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安家》戳中了中國人的哪些“房情結”?

《安家》這個電視劇,我真的太喜歡了。

作為一個以前是給開發商賣房子的,現在是幫買房人買房子的房產行業從業者,我親身經歷、親眼目睹、親耳聽到了不少的買房故事,而那些故事,都在《安家》裡看到了影子。

中國人,有太多的“房情節”了。

因為大城市的房價,實在太高了,因為大城市的房子,又實在太重要了。

一個個小小的“水泥格子”之外,是快速崛起的中華民族,是轟轟烈烈的城鎮化進程,是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是光怪陸離的花花世界。而在它的內部,是一個個中國家庭的喜怒哀樂,是普通人對於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是從漂泊無依到紮根都市,再到改善生活的真實故事。

(一)

博士夫婦買不起上海的兩居室

電視劇《安家》戳中了中國人的哪些“房情結”?

《安家》中,看了幾年房,都沒有下手,嫌棄臥室不朝陽、嫌棄沒有儲物間、嫌棄價格太高不值得的女主人,實際上是一個婦產科的醫學專家,而她的愛人,也同樣是一個高知博士。

讀書、工作都出類拔萃、兢兢業業、人中龍鳳的兩人,奮鬥近十載,依舊無法憑藉自己的雙手,在魔都上海置換到一套心儀的兩居室。還是在房似錦對摺價「跑道房」的神奇改造後,才終於得償所願的。

可以想見,如果沒有這個偶然因素,她們很可能還要在客廳睡覺、在廁所辦公,還要挺著大肚子跟著中介在街頭巷尾頻繁看房。

快速發展的中國讓最優秀的中國人,都自愧弗如。可以想見,平凡的大多數人,會如何看待大城市裡高高在上的房價。

大城市裡高高在上的房價,是每一個期盼立足於大城市的人們心裡的痛。“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這樣的故事,在高速發展的中國,每天依舊在重複上演。

(二)

老兩口掏空錢包給子女買房

電視劇《安家》戳中了中國人的哪些“房情結”?

《安家》中,夜裡兩點到早上十點,幾十年間都在勤勤懇懇做包子的老夫婦,掏空了自己的所有積蓄,為自己的兒子與兒媳婦,買了套二手的小一居。辛勞一生,到了晚年,終於在上海生了根,讓人莫名感動,莫名心酸。

這讓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個數據:

貝殼研究院發佈的《2018年全國購房者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全國購房者中“80後”佔比達47.8%,2018年購房者平均年齡為29.5歲,對比全球各地,加拿大與墨西哥的購房者平均年齡為31歲,美國、英國則為35歲,鄰國日本的年齡更是高達41歲,中國人的購房平均年齡相比其他國家更為年輕化。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我國仍然處於高速的城鎮化進程之中,買房用於自住屬於房地產市場的主要需求,年輕人購買首套房佔有最大的比重。

但這並不是說,中國的年輕人比國外的年輕人更有錢,而是因為中國大部分年輕人在購房時得到了父母資金上的支持。

在房價如此高昂的當下,年輕人想要不通過啃老就買得起大城市的房,太難了。所以很多時候,都是在全家上下6個錢包的支持下,買到的一個小房子。

而這背後的原因,又包括了:

中國在過去長期處於房價上漲的通道內,購房人有較強的提前買房意願;房價相對於居民收入偏高,大部分人需要得到家庭支持;租房市場發展不完善,租客權益的保障較為困難。

(三)

兒子要求在房產證上加上兒媳婦的名字

電視劇《安家》戳中了中國人的哪些“房情結”?

《安家》中,賣包子的老兩口,正要在房本上簽字的時候,被兒子叫住了,要求在房本上添加一下兒媳婦的名字。

因為房產,實在太貴重了,它不僅是一個供人居住的避風港,還是一個使人心安的存錢罐。婚姻之中,女方要求在房產上加名,也時而有之。

從男方的角度出發,家人買的房產,自然最好寫上自己的名字,一旦婚姻遭逢變故,也不會損失太多的錢財。

從女方的角度出發,並不是每一個女性都是職場女性,大多數女性在賺錢能力上不及男性,所以婚姻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一旦婚姻遭逢變故,她們的生活也會一落千丈,所以也會希望在房產上得到一定保障。

中國人關於「婚房」的討論,自房產取代了上個世紀的“三大件”之後,就沒有停過。

(四)

富人看房第一眼便喜歡上了可以看到楊浦大橋的五百平米大平層

電視劇《安家》戳中了中國人的哪些“房情結”?

《安家》第四集中,兩位有錢人在看到價格不菲的大平層的第一眼,就喜歡上了它。第二天,就買下了房。在他們眼裡,買房似乎就像是買白菜一般。

雖然我國改革開放至今只有短短的40餘年,但有的人趕上了財富的風口,迅速地積攢起了自己的財富,即便是千萬級的豪宅,也可以殺伐果斷。反觀博士夫婦和賣包子的老兩口,讓我們看到了階層間的明顯差異。小小的一個房子,卻能反映出世間的百態。

(五)

結束語

《安家》是一個非常寫實,非常戳心的電視劇,作為一個一畢業就圍繞著房子打轉的人來說,幾乎它的每一集,我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對應的影子,淚花也常常銜在眼睛裡。

我國能拍出這樣一個製作精良、股市跌宕、情節緊湊,又切實的反應當下國人狀態的房產類電視劇,太令人高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