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俄羅斯對君士坦丁堡那麼情有獨鍾甚至稱它是他們的首都?

眾所周知,從17世紀至19世紀的300年間,俄國發動了對奧斯曼土耳其的一系列戰爭,其中規模較大、影響較深的就有12次之多。那麼,人們不禁好奇,是什麼支撐著俄國一如既往、鍥而不捨地與土耳其打了300多年的仗呢?這事與現在的伊斯坦布爾,過去的君士坦丁堡有關,因為俄羅斯人對君士坦丁堡情有獨鍾甚至稱它是他們的首都。要搞清楚這其中的來龍去脈,得從拜占庭帝國滅亡說起。

為什麼俄羅斯對君士坦丁堡那麼情有獨鍾甚至稱它是他們的首都?

拜占庭帝國就是羅馬帝國一分二的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一直都是東羅馬帝國的首都,位於巴爾幹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將其分為兩部分,西岸屬於歐洲,東岸屬於亞洲。君士坦丁堡扼黑海門戶,是黑海進入地中海的必經之路,是亞洲和歐洲的交通要衝,戰略地位相當重要。

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帝國蘇丹、“征服者”21歲的穆罕默德二世圍困了君士坦丁堡,最終攻破,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拜占庭帝國滅亡。

1469年,奉羅馬教皇保羅二世之命,已經滅亡的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亞·帕列奧羅格公主,下嫁給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教皇想通過這一聯姻拯救基督教文明,統一分裂千年的東正教和天主教。

為什麼俄羅斯對君士坦丁堡那麼情有獨鍾甚至稱它是他們的首都?

然而,羅馬教皇失算了,因為以當時莫斯科大公國的實力還不足與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抗衡。而迎娶拜占庭末代公主索菲亞的伊凡三世,卻名正言順地以拜占庭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敬拜占庭的雙頭鷹為國徽,並號稱第三羅馬帝國。

而這時俄羅斯人所信奉東正教的首領君士坦丁堡的大牧首,還在奧斯曼土耳其統治之下,被伊斯蘭教層層包圍。這樣一來,莫斯科公國作為前拜占庭帝國的繼承人,驅逐異教徒,光復君士坦丁堡,一血奧斯曼土耳其的滅國之恨的重任就落到了俄羅斯人的肩上。

為什麼俄羅斯對君士坦丁堡那麼情有獨鍾甚至稱它是他們的首都?

在這個時期出現的“俄羅斯就是第三羅馬帝國”說法,深刻影響著俄羅斯,以至於逐漸形成了俄羅斯國家意識形態的主流。

成為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讓俄羅斯貴族們倍感自豪與榮耀。他們以為,在希臘人和亞美尼亞失敗並淪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異教徒奴隸的情況下,作為東羅馬帝國繼承者和斯拉夫人最大東正教民族的俄羅斯人,理應承擔起為東羅馬帝國復仇之責任。這是俄羅斯人神聖的歷史使命,更是所有斯拉夫民族的光榮責任。

為什麼俄羅斯對君士坦丁堡那麼情有獨鍾甚至稱它是他們的首都?

所以,俄羅斯民族要強大,斯拉夫民族要統一,建立一個由沙皇領導的統一帝國,向奧斯曼土耳其宣戰,反對西歐和中歐的無恥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而這正是和東正教結合了的泛斯拉夫主義,這也是俄羅斯的外交擴張政策歷史感和民族精神的來源,也使俄羅斯的平民、地主、貴族和君王在泛斯拉夫主義基礎上,達成了在對外擴張上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至今還影響著俄羅斯。

事實上,在彼得大帝時代開始,所謂第四羅馬的東正教神話式的教義,就歷史的進程中就逐漸發展為一套意識形態,成為統合大多數人鮮明的成體系的意識形態,是一個征服世界的意識形態,主張俄羅斯所有人整體救贖和“帝國轉移”理論,就是所說的莫斯科只是第四羅馬的陪都,而真正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以此為領土擴大尋找合適的理由。同時,謀求國家思想的統一和不同階級的意志一致,以實現打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征服君士坦丁堡的目標。

為什麼俄羅斯對君士坦丁堡那麼情有獨鍾甚至稱它是他們的首都?

俄羅斯的這種意識形態——大俄羅斯主義,在現代和當代的國際關係中都有淋漓盡致的表現,致使俄羅斯與其鄰國,特別是與斯拉夫人遍佈的東歐之間陷入長久的安全衝突困境。也因長久的對抗而消耗大量資源直到國家政治和社會結構變得越來越脆弱。蘇聯的解體就是例證。

所以,對外擴張是俄羅斯的一大弱點。結果只能是陷入了國大而不強、人少而地廣、好戰而乏力的怪圈。然而,無奈的是,俄羅斯的這種意識形態已經浸入其血液中,大俄羅斯民族思想依然是俄羅斯民族和國家認同的基礎和根本,這是俄羅斯民族的意識形態中最為顯著的一個特徵。如果一意孤行下去,那將是致命的;如果能夠適當避免,那或許是一條復興的出路。

為什麼俄羅斯對君士坦丁堡那麼情有獨鍾甚至稱它是他們的首都?

綜上所述,俄羅斯對君士坦丁堡情有獨鍾並稱它才是首都,並不是簡單說說而已的,是有其思想體系和理論依據的,並形成了讓俄羅斯各階層的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意識形態。這也是為什麼俄羅斯幾代沙皇能夠痴心不改、一如既往與奧斯曼土耳其大戰300多年的動力源泉所在。也就是說是這種浸入俄羅斯民族血液中的意識形態,才是支撐其與土耳其大戰300年的精神支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