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政企攜手破解“用工荒”

蕪湖:政企攜手破解“用工荒”

蕪湖三花自控元器件有限公司生產線。記者 楊大偉 攝

年年都鬧“用工荒”,今年用工尤其“荒”。近日,記者在高新區、鳩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地走訪時發現,春節過後,受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勞動力流動受阻等因素影響,部分企業復工復產後面臨較為嚴重的用工問題,不僅專業技術人才一員難求,一線普通工人同樣十分緊缺。在此背景下,政府正同企業一起積極想辦法,政企攜手多措並舉破解“用工荒”。

“招工難”拖慢企業“滿產”步伐

每年春節過後到6月份左右,都是製造業企業開足馬力搶訂單的忙碌季。3月13日,記者走進蕪湖三花自控元器件有限公司時,這家全球製冷空調控制元器件龍頭企業的車間裡,已是一片繁忙的生產場景。“我們2月11日復工,目前員工到崗率95%左右。”企業人事行政部部長汪春明介紹,雖然已經復工一個月時間,但企業產能仍沒有完全恢復。

蕪湖三花生產的截止閥佔全球份額的20%,四通閥佔全球份額的25%。汪春明說,每年春節後企業都要招聘大批新員工以拓展產能,但今年受疫情影響,勞動力流動性減弱,企業招工面臨較大壓力,“往年這個時候,每天入職的員工大概在三四十人,目前每天的入職人數只有10個人左右。企業仍面臨著200人左右的用工缺口,主要以一線普工為主。”據他分析,疫情影響之下,一方面外地一些鄉鎮依然處於封路狀態、勞動力過不來,一方面很多本地勞動力仍在持觀望態勢,“不少人都說想等疫情徹底平息再做打算。”

在高新區服務外包產業園,蕪湖合翼商務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的客服座位仍未坐滿,還有一處辦公區域則沒有啟用。企業負責人劉穎告訴記者,春節後合翼“用工荒”問題十分突出,“只有50多名員工到崗。我們急需招聘50-80名新員工,目前總共只招來了8個人。”她告訴記者,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企業流失了20多名員工,“我們的員工以年輕人為主,疫情發生後,很多人打電話給我,說父母不許來上班了。”

安徽中夢集團的員工返崗率較高,3月1日基本實現了全員復工,但疫情帶來的用工影響同樣存在。“集團今年有幾個新項目啟動,有30-50人的招聘計劃。”公司聯合創始人黃億元說,往年春節後的招聘相對較為順利,但今年則推進得十分緩慢,“目前只招來了5個人。”

疫情之下“招工難”,絕不僅僅是一個地方、幾家企業面臨的問題,而是席捲了整個實體經濟。當前,一場激烈的“搶人大戰”已經打響。

政企攜手打響“用工保衛戰”

經濟的穩定和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聚集。在今年這個特殊時期,我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政企攜手著力破解企業“用工荒”問題,打響了一場“用工保衛戰”。

“經過前期摸排,高新區企業目前較為迫切的用人缺口在3000人左右。”弋江區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主任唐磊說,該區開發了一款小程序,通過招聘企業、求職者填寫相關需求,在分類收集企業用工需求的基礎上,針對求職人員的意願進行有效對接和適配,“簡單來說,就是求職者登記個人信息及求職意向後,我們將其信息提供給適合的企業,搭建一個精準對接的橋樑。”

弋江嘉園居民陳俊俊正是通過這個渠道找到了一份工作。陳俊俊常年在外地上班,今年受疫情影響未能外出,“掃人社部門的二維碼登記信息後,有幾家公司給我打來電話,我就從中間挑選了合翼,已經入職一個禮拜了。”陳俊俊說,家鄉的工作待遇雖然比她之前工作的地方略低,但能照顧到正在上小學的兒子,也免去了一筆租房費用,“總體來說還是很值得。”

除此之外,弋江區還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推送企業招聘信息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的“招工難”問題。“區人社部門在多個網站幫我們做了招聘信息推送,同時在周邊街道、村居做了大規模宣傳。”汪春明說,前不久企業還在區人社局組織下,前往無為市參加了首場線下招聘活動,企業招聘的新員工當中,40%是通過區人社部門的這些渠道“搶”來的。

記者從弋江區人社局獲悉,截至目前,該區已累計發放五萬餘份《致全區返鄉務工人員的一封信》,線上招聘平臺已提供136家企業的3586個崗位,意向應聘2385人,成功招聘1279人。

在鳩江區,江北四鎮一直以來都是勞務輸出大鎮,今年受疫情影響,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未能復工返崗。該區積極動員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將因疫情防控而導致人員無法外出務工的劣勢,轉變為當地企業招工的優勢。目前,區人社局將已收集到的企業招聘信息進行統一彙總,通過區政府網站、蕪湖人才網站和轄區內街道、社區居民的微信群發佈出去,吸引了眾多外出務工人員就地就近就業。蕪湖悠派是我市重要的抗疫物資生產企業,一度因增產擴能面臨員工緊缺問題,鳩江區人社局動員江北四鎮近百名富餘勞動力前往悠派就業,馳援抗疫一線。

“希望疫情早日徹底平息,儘早啟動線下招聘。”採訪中,多位企業負責人表達了這樣的願望。對此,人社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第一時間組織企業進行線下招聘,一方面加大去外地“招兵買馬”的力度,一方面力爭吸引眾多本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助力企業早日復工滿產。(記者 趙丹丹 王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