,是目前山西省規模最大的綜合管廊工程。該工程於2019年4月開工建設,目前綜合管廊主體結構已完成4.63公里,預計2022年底竣工交付使用。

綜合管廊為單層四跨箱形斷面,共設置燃氣艙、熱力艙、水信艙、電力艙四艙,入廊管線包括給水管道、再生水管道、熱力管道、天然氣管道、電力電纜、通信光(電)纜等。綜合管廊建成後將為周邊企業提供水、電、燃氣、通信等接口,為瀟河產業園區招商引資提供設施保障。項目部大力推廣建築業10項新技術的應用,並積極採用了多項先進工藝和技術,管廊臺車、“基坑管家”監測系統、BIM技術的應用使得綜合管廊建設“科技範”十足。根據容納管線的種類、規格、數量的不同,這條約8公里長的綜合管廊根據容納管線的種類、規格、數量的不同,其標準斷面的寬度和高度也發生著變化,最寬處為14.8米,最窄處也有11米,高度為4.4米—4.6米。

在施工過程中,承建方首次應用了管廊鋼模臺車技術,使得施工週期縮短,提高了施工效率,並節省了人力物力。由機械化代替人工進行模板整體拆除搬運和拼裝,以20米一個標準段計算,傳統膠木模及鋁合金模板需要模板工和架子工共計40個工人,使用該技術僅需10個工人。由於採用液壓支拆模自動行走,工人勞動強度也大幅降低。

由於採用整體鋼模,模板強度高,克服了膠木模板剛度低,易漲模的質量缺陷;模板板塊大、拼縫少,混凝土外觀質量大大提升。

此外,模板臺車採用整體大鋼模,液壓式支拆,現場只需組裝一次,模板不易變形損壞。經過核算,一套自動支模臺車只要週轉次數超過30次,其成本即與傳統的木模板工藝成本持平。正常使用條件下可週轉50餘次,鋼材還可以回收利用,綜合效益顯著。

該項目為深基坑工程,基坑開挖最大深度為14米。二建集團技術中心與浙江大學校企合作推廣使用“基坑管家”監測系統,以保障施工安全。此外,項目部還運用BIM技術進行直觀、可視化的施工過程模擬,對操作人員進行可視化交底,使施工方案得到優化,操作精準度提高。

本報記者晉帥妮 本報通訊員張曉剛

華翔精益創新綠色鑄造

近日,在山西華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園區內,一群穿著“華翔HBS”反光背心的人格外醒目,他們就是正在進行改善的華翔精益團隊。

“自2月5日企業部分復工復產以來,我們在做好疫情精準防控的同時,就積極地推動精益改善活動的開展。”山西華翔集團精益辦負責人張俊偉告訴記者。近年來,該公司圍繞產品的創新、改造、升級,鼓勵全員自主創新,培訓員工發現問題、改善問題的能力,在企業內部形成了“人人都是創客,個個都入團隊”的全員“雙創”氛圍。作為華翔“雙創”的載體,“HBS精益創新管理體系”通過創新消除各個環節中的浪費,致力於成為世界級的優秀企業,為客戶提供優良的產品及交付能力,成為該公司領先行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經過為期一週的品質改善,2SE殼體廢品率由前6個月的均值14.6%降低至2.55%,廢品率同比降低12.05%。根據銷售預測,本次品質改善可減少不良損失94.1萬元。”企業製造平臺副總經理、2SE殼體品質改善項目小組組長喻高峰介紹。

據悉,依託雙創平臺和HBS精益創新管理體系,企業已轉向“結構調整、技術創新”的集約化發展,向高端、高附加值產品進軍,通過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積極培育新動能,並不斷加大了綠色化、智能化、自動化項目建設,從要素驅動發展為主轉向創新驅動為主,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加快推進企業向產業鏈高端邁進。

華翔集團將綠色製造理念貫穿企業戰略規劃及經營管理當中。通過使用高效、節能環保、可循環的鑄造工藝和技術設備,減少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通過創新材質升級由黑色鑄造到有色鑄造,實現了清潔環保的綠色鑄造。大量採用自動化設備和工業機器人對原有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大大提升了加工能力和產品精度。通過構建智能製造產業體系、打造智能製造平臺,推動製造業和互聯網的融合創新。藉助移動互聯網、智能傳感器等技術,做到了生產流程可感知、可監控、可追溯。著眼於創新驅動發展,積極推進3D打印產業化,創建了3D打印鑄造樹脂砂生產線製造基地等。

“HBS精益創新管理體系的運行,為華翔的創新、創業建立了從項目來源到實施保障,再到產業孵化的全方位的體系支撐。”張俊偉表示,HBS精益創新管理體系在華翔的成功,不僅對華翔的發展至關重要,同時也為國內製造企業的提質增效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參考和範本。

本報記者劉瑞強 本報通訊員陳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