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走出”新型消費

疫情中“走出”新型消費

疫情防控期間,蔬果是人們屏牢在家戰“疫”的重要保障。(孫佳麗 攝)

記者 孫佳麗 張正偉

疫情突如其來,很多人屏牢在家,但並不意味著消費停止。

春節過後,寧波“00後”女生劉洋的手機上多了很多APP:叮咚買菜、盒馬鮮生、釘釘、Keep、抖音、小紅書……

叮咚買菜和盒馬鮮生用來買菜、買水果,釘釘用來工作,小紅書裡學會了做菜;儘管不能出門,Keep和抖音讓健身和娛樂一切照常。

“非接觸”“下沉”“無人服務”……一個個新名詞讓疫情下的消費有增無減,還為行業的轉型升級帶來了新面貌。

如今,春暖花開,人們在前段時間形成的消費習慣,是隨著疫情的逐漸消散隨風而去,還是成為一種新的時尚,推動行業的轉型?

疫情之後會不會暫停?

正月初四,太平鳥女裝營運中心和新零售平臺負責人高雁君親自上陣,做了一場內部直播,向員工們分享春季新品,還鼓勵導購邀請顧客一起觀看。第二天,太平鳥女裝13個大區的線下門店和所有導購上線滾動做直播,推出社群做秒殺、團購和優惠券發放等促銷活動,一舉帶動了原本不在計劃範圍內的春裝銷售。據介紹,在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太平鳥服飾不但半數暫停營業門店“恢復”營收,而且日均零售額超過了1000萬元。

2月4日,寧波像其他城市一樣,實行史上最嚴“防控令”,人員流動暫時受到限制,商場超市為了防疫需要暫時歇業。以往逛實體店、面對面購物的消費模式按下了“暫停鍵”,線上挑選、線上下單的“非接觸式”銷售成為商家特殊時期不得不採取的“止血”方式。

對於傳統商場超市而言,突然開展全員線上銷售毫無經驗;對於已有線上經驗的商家而言,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補上“非接觸式”營銷經驗,讓商品更好地吸引顧客注意。

2月份線上銷售完成率170%,進入3月份線上銷售額突飛猛進。在一般人看來,去年12月投入運營的杉井奧萊小程序線上商城一點也看不出正在經受疫情的考驗。“疫情防控期間,每個人都是店小二,都可以成為直播主角,包括管理層。”杉井奧萊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疫情來臨,雖然線下逛店的人少了,但現有店鋪轉移到線上後,品牌數量、打折促銷一點不比線下少,還順豐包郵,消費體驗也並未受到影響,“3月份,我們的銷售預算完成率可以達到300%”。

疫情防控期間,“非接觸式”購物,看似要求嚴苛,其實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反而為商業創新提供了一展身手的機會。藉助淘寶、抖音、快手等各類直播銷售平臺,太平鳥、博洋、雅戈爾等傳統制造業企業進一步探索線上發展的潛力;杉井奧萊、銀泰百貨等線下實體逐步突破線下,更多進軍線上平臺。

如今,疫情逐漸得到緩解,線下商超重新開門迎客,“非接觸式”銷售接下來走勢如何,是退出“歷史舞臺”,還是迎接“輝煌時刻”?

“此次‘非接觸式’銷售融合了許多既有的線上經驗,不但在疫情這種特殊情況下可以運用,就是放在平時也可以增加客流。”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說,經過此次“火線練兵”,線上商城、官方微信賬號、微信小程序等百貨商場和購物中心自有線上平臺的重要性得到凸顯,相信在後疫情時期仍然不可或缺,而且通過企業在與會員關係管理、數據深度挖掘、個性化產品及促銷定製等方面的嘗試挖掘和關聯,將加快傳統商業的數字化轉型。

“下沉”式供應

打通生鮮電商“最後一公里”?

“叮咚買菜居然沒有土豆賣了!還有哪個買菜APP可以買到土豆,急求!”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家住福明街道的崔默雖然在幾天時間裡就學會了做菜,卻在叮咚買菜上搶不到最喜歡的土豆,於是在朋友圈裡發了這樣一條求助信息。

疫情防控期間,生鮮是重要的生活物資,是人們屏牢在家戰“疫”的重要保障。由於不能像平時那樣進超市、逛菜市場,這時各種各樣的線上買菜平臺開始顯現出重要性。上個月,家庭主婦陸靜每晚11點準時打開淘鮮達、盒馬鮮生等手機購物APP,下單第二天需要的食材後,才能安心睡覺;單身在家的白領張鑫每天要翻看好多小程序,尋找物美價廉的團購產品;原本團購鮮花的微信群群主美美開始幫社區的小夥伴們尋找最源頭的生鮮供應商……

“2月初,因為不大會挑菜,每次進超市都要請教售貨員,或者揀到啥就是啥,回去沒少挨家人數落。”想起拿著小紙條在超市裡買菜的時光,“90後”小夥董棟撓撓頭,臉紅著說:“還是線上好,媳婦下完單,我去小區門口拿就行了。”

不僅是線上,臨近社區的便利店和超市在此次疫情中憑藉著區位優勢,調整商品結構,增加生鮮配送,搶得商機。以蘇寧小店為例,用戶每天晚上9點前APP下單,第二天早晨7點即可到社區小店就近提貨,避免任何接觸和逗留。而在盒馬鮮生宏泰廣場店,配送小哥每天在小區與門店之間“折返跑”,為“宅”著的千家萬戶送去生活必需品。

砍掉中間環節,不少超市、消費社群群主甚至旅行社,通過再造商品供應鏈,直接對接商品生產基地與廠家,將生鮮果品、日用百貨等消費品直接“下沉”到社區,雖顯“粗暴”,卻催化了O2O業務的快速增長。

在消費下沉的過程中,三江超市加快了創新轉型的步伐。“我們從原來定位的社區平價超市轉型新零售社區生鮮超市,如今市民已經可以通過淘鮮達、三江購物微商城、三江雲菜等渠道下單。”三江購物俱樂部市場部相關負責人說,為了保證貨源穩定供給,公司不斷優化供應鏈,目前80%的生鮮商品基地直採,疫情防控期間配送中心日最大出貨量超過了900噸。

飛揚旅遊等旅行社在主業受限的情況下,瞄準農副產品剛需市場,通過s2b2c電商模式,集合各地供貨商,直接“下沉式”供應給消費者,經營業績一路向好。

“這次疫情為電商直採直送模式上了生動一課,也為解決一直以來難以打通的生鮮配送‘最後一公里’難題助攻了一把。相信目前正在開展的生鮮供應鏈再造工程會在後疫情時期繼續推進。”相關業內人士說。

“無人服務”

老年人愛上“無人零售”?

2月中旬,記者在歐尚超市江東店發現了一個“神奇”的現象:自助收銀區等待支付的老年人居然不比人工收銀區的少。以往,這裡可是年輕人的“專區”!“疫情防控期間,大家都趁著能出門的機會採購,要是排在人工收銀區,不知要等到什麼時候。”今年65歲的楊阿姨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間學會了手機支付。

這兩天,疫情漸退,記者在三江超市和盒馬鮮生的幾家門店發現,使用自助收銀機付款的市民並沒有減少。三江購物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消費者使用自助收銀機結算的比例比年前增加了10%。

據瞭解,在“無人服務”因疫情再次受關注之前,公眾對“無人服務”的瞭解主要聚焦在“無人零售”上。一般來講,“無人零售”有三種業態,一種是最早出現的自動售賣機,最為常見的是瓶裝飲料售賣機,後來也陸續出現了現磨咖啡售賣機、包裝食品售賣機等,疫情防控期間則出現了口罩和熟食的自動售賣機;第二種是“無人商店”;第三種是曾經風靡於各大辦公室的“無人貨架”。

很長一段時間,“無人零售”與自動售賣機因為技術不成熟、消費者接受程度低等原因,逐漸走出人們的視野。如今,因為疫情防控的需要,不僅超市自助收銀機備受市民青睞,就連商務樓宇裡的“無人貨櫃”、小區門口的果汁零售機等“無人零售”載體也重新走進人們的生活。

瑞幸咖啡不久前宣佈智能無人零售戰略,推出無人咖啡機“瑞即購”和無人售賣機“瑞划算”。在鎮明路上,四明大藥房的自助售藥機開始重新營業。“隨著疫情慢慢受到控制,我市逐步放開了部分非處方藥的限制,24小時自助售藥機重新開放。”市市場監管局藥品流通監管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他看來,用藥的需求是剛性的,夜間求醫用藥的應急需求更是一直存在,今年他們考慮對銷售品類進行調整,適當引入可對外出售的醫療器械等。

“無人概念”重回人們的視線,走向死衚衕的“無人零售”是否能通過疫情防控期間的需求,突出重圍,贏得柳暗花明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