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歷史文化名人】鍾情竹蘭王烈

當代國畫家王烈先生,字炬園,號蠢道人、竹痴,1940年6月出生於利津縣臺子莊一個書香門第。他擅長寫意竹蘭,專攻數十載,畫風注重傳統,力創新意,技法嫻熟,心手相應。1973至1994年,王烈的國畫作品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書畫報》《美術》《中國畫刊》《江蘇畫刊》《迎春花》《大眾日報》《山東畫報》等省及國家級報刊發表,並有多家報刊同時刊載其作品與簡介。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曠野秋晨》等近50件作品參加國家級大型美展,並多次獲獎;《墨竹》、《秋韻》等200件作品參加省及國家級單項展出,並多次獲獎;《亮節》《沃土情》等5件作品被國家博物館、美術館收藏;有近百件作品被選送日本、美國、加拿大、韓國展出。《齊魯書畫家辭典》《中國當代書畫家大辭典》和新編《利津縣誌》都收錄了他的條目。其藝術生涯和主要業績曾被中央及省市多家電視臺作過專題介紹。他是淄博市首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被著名畫家於希寧、王企華、張彥青、段穀風等譽為“齊魯王竹子”。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高級畫師、東營市美術家協會顧問。

鍾情竹蘭 孜孜不倦

王烈學畫之初,就對竹蘭情有獨鍾。40多年來,他對宋代文同至清代鄭燮、蒲華等150餘位蘭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覆研究,探索其神韻,浸於畫理,得其精髓,心摹手追,力創新意,建造著屬於自己的藝術殿堂。

20世紀80年代中期,已是不惑之年的王烈,為了遠離鬧區,有一個安靜的藝術創作環境,他在顏山城南山頂上原來看山林的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裡住下來,竟然一住就是3年。這座小山房,四周無路,全是碎石,一步邁三石,石滑路難行。除非是有急需的事情他才到單位去,平常多是在此專心致志地創作。在這座滿是槐林和花草樹木的小山上,王烈經常到處觀察描摹,受益匪淺。

不拘傳統 大膽創新

在傳承與變革的問題上,王烈經過多年的思索,有了自己的見解,並且堅定不移地實踐著。一是大膽探索翠竹的畫法,他創作的《春湧》是一幅高97釐米寬90釐米的豎幅翠竹圖。畫的前面是幾株茁壯生長的竹筍,旁邊有一小片竹葉,後面則是大片蒼竹。從整個構圖來看,似乎畫得太滿,竹筍佔了主要部分,乍看,讓人難以接受,但是,經過仔細察看揣摩之後就會覺得這是一幅不掩國色、富有意境內在美的精品畫。二是在題款上,他善於用簡潔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詞語,使題款與畫結合得完美無缺,珠聯璧合。王烈有幅高90釐米寬60釐米的豎幅蘭花圖。在這樣大的畫面上,僅畫了兩株墨蘭和一朵蘭花。題款是:花香不在多,精而造疏簡而意足。他的另一幅獲國家級大獎的作品,在山石上的幾株挺拔雋秀、茁壯生長的風竹畫面上,題款為:亮節。作者可謂匠心獨具,立意深刻。此外,王烈還在一幅構圖巧妙、繪畫逼真的幾棵大白菜畫面上題款:清白傳家遠。真是耐人尋味。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20世紀80年代,他的國畫技藝日臻成熟,創作了一大批書畫精品。1987年,《墨竹》《秋韻》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新人新作展,《墨竹》獲二等獎,《秋韻》入選1989年全國美展;《曠野秋晨》入選1990年中國美協主辦的新人新作展,獲優秀作品獎;《亮節》入選1992年中國美協、書協主辦的紀念焦裕祿書畫大展,獲一等獎,作品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沃土》入選1992年紀念“延安講話”五十週年全國美展等。

刪繁就簡 竹蘭品格

王烈性格豪爽坦誠,舉止灑脫,熱情好客,語言風趣。

他只知沉迷於丹青,獻身於竹蘭,用自己的心血與汗水、理想與智慧建造著藝術殿堂。與之相比,其他任何事情都微不足道。

談到當前的藝術創作時,王烈先生鮮明的觀點將他耿直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這個人跟很多人的觀念不同。別人從農村往城市走,我從城市往農村走。”捨棄了城市的“四室一廳”,捨棄了城市的喧囂,回到農村,回到這已40多年如杜甫草堂般的老屋,王烈是為了尋求一份寧靜和平淡。

自1994年起,王烈先生就很少參加社會活動。他拒絕了企業家出價數百萬元提出的“獨家包裝”、“炒作”的要求,但對書畫界晚輩的求教卻是有求必應,耐心指點。他對於當前的“名人工作室”現象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他認為,書畫家的作品應當反映其內心世界,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說:“書畫界更應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畫家的作品不應當成為‘一磚窯’”。(市文廣新局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