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鑑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仿作16篇之多,作者尚有爭議

劉禹錫《陋室銘》欣賞

▓ 祝誠/賞析 王宜早/書法 李鳳鳳/誦讀☟☟☟

陋室銘

★ 唐代·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鑑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仿作16篇之多,作者尚有爭議

劉禹錫《陋室銘》 王宜早書

▏祝誠鑑賞

這是一篇只有寥寥八十一字的短小銘文,卻在我國的“銘箴文”篇章中熠熠發光。據李行敏的《古今詩文模仿秀》一書所錄,其仿作之文就達十六篇之多,還不包括周有光先生所寫之《新陋室銘》等仿作。人們不時地套用其篇章句式撰文,亦步亦趨,維妙維肖,儼然形成了一種“陋室銘”的文體。那麼,它究竟好在何處呢?

“陋室”,作者給居室所起的室名。其外表之簡陋可想而知了。然而,作者卻滿懷深情地為之作“銘”。而“銘”這種文體,是古人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頌其功德的文字。那麼,這座“陋室”,於作者又有何功何德呢?

一開篇,作者以山水起興、取喻,表明自己對“陋室”的情有獨鍾。他以逆筆反向入手,說山水之佳妙並不在其多“高”或多“深”,而在其是否“有仙”或“有龍”存在。故而說,自己雖居“陋室”卻不以為簡陋,因為“惟吾德馨”一一有我的德性在此散發著芬芳而滿室生香呢。

接下四句,便寫“陋室”之人文生態的愜意美好,以應證上文之並非虛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簡直就是一片綠色的生態環境。而“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便是寫作者的人文交往了。“鴻儒”,指博學之人。“白丁”,指平庸之輩。你看交往之中,哪有“引車賣漿者流”呢?

再接下四句,便從正反兩面來伸述,我在“陋室”之自得其樂,樂在其中:“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素琴”,非“鳳琴”“鸞琴”之謂,可見其琴裝飾十分素雅。“金經”,指用泥金書寫的佛經。作者的儒者之風可見一斑。居住在此之人,自然“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矣。“絲竹”,指民族器樂之絃樂器與管樂器。此處用以指奏樂的聲音。“案牘”,指官府的公文。“勞形”,勞累身體。由此可見,作者對此居室,真是稱心如意舍此無他了。其實,這正是作者高潔品格的象徵與表現。

最後,作者再次用比喻、用反詰,來表達對“陋室”的喜愛與讚歎。他自謂“陋室”,就好像諸葛亮隱居南陽時的草廬,又好像西漢文學家揚子云住處的亭子。因此,正如孔子所說:只要有君子住在這裡,還有什麼簡陋之說呢?作者堅信“陋室”有高大上的內蘊,因而毫不介意其外表的簡陋,真可謂“時人不識餘心樂”啊!

該文就近取喻,對照比較,令人信服;語句清新條暢,簡潔明暸,句句押韻,朗朗上口,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愛而廣泛流傳。

然而,這八十一字的著作權問題,卻至今莫衷一是:有說是劉禹錫作,又有說是唐•崔沔作。雖然這並不影響人們對此文的鑑賞,但多少影響人們因人論世、深入探究,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因而,希望有確解的機緣出現。

《陋室銘》鑑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仿作16篇之多,作者尚有爭議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東方IC圖

【延伸閱讀】

公僕銘

★ 佚名

位不在高,廉潔則名;權不在大,為公則靈。斯是公僕,服務人民。腳步邁基層,民情入腦深。談笑有百姓,往來無私情。可以明實況,察真情。無謊報之亂耳,無偏頗之愛心。蘭考焦裕祿,羸得萬民欽。眾人曰:“公僕精神!”(見李行敏編著《古今詩文模仿秀》)

李鳳鳳誦讀感悟:這是用吟誦規則讀的。古文虛字讀長,如“之、耳”,表達語氣。入聲字短促有力,如“不、則、德、色、入、白、竹、牘”,有強調之意。古文讀起來長長短短,氣息行之,身體搖之。宛如游龍,穿梭雲山。又如打了一套太極,剛柔並濟,酣暢淋漓。

《陋室銘》鑑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仿作16篇之多,作者尚有爭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