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讀書越多,越不會寫文章了?

官馨思


恭喜,你已經進入了創作的第三個階段,再差一步就可成為優質寫手。

一般來說寫作可分為四個階段:

  • 一是寫作小白期,剛開始寫作,腹中空空,無話可說,提起筆不知道寫什麼。
  • 二是寫作入門期,通過學習模仿,已經跨入了寫作的門檻,有了一定的素材和構恩,覺得要寫的東西太多太多,下筆能千言,但內容往往多且亂,抓不住主題和重點。
  • 三是寫作提升期,因為平時看書學習多,積累感悟多,對什麼是好文什麼是一般文已經有了明確標準,總感覺自己寫的不夠好,一些內容用上不合適,想刪捨不得,所以下筆沉重,無話可說。你正處在這個階段
  • 四是寫作達人期。只要度過提升期,一篇文章的主體、架構、主要素材都會在頭腦中清晰浮現,就能一氣呵成,寫出一篇優質的文章。

如果把文章比作是一座房屋的話,那麼作者就是一名建築師,標題就是撐起房屋的大梁,主要內容板塊就是檁條,平時積累的素材就是磚瓦,水泥等。

作為建築師的寫作者,要通過設計、備料、施工、裝飾等步驟,建成一座設計合理、樣式新穎、美觀大方,堅固耐用的好房子。你的文章就能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從而成為寫作達人,也會收穫滿滿。

努力吧,堅持住,成功正在不遠處向你招手。


散淡人生15


個人覺得,讀書和寫作是兩回事。

我沒有看過大部頭的名著,那些歐美的名著,我經常記不住人物的名字,看著看著就亂套了,分不清誰是誰。我曾經立志三次,要看完《百年孤獨》,最後都失敗了,很慚愧。四大名著,也只草草看了紅樓夢,其他三部都是看的電視劇。但是雜書的倒是看的挺多的,從小到大都愛看。

寫作的話,上學的時候作文寫的挺好,但是上大學以後就逐漸退化了。我記得我去年寫公眾號的第一篇文章的時候,我寫了兩天,才憋出來1600字,感覺腦細胞死一半。現在斷斷續續寫下來,不說質量的話,一篇文章大概2-3個小時就可以出來。

所以,讀書是興趣,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讀的是情節,調動的是情緒和感覺,並沒有思考深層的邏輯關係和層次結構。若是想通過讀書促進寫作,必須要透過情節,思考文章的觀點、邏輯、結構等等,將作者的東西消化成自己的東西,才能為自己所用。

而寫作,是實操,我們的大腦,從來沒有一個時刻是平靜的,當我們想寫東西的時候,你會發現,腦子裡面東一榔頭,西一錘子,全是亂麻。要寫出一篇文章來,首先要理清思路,搞清楚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又有哪些素材可以支撐這個觀點,然後按照一定的層次結構和邏輯關係,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這是我作為一個新媒體小白總結出來的一點點粗陋的想法,僅供參考,若有失誤,懇請指教。



大白的小美生活


讀書越多,越不會寫文章了,這種現象是不多見的。

舉個例子,中國著名作家錢仲書大家都知道吧,他讀的書可真不少,青年時在北大,幾乎每天泡在圖書館,如飢似渴、博覽群書,圖書館的書快讓他讀遍了,《圍城》的出版,讓許多人都認識了他。去年我有幸拜讀了他的《圍城》,書中有句名言讓我記憶猶新:“婚煙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錢老先生讀書可謂不少,可他的《圍城》卻寫得那麼好,這不是很好的例證嗎?

讀書越多,思想越豐富,文章寫起來越順手,有句俗語,讀罷《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來也會偷。我想大家也有同感吧!

好作品難寫。《圍城》錢仲書整整寫了二年,《紅樓夢》曹雪芹寫了十年,一部偉大的作品是用心血換來的,如果沒有持之一恆,堅持不鍥的精神是很難寫出來的。

換句話說:“讀書多,寫好一部好作品較難”,這話是對的,你說呢?



閆永法


我有同感,我沒讀什麼書,算是個文盲級別的,但我愛看書,什麼書都愛看!

剛開始的時候覺得寫東西很簡單,拿起筆寫就好了!

等到看書看的多了,就發現自己寫的是什麼鬼?

看書是這樣的,剛開始看的時候,什麼書都覺得好看!

等看的書多了就會發現,以前看的某些書也就那樣!

你就會去找更好的書,越看你的要求就會越高!

品味雖然高了,但自己的寫作能力卻不會這麼快跟著提高。

這時候你想隨便寫寫,估計是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思想上的高度,不等於能力上的高度。

這感覺就像是一頭關在動物園裡的長頸鹿,腦袋可以看的很遠,可以知道外面是一個廣闊的世界,但身體卻無法出去!

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卻沒有能力做到,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這也許就叫做知道的越多,困惑就越多吧!

想要寫出自己滿意的文章,或許應該多寫多看多學吧!

我是沒有勇氣寫,希望你能成功吧!






古楊看電影


同感

讀書和寫作是兩回事,有關聯,又沒有關聯!相聲講究說學逗唱,其實我認為和寫作道理相當!

讀書,讓我們瞭解大千世界,上下更迭,人文地理,人間萬象,也讓我們更清楚的認知自我,包羅萬象!

但寫作就不一樣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不光是文字的行雲流水,更是融生活與字裡行間,把笑聲和眼淚更好的貫穿其中!能讓讀者跟隨字節跳動,波瀾起伏!

讀書越多,越乏味,是因為書讀到一定高度,就要放下書本,去領悟!不能讀死書!

還有一點,就是我們無法超越,想寫出自己滿意的佳作,真的很不易!寫作措辭達意,寫出自己的風格,才是最好的!



揚子記事


讀書越多,越不會寫文章。是因為你越讀越對自己要求高。練習書法的人,越練越覺著自己不會寫。所謂學海無涯,永遠沒有盡頭。好的文章反映社會問題,震憾人的心靈,促人積極向上,並非無病呻吟,文字優美,廢話連篇。要達到這種境界,作者必須有責任感,使命感,很難很難。這就要求我們要深入生活,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需要化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一味地死讀書,讀死書,肯定寫不出好文章。





張少山Q


本人和你也有同感,以前寫篇文章,可以說一氣呵成。然而近年來讀了幾本書,按理來說,應該寫作水平會有所提高才對,可是恰恰相反,反而是有提筆寫作的衝動,但是提筆以後,卻想著草草收場,最後寫的文章和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馳…

究其緣由,我覺得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吧!

首先,我們提筆之後,真正想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寫成文字,可是由於文字功底不夠,往往寫著寫著,就無法用合適的詞彙或者語句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了,所以,寫著寫著就寫不下去了。

  • 其次,就是自己的寫作思路往往受到曾經讀過的那本觸動較深的文章作者思想的影響,總感覺自己寫的文章缺少一點自己的靈感,而中途急剎車,放棄繼續創作。
  • 第三,也許就是自己的生活經歷限制了自己的創作方向和創作意圖,自己的自卑心理約束了創作慾望,從而讓一篇好文章中途夭折了。
  • 另外,還有一些主觀和客觀因素,也使自己往往覺得讀書越多,思想越空洞,越是寫不出好文章了。
  • 今天,先想到這麼多,以後想到了,再討論吧!

人在做,天在看


讀書是寫作的基礎,也是積累文學素養和藝術修養的根基,更是構建文章框架的核心。於是才有了古人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但由於現在的閱讀都是粗略的碎片化的閱讀,甚至是速讀瀏覽,沒有深入思考,更沒有沉浸在作者筆下的人物角色的喜怒哀樂裡,也沒有完全理解作者的創作歷程。許多時候只是記住了故事,記住了情節,並沒有深入感受寫作的熱情和力量,也沒有記住文字的衝擊力。在這種斷點式的閱讀中,我們收穫的十分有限,自然會覺得不會寫文章了!

另外,“文章本天成、秒手偶得之”,寫文章需要一些天賦和靈感,更需要思考和情感。儘管每個人都會使用文字記錄生活或者有感而發,但真正能寫出感動他人有價值有意義的故事或文章卻少之又少。而且寫文章也是一件枯燥的痛苦的事情,尤其對於一個創作性的人而言,需要每天不斷的堅持寫作和修改,才能呈現一部好的作品!

當然,書看多了感覺不會寫文章了,也許是到了另一種境界!正如王國維所說的那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最後看山仍是山!那麼你迷茫和困惑時,正是往更高層次上發展,這是必經的過程,繼續堅持下去,就會達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另眼看世界1980


這個命題不成立,屬怪論。

見文章如見其人,文章是標籤,是名片,閱其文知其讀書多少。精讀萬卷書,必定文才橫溢,筆下生風,豈有讀書越多,越不會寫文章之理?

究其因,讀書囫圇吞棗,運化不良,失去精華所致。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寫一手好文章,須博覽叢書,不但求數量,更求質量,好文章讀而無膩,可珍藏常習之,閱讀積累詞彙,詞彙成句,好句匯成好文章,閱歷是基礎,技巧出賢文。

文章體裁多樣,有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等,記敘不能平鋪直敘,那才枯燥無味,要似海水一般,波濤起伏,頗具感染力;議論文要有證有據,不可無病呻吟,邏輯思維要嚴謹,與讀者產生共鳴;文章開頭如蜻蜓點水那樣,點題示意;中心內容要切題,不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結尾如收鑼之音,鏗鏘有力,言簡意明,概括宗旨,陡然收尾。

以上所述,若有不妥,望多擔待,拜諸位為師。


老段康寧


泛讀概讀,蜻蜓點水,沒有精讀研讀,思維沒有沉潛,所以不能心領神會,所得只是皮毛,只會人云亦云,這是一種情況。

生吞活剝,食古不化,雖讀經典,而閱讀中沒有延伸思考,沒有應對現實生活中的感悟,所得都是前人的思想,這又是一種情況。

書讀經典,精讀研讀,映照現實,體味人生,觀察社會,感悟生活,這是寫作的基礎。寫作,從摹寫到延伸寫,再到獨立創作,這是寫作的基本節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