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更喜歡金庸還是古龍的武俠小說?為什麼?

樂知CG


上學的時候喜歡看金庸的武俠小說,金庸的武俠格局更大,提倡俠之大者,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會有兩場以上的高潮,比如武林大會,華山論劍等,又能結合歷史背景,相比較來說藝術成就上高於古龍,古龍武俠在故事情節的架構上更加充滿懸念,跌宕起伏,一環緊扣一環,更能引導讀者的思維走向。但現在讀他們的作品感覺太粗糙了,不能於真正的文學家的作品相比,在情節的編排上全靠一個巧緣,無巧不武俠,有些就顯得巧的勉強,而且在人物的性格和行為舉止上也出現前後矛盾的地方,仔細推敲這類矛盾和漏洞太多太多。


南言和北語


在整個武俠小說領域,古龍和金庸都是公認的大師級大物。我們來看一下古龍和金庸他們的各自代表作。

古龍

古龍(原名熊耀華),古龍的一生寫了多達50多部的小說,但我個人覺得只有幾部是屬於精品的,早期的古龍可能還處於自己的摸索時期吧,作品沒有自己的風格,有部分書還是別人代筆的,水平來說的話也是差的很多,與金庸的小說來對比的話還是略有差距的,但是有幾部作品我覺得很好,其中有的還被改編成電視劇。

我個人最喜歡古龍的三部作品分別是: 《蕭十一郎》,《陸小鳳傳奇》,《流星蝴蝶劍》。

古龍小說經典語錄:每個人都應該有自知之明,都不應該自做多情 ——《蕭十一郎》

一個女人最好看的時候,就是她雖然想板著臉卻又忍不住要笑的時候——《蕭十一郎》

我喜歡古龍的豪情

金庸

金庸(原名查良鏞),金庸一生總共寫的十五部作品,雖然沒有古龍的作品多,但金老先生的作品堪稱部部精品,貌似每一部小說都被改編成了電視劇,人們都說古龍比較善於營造小說裡的氛圍,而金庸是比較擅長描繪場面的,看的時候往往會讓你驚歎不已。金庸先生的作品我每一部都喜歡,有的作品我只看過電視劇,而沒有看過原著,目前為止我只看過金庸的兩部小說作品,一部是《射鵰英雄傳》,還有一部是《雪山飛狐》。 在我心裡,我覺得金庸作品排三甲是《倚天屠龍記》,《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這幾部作品只看了電視就被吸引到了,有時間一定讀一下原著。

我喜歡金庸筆下對女性人物的細膩描寫

金庸作品經典語錄:

於多情處最無情,榮辱輕餘生死輕。寂寞春歸空觀冷,清風獨掃亂花平——吳莫愁

清波深處荷映日,吳儂軟語唱小詞。苦樂年華君莫問,他自瘋癲我自痴。----阿碧


相識一方土


金庸是武俠世界的大家,這個勿用質疑!但是作為個人而言,我並不是十分的喜歡和欣賞他。 因為事實上他是一個精緻的商人和利已主義者! 我認為他雖然在文章裡面大量寫了關於佛家和道家方面的感悟,但是他真正意義上是個沒有信仰的人! 而他沒有的恰恰是古龍所擁有的不同於他的東西,就是他的信仰,對俠義的信仰!!古龍如同他作品中的大俠一樣!是一個非常灑脫,而且活出自我的人,一個率真的人,真性情的人。而且古龍在寫法上也有很多的創新東西,融合許多西方的懸疑小說的寫法,而且最主要是他的文章充滿了許多人生的哲理!



得償所望


這是個很大的命題,需要寫十萬字也不夠。所以我也只能是略微談談,未必都對,但勉強算是一家之言。相信有讀過兩人作品的朋友,應當會有一些共鳴,能力所限,也僅此而已了。

金庸代表的是舊小說模式下的最高成就。他從《書劍》到《鹿鼎記》,十四部書都沿用了明清話本小說一樣的筆法,雖然在標題上有時候玩點無厘頭(比如《連城訣》、《俠客行》的回目,都很現代派),但整體來說仍是很規矩的格式。與他之前的梁羽生、宮白羽、還珠樓主等人,其實是一脈相承下來的,雖然故事更好看,文字錘鍊也更精緻,人物性格也變得豐富立體,但形式上並無明顯的分別。

而古龍從一開始,就不算是這一風格的代表人物。他自己承認,在出道之初,迷戀司馬翎的武俠小說,日日守在書店門口等更,比今天的痴情讀者還上心。是等作者大大更新太慢,才開始自己提筆寫武俠的。

而司馬翎、臥龍生這類比古龍早一些成名的臺灣武俠小說家,從一開始在風格上就跟金庸式武俠不一樣。

最大的不同當然是歷史感上。大仲馬說歷史是他演繹故事的手段。而金庸作為大仲馬的忠實粉絲,也深諳此道,十四部小說裡,完全不涉及年代背景的,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以大歷史做背書,創造一個武俠環境的。

而臺灣當時還在戒嚴時期,蔣公對武俠小說的摧殘,雖然沒有大陸那麼連根拔起(他自己還催更臥龍生的小說,堪稱公權私用的最佳罪證),但審核也遠比香港嚴格。歷史背景非常容易被聯想起是借古諷今,因此大部分武俠小說家索性就把故事著眼於完全虛構的“武林”當中。沒有任何廟堂、歷史裡的痕跡可言,自然就不會有被查封的風險。

很多半吊子讀者總是喜歡拿古龍的武俠“沒有朝代背景”,說成是他相對於金庸式武俠的一種全新突破。這明顯是不懂臺灣武俠小說發展過程的結論。在古龍之前的,司馬翎,臥龍生,諸葛青雲等人,早就已經安於這種寫法,古龍只是順承下來而已,他如果篇篇都寫年代背景,反而是“特立獨行”了。這麼狂吹古龍的人,就像是說一個黑人,一定是非常有個性,因為他竟然敢於在這樣一個以白為美的社會里,堅持長成這麼黑。

在這個基礎上,臺灣的武俠小說比金庸類的“歷史武俠”,要多了一分輕靈,以及天馬行空。反正也不需要考慮任何合理性,武林爭鬥就是一切,也為古龍日後深度刻畫人性的風格提供了先決條件。

古龍曾在文集裡公開表示:我一直崇拜金庸先生,事實上在我寫《名劍風流》、《絕代雙驕》的時期,還是在模仿金庸先生。

這難免有一些對前輩的吹捧,畢竟當時金庸已經簽了他,接自己的班,在《明報》上連載《陸小鳳傳奇》。說一些好話,也在所難免。(順便給大家分享一下《陸小鳳》當年在明報連載時的插圖,正是金庸的御用畫師雲君執筆。古龍小說的金庸風格插圖,看來別有一番‘少林功夫加唱歌跳舞’的混搭趣味。)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絕代雙驕》一類中期武俠小說,真的不像金庸。並不是不分段就是金庸風格了。與其說是古龍在模仿金庸,還不如說在模仿他的偶像司馬翎。而金庸在期間的作用,只是讓他不會更出格,有個參照物罷了。哪怕是一開始他初入文壇創作,寫的《蒼穹神劍》、《劍毒梅香》,與金庸也是絕對迥異的,有自己的一派浪漫風格。而由於舊學功底的薄弱,也註定了他不會模仿金庸,因寫不出金庸那樣的古典文字。(這點也許他的書迷表示不滿,但起碼我是沒有看到過古龍任何一部小說有追求過金庸風格的影子,若有推薦,也十分樂意。)

古龍的長處在於聰明,腦子快,這被他發揮的淋漓盡致。

他小說裡最吸引人,也最劃時代的,我個人認為是將偵探小說元素與武俠小說徹底完美的嫁接,形成了一種能夠邏輯自洽的“驚悚式俠探小說”。他最出名的小說形象“楚留香”,即是吸收了各類偵探小說元素,以及007特工形象等外國標籤,混搭出的國民武俠偶像。在此之前,沒有一個武俠小說家有這樣的創舉,或說做到了這麼完美:

最早在武俠里加入一點懸疑元素的,應該是民國時期的朱貞木。代表作《羅剎夫人》、《七殺碑》,都被古龍金庸交口稱讚。但那只是個苗頭,本質上仍是舊派武俠小說。

等到金庸時期,偵探元素作為與其他流行小說元素一樣的“花邊”,鑲嵌到了小說裡。比如《射鵰英雄傳》裡黃蓉對於桃花島殺人事件的追查與反轉,都很得偵探小說的精髓。但也僅僅是錦上添花,不能作為故事的主體。 而古龍的偶像司馬翎,則是臺灣此類武俠小說的起源人物。是較早把鬥智與武俠結合的作者,且書中有大段的推理、反轉,令人讀起來倍感燒腦,與一般的武俠小說極為不同。

但比起古龍,他還是失卻了一定的可讀性,以及想象力。以至於等到70年代古龍一統武林之後,生意失敗的司馬翎回頭重寫武俠小說,竟然開始模仿自己這個後輩的風格,寫起了《強人》一類的古龍式武俠。但寫的還沒有古龍那麼好看。可做一嘆。

至於各種心靈雞湯的句子,我個人是不喜歡的。偶爾為之則可,但太多太頻,除了年紀比較小的人會覺得“特別有道理”、“很酷”以外,上了些年紀的讀者,難免有些厭煩。人生那麼複雜,哪有這麼多一句話就能說明白的道理?當然,這屬於個人的愛好問題,也許有人就覺得這是古龍的精髓所在,我也不反駁。

總體來說,古龍應該是金庸以後,最具有創新性的武俠小說作家。精彩的篇目應當也是最多的,可是個人性格的弱點,使他太喜歡投機取巧,因此難以在創作上真正的超越金庸這座高山。

舉一個最可笑的例子,我覺得已經算是詐騙。

同樣都是修訂自己的小說,金庸是多次大改,逐字逐句的刪減、增添,現在看初版的金庸小說,藝術水平比起後來的三聯版,可算是天差地別。尤其是早期作品,像《碧血劍》,幾乎是重寫了一遍。

而古龍呢?他不是沒有時間改,他甚至還為了賺錢,主動推出了“修改版”。還寫了令人遐想連篇的序: 

據說有些人很喜歡《絕代雙驕》,可是我自己總覺得,這本書寫得太幼稚。

所以現在我希望能把這本書裡比較幼稚的地方刪除,讓這本書成為一本不太幼稚的武俠小說。

所以現在才會有這本不太幼稚的《絕代雙驕》。

修訂後的《絕代雙驕》,只希望能將一些不必要、不成熟、不滿意的刪去。看起來言之鑿鑿,但經過粉絲一對比,“最新修訂本”與舊本在文字上並無差別,只是一些長句改了短句,劇情無任何分別,屬於編輯部工人都能做的工作,唯一的價值就是吸引書迷再買一次。這樣的“修訂”,金庸是絕不會做的。

這樣的性格註定了古龍有自己的弱勢,不肯沉下心來好好打磨作品,所以很多長篇小說都有虎頭蛇尾的毛病。基本上他的經典作品,都是沒有超過兩冊篇幅的。《絕代雙驕》算是特例中的特例,其餘的精彩篇目,大多是中篇小說的集合(如《七種武器系列》、《楚留香系列》),這也是他的一個特色,也的確更適合衍生他的懸疑武俠故事。如果篇幅太長,反而少了那種逼仄驚險的感覺。

同時,古龍受日本劍豪小說的影響也很大。這個主要是吉川英治的影響,吉川算是日本的金庸,對日本此類小說的發展,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寫的《三國》也非常獲日本人喜歡,甚至比原版更知名。他小說裡很多武士道精神的元素,也多少影響了古龍。所以才會有《浣花洗劍錄》這樣出塵的“武道”小說,這是金庸所不具備的風格,也是很難以傳統武俠小說背景來講述的故事類型,算是古龍的一大創舉。

至於愛情故事方面,說老實話,寫的都不算好。

因為武俠小說本身就是針對於男性讀者的小說,有強烈的男性意淫情緒在裡面。金庸的小說中,女主角無論多聰明多才,也會為了搶男人而喪失理智,不惜倒貼,雖不至於像舊小說一樣完全淪為男人的附庸,但與男主角相比,風采卻是大大削減。(這一點上金庸的白馬嘯西風及越女劍算是特例,女主角非常出彩,可惜只是小品,並不成篇。)

古龍在這點上更過分。他喜愛以男性視角入手,以看似欣賞的角度,來品評女性的身體,開放倒是夠開放,不再是金庸小說裡那樣遮遮掩掩。可是直男程度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些段落甚至是為了脫衣服而脫衣服。如《楚留香之借屍還魂》中,石秀雲勾引薛斌一節,其實完全對主線無任何影響,甚至與後文矛盾,人物因此整個崩盤。

時至今日,雖然古龍金庸的粉絲偶爾互撕,動不動就打一場造福全家的友誼賽,但大眾印象裡,普遍還是認為金庸在知名度與藝術性上,是高於古龍的。

但可能有些讀者不知道,在70年代,這個情況曾一度反過來。金庸作為見好就收的封筆前輩,還真的被古龍迎頭趕上了。

這是市場價值決定的。因為那時候古龍的電影開始火了。據導演楚原說(他是古龍電影的最佳導演),當時他一到臺灣,只要提起自己是楚原,對方就像是看到了怪物一樣。只因這個名字已經成了賣座保證,雖然不清楚長得什麼樣子,但只要掛出他與古龍的名字,影片已經鐵定賣座。

而相比之下,金庸的小說篇幅浩大,不適合電影展現,所以拍出的電影雖然賣座(如《倚天屠龍記》上下集,票房甚至打贏了成龍同時期的好萊塢大作,穩居臺灣第一),但質量往往堪憂,一兩部以後,也就沒了看的興趣。

但古龍則不同。楚留香、陸小鳳等段落式故事,恰恰是最適合電影改編的。所以那個時期,只要是古龍+楚原合作的武俠,在華語地區都十分賣座,也將古龍徹底駕到了一個遠超於所有臺灣武俠界同仁的地位上。在此之前,他雖然已經是臺灣第一,但與臥龍生等人相比,在銷量上,實際並沒有雲泥之別。甚至還出現過在中央日報連載,由於太過壓抑被腰斬停更的憾事。

但後來隨著電視劇行業的興起,金庸小說找到了更適合它的承載媒介,終於重回巔峰,成為了最受觀眾認可的武俠作家代名詞。而古龍的電影式武俠,則可處在第二,以他獨有的創意、才華,傲視群雄。

總結一下,金庸的武俠小說,整體上就是民國舊武俠小說的正常演變。並加入了更多西方通俗小說、商業片的敘事技巧,但藝術形式還是以話本小說為載體呈現。

而古龍的武俠小說,是起步於司馬翎、臥龍生等現代派臺灣武俠小說家,文法偏向口語化,並糅合了日本劍豪小說、歐美偵探小說,在形式上成為了具有自己特點的新派武俠。

古龍去世以後,他的弟子丁情等人都在寫古龍式的小說,但收效跟反響都平平。倒是香港作家黃鷹,頗得古龍神韻,寫的《驚魂六計》可謂精彩。但與古龍的天才橫溢相比,仍是差了一些自信,是以終未成為一代大家。他寫的山寨版楚留香倒是很好看,也是俠探故事,主打懸疑推理,名字叫《銀劍殺手沈勝衣》(好了我知道這個名字很像黃色小說但其實不是)。

金庸古龍的性格不同,學識構成不同,寫作風格也不同,但有一點卻很相同。就是都致力於將武俠小說從自己手上登堂入室。甚至古龍比他還要早,寫了很多為武俠小說申辯的文章。希望將這個本來被低看的小說類型,真正的為學界所接受。從結果上看,他們多少都達成了自己的目的。金庸小說更是成為了許多大學院校的研究課題。也算是一種遲來的肯定吧。



宏觀評論師賀蘭


金庸小說受到無數人的喜愛就在於它大俗大雅,充分的繼承了中國傳統小說形式的衣缽,展現了其武俠作品的特質,寫出的是人世的眾生相,道出的是人間的滄桑百態,裡面既有俠之大者去引導讀者的審美心潮,也有販夫走卒來激發大眾的代入感知。毫無疑問的是金庸的作品留給世間的是超凡脫俗的魅力。

古龍的武俠小說在於求新求變,力求擺脫傳統理念的束縛,以其特有的武俠韻味和曲折的故事情節構築了個性的武俠美感,在歷來小說的長河中,也許古龍稱不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是筆者認為他正如自己在小說裡寫的那般——星光雖淡卻永恆,火焰雖短暫卻熱烈!




懵眼看世界


我更鐘情於金庸作品。金庸小說,大都跟歷史有關,亦真亦假,既寫實,又寫虛。金庸裡面的主人公,有如喬峰,郭靖這樣的大俠,鐵骨錚錚,也有韋小寶那樣的混混,卻一身正氣。古龍作品,沒有年代,缺少背景,他的作品,主人公很有個性,快意恩仇,有點像古龍的性格,嗜酒,愛美女。作品無所謂高低,只有個人喜好。香港三位大俠,金庸,古龍,梁羽生都已仙去。還能出現像他們三位大俠一樣的武俠小說巨匠嗎?我很期待。



用戶2475713625326028


先答:喜歡古龍。

金庸是義薄雲天的肝膽相照,是博古通今的文學底蘊,是字字珠璣的妙筆連珠。我讀武俠小說,的的確確就是從金庸入門的,初讀《笑傲江湖》,就被灑脫不羈的令狐沖所吸引,再到《天龍八部》的蕭峰,《射鵰英雄傳》的郭靖,無一不是我誠心佩服的大英雄。

後來讀古龍,頓時被吸引,腦海中只有一個念頭:武俠小說還可以這麼寫?

李尋歡的小李飛刀為什麼例無虛發?

他的秘籍到底是什麼?

傅紅雪的刀究竟有多快?

郭大路這幾個人的武功怎麼就不知道有多高呢?

古龍前期的小說,是走的金庸老路。

中後期的小說,是結合了國外諸多大家的精髓,自成一派。

在這些小說中,他往往不會解釋武功來源,連過招,也多是由景物,心緒,小動作來襯托緊張氣氛。

後來我才明白,古龍主要寫的,是人。

金庸寫的是俠之大者,古龍寫的,是市井之間。

所以我們不需要去怎樣為這些虛構的人物排名,只需要去領略他的心情,去走進他的生活。

所以我們很難記住古龍的情節有多妙,卻能記住四條眉毛的陸小鳳,例無虛發的李尋歡。

那些大量的旁白,數不清的心理描寫,徹徹底底將一個人物立起來,並能使讀者津津有味地沉浸進去。

而我最喜歡的,還是古龍的態度。

在他的小說中,有很多對生活抱有希望的男人,如葉開,如花滿樓,如郭大路,他們經歷的苦難不比旁人少,卻活得比任何人都開心。

我想,這就是古龍最吸引人的風格。

能在武俠的市井之中,描繪出一片充滿希望的江湖,自然是讓人心生嚮往的。


梁現實


我更喜歡金庸的武俠小說。一是金庸的武俠小說與中國歷史相聯繫,讀起來讓人更富有聯想,更有親近感。二是金庸的武俠小說蘊含著中國儒釋道傳統文化的內涵,通過江湖人生宣傳儒釋道文化,更容易被人接受。三是金庸的武俠小說裡面的武功都很實在,真實社會中也有類似的功夫,沒有那麼虛幻,更容易被人接受。




一木蟲


金庸的小說顯得更加的厚重,體現了先生深厚的學養,他對儒家道家佛教的理解全面,塑造的英雄人物也非常的飽滿,而古龍的小說的意境要稍微的顯得單薄。


文藝青年風


喜歡金庸,古龍跟李白差不多,喝多了勝在想象力豐富,其知識水平遠不如金庸,他的小說就跟現在的網絡小說,大多隻能看一遍,人物思想、格局小,描寫的武俠世界不大氣,不像金庸的小說,一部能反反覆覆看好多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