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過如此,不如一笑而過

林語堂曾說:

“人生在世,就是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


生活如同一杯白開水,放入糖就是甜的,放入藥就是苦的,這痛苦和快樂都來源於我們的內心。


有時,我們需要用“有色眼鏡”來看看這個世界:


心中有苦,便時時飽受煎熬;笑口常開,則處處山清水秀。


如果你有笑對人生的能力,那你也會擁有享受人生的權利。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人生千難萬難,不妨一笑而過。


1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節選)


泰戈爾曾說:

“當他微笑時,世界愛了他;當他大笑時,世界便怕了他。”


李白的大笑,震驚了整個盛唐。


風華半生,蹉跎半生,這兩個詞用在李白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25歲時,李白懷揣著“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的理想,仗劍出蜀,辭親遠遊。


上天給了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絕世才華,但卻沒有給這份才華安排一個順暢的出口。


因為種種原因,李白沒有了科舉資格,他只能通過“獻賦干謁”的手段走上仕途。


而立之年時,李白第一次邁進了長安的大門。


這是他寄託理想的地方,更是他施展抱負的舞臺,他就這樣滿懷信心與熱血,昂首走進了這莊嚴而無情的都城大門。


長安的門也許會永遠為他敞開著,可理想之門卻將他拒之於外。


為了討好玄宗,李白趁其外出打獵之際,獻上了一篇《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只可惜,他的希望落空了。


於是,徒勞無功的李白,只好唱著“行路難,歸去來”的慷慨詩句,離開了長安。


這一去,便是十年之久。


後來,在好友賀知章的舉薦之下,李白才得到玄宗的召見。


當召他入宮的消息傳來時,李白二十餘年的困頓一掃而空,揮筆寫下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得意佳句。


李白的笑聲,也隨著他的詩文傳遍了整個盛唐。


經歷過歲月的蹉跎,李白終於看透了人生的喜憂。


他縱酒享樂、揮毫潑墨,一點兒也不藏著掖著,他邊醉邊笑,寫下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千古名言。


該笑的時候,便大聲笑,該哭的時候,則痛快哭,瀟瀟灑灑,任性恣意,這才是對自己最好的犒勞。


得意時的開懷大笑,能讓我們時刻保持著一份激情,將自己從平庸的日子裡拯救出來;


也能讓我們一掃往日的陰霾,容光煥發地迎接未來。


這毫無遮掩的開懷大笑,彷彿讓我們再次回到了那個意氣風發的時刻。


重新拾起那久違的夢想,一往無前,無怨無悔。


人生不過如此,不如一笑而過


2

曉迎秋露一枝新,不佔園中最上春。

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豔陽人。


杜牧《紫薇花》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寫道: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


人生在世,能陪你走到最後的只有你自己。


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品嚐著孤獨帶來的滋味,但我們要相信:


孤獨,絕非是苦難,而是一種磨練,惟有笑對孤獨,才能磨練出最好的自己。


杜牧的祖父杜佑是大唐名相,一生留下了不錯的政治業績。


杜牧自小也曾以祖父為榜樣,認真努力地提高著自己的能力。


他年少時博通經史、才華橫溢,一篇《阿房宮賦》,使得自己才名遠播。


他還專門研究過《孫子兵法》,並寫下了十三篇註解。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位大才,卻遭遇到了人生的不幸。


杜牧此生最大的不幸,便是錯過了整個盛唐。


他本有一顆濟世救民之心,卻無奈毫無用武之地。


此時的大唐,早已腐朽不堪,朝廷無能,黨爭紛然。


眾人嘵嘵,只為謀一己私利,惟有杜牧仍空懷一顆報國之心。


當同僚們紛紛站隊、互相攻訐的時候,杜牧選擇了獨然而立。


他拒絕站隊,拒絕低頭,拒絕以權謀私,他只做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正如上面這首《紫薇花》,杜牧雖沒有提到“紫薇”,但我們仍能感受到紫薇花淡雅高潔的風骨和一枝獨秀的品格。


“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



這是怎樣的孤獨啊!


然而,他卻毫不在乎。


有人把孤獨看作是痛苦,有人把孤獨當做沉淪,而杜牧已經習慣把孤獨當做一種生活方式。


在別人的冷眼旁觀下,他依舊笑著生活,最終活成了那個混亂時代裡獨然而立的一朵“紫薇花”。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孤獨本就如影隨形,又何必徒勞掙扎。


弱者選擇逃避孤獨,而強者只會笑著享受孤獨。


當你面對孤獨時,與其苦苦掙扎,不如以笑相迎,試著去接納它,和它做朋友。


人生不過如此,不如一笑而過


3

勸君且強笑一面,勸君且強飲一杯。

人生不得長歡樂,年少須臾老到來。


白居易《短歌行》(節選)


白居易字樂天,“樂天”二字便取自《易經》中的“樂天知命,故不憂”。


正所謂“人如其名”,白居易雖一生坎坷,卻活出了連一生順遂之人都活不出的瀟灑淡然。


每次被貶官後,他都能隨遇而安、淡然以對,是個不折不扣的樂天派。


有一次,他被貶到了江洲,朋友們都為他愁眉緊鎖,而他自己卻笑著安慰別人說:


“我已經想念鄉野很久了,如今成為這青山綠水的主人,真是一件幸事啊!”



除了仕途不順,白居易的身體也非常孱弱,可以說是一生多病,但他卻從不為自己的疾病發愁。


他還經常笑著對身邊的朋友說:

“枕上愁煩多發病,床上歡笑勝尋醫。”


甚至在中風後,他依舊笑著打趣道:

“頭風若見詩應愈,齒折仍談笑不妨。”


既病之,則安之,這便是白居易面對憂愁時的淡然與灑脫。


勞倫斯·斯特恩在《項狄傳》中寫道:

“人生是什麼?難道它不是從憂愁到憂愁?


結束一個煩惱,又開始另一個煩惱?”


生活中的煩惱不計其數,有人為之愁眉苦臉、寢食難安,有人則淡然以待、一笑置之。


人生在世,誰人不識愁滋味呢。


識得愁滋味,不過尋常人,解得愁滋味,方為真高士。


白居易與蘇軾一樣,將自己的一生,修煉成了一陣清風。


清風拂面了無痕,一切都是那樣的順其自然、平平淡淡。


憂愁之事,千絲萬縷,若能淡然一笑,勢必雲開霧散。


人生不過如此,不如一笑而過

4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譚嗣同《獄中題壁》


柴靜在《看見》中寫到:

“每個微笑的背後,都有一個咬緊牙關的靈魂。”


人類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堅持的信念,才會有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譚嗣同出身在一個官宦家庭,父親譚繼洵官至光祿大夫、湖廣總督,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封疆大吏。


只要譚嗣同按部就班地參加科舉,之後再進入官場,他便可安享一世功名利祿。


但他卻選擇丟掉這一切,決心“衝破一切網羅”,去追逐心中的光,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慌忙出逃,而譚嗣同卻選擇將自己燃燒。


面對眾人的一再勸說,譚嗣同慷慨說道: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


有之,請自嗣同始!”


就這樣,所有通往“生”的道路,都被他自己堵死了。


不迴避、不閃躲,以大勇氣,直面生死,這便是譚嗣同的堅守。


在獄中,譚嗣同意態從容,鎮定自若,寫下了這首正氣凜然的《獄中題壁》。


臨刑前,他神色不變,仰天長笑,大聲說道: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臨難不苟免,是為大丈夫;談笑生死間,堪稱真英雄。


面對危難時,或許我們不夠決然,但我們也應有自己的堅守。


以大勇氣,笑對危難,以堅定心,追逐光明,做一個永遠都不服輸的自己。


5

羅素說:

“笑是世間最好的靈丹妙藥。”


它能化干戈為玉帛,也能轉愁苦為喜樂,不管生命多麼短暫,我們都要笑著活好每一天。


笑一天,便不枉活一天,笑一生,便不枉活一生。


生命中的塵埃,需要笑來淨化,當你學會用笑面對一切時,你才真正擁有了一個完整的人生。


給生命一個微笑,生命便會還你一世喜樂。


人生三千事,泯然一笑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