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谈及中国文学艺术代表,总免不了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唐有《唐诗三百首》。宋有李清照、柳永、辛弃疾、苏轼、温庭筠等著名词人开创宋词鼎盛之风。汉赋中贾谊 《 吊屈原赋》、司马相如 《 子虚赋》、左思 《 三都赋》、班固 《 两都赋》《通幽赋》,此皆汉赋的巅峰代表作,在文化长河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 各时期的文学经典是文化水平发展印记,是时代文化潮流的巅峰凝练。然而作为戏曲代表的元曲,却与其他文学艺术发展由来迥异。元曲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发展的产物,那是汉民族第一次未掌握文学发展的主导权。在那五胡乱华的年代,是什么造就元曲的繁荣与昌盛?
01
唐代以后,政权割据,社会一片动荡不安。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先后覆灭各类割据政权,结束长期混乱的局面,建立中国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自此开启少数民族统治的先河。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建国为元之后,统治阶级“只识弯弓射大雕”文化水平上是一大短板。所以有人说:“元朝是最没文化水平的”,但这毕竟只是偏激的个人观点,实际上抛开这些舆论仔细审视元朝文化发展,才知晓这“最没文化”的朝代。最后却歪打正着,创造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戏曲巅峰,于是才有享誉声望的“元曲”诞生!
02
忽必烈统治中原后,他对汉化的态度在《元史》中总结为:蒙古兴垂六十年,至帝始延揽文学之士,待以殊礼焉。也就是接受一定的汉族文化,但也没有被彻底汉化。在采用《易经》中“乾卦”“元亨利贞”,将国号改为“大哉乾元”。
- 在元世祖政策下,汉人中的文学之士大受鼓舞。于是便在宋词中吸取精华,融入蒙古文化再结合方言俚语,创作出通俗的散曲。这些通俗的曲子正迎合统治阶级的需求,底层老百姓也十分追捧,元曲迎来“短暂春天”。
03
世祖之后,元曲创作受到打压,汉人无法进入国家管理高层。汉人老百姓被区别对待,连儒士也地位也受到打压,在《蒙兀儿史记》中记载元朝存在“四等人制”,也就是将人分三六九等,而汉人就是最下等。因此此刻的元曲充满对统治阶级以及官僚贵族的讽刺,也寄托自己复杂的情感。
- 这种矛盾在元仁宗时期才得到缓解,元宗与世祖一样,都是比较支持汉文化的,但是不幸的是,汉人虽得到一定认可,但依旧没有多少话语权。但就是在这种尴尬的环境下,元曲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04
元朝在史料的记载方面可谓是非常随性,真正重视史料的记载是寥寥无几,于是《元史》可以说是史书中批评中最差的。统治阶级对史书的不重视,使得元朝修史官也随心所欲,这对编撰史书的大儒宋濂来讲无疑是难于上青天。元朝统治者对于权力的追逐是十分痴迷的,在元仁宗之后,一直到元顺帝时期这短短十年年之间,元朝经历七个统治者更替,这十三年混乱不堪,自然也就没人理会文艺的发展。
- 正是在这种宽松环境下,元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政治混乱,民不聊生,在元曲中就有大量充满讽刺意味的杂剧、散曲接连问世。文人墨客也追求文艺创新,将雅致的内容融入元曲中,使得元曲不断雅儒起来,在民间更受欢迎,人们极其推崇这种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将元曲创作推向另一个巅峰。
- 如今流传下来的作品高达四千五百多首,于是有人便认为,在元朝统治的几十年来,文化并没有断层,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出来,这也就是后来造就的元曲。这被评为“最没文化”的朝代如今却为中国留下一笔珍贵的文学瑰宝。
结语
元曲不同于文学界中其他作品,元曲的总体发展离不开“俗”,就如元曲的著名作家白朴,在阳春曲中: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你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锹。戏剧创始人关汉卿在《一枝花·不伏老》中也有: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这些俗语深得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的喜爱,使得元曲更加接地气,更加受欢迎,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乐趣追求。
- 如果说元曲只有“俗”,那就错了。元曲是俗中透着雅致,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枯藤老树昏鸦的俗,也有古道西风瘦马的雅,通过短短数十字就呈现一幅画面清幽,意境悠远的画面。将雅俗共赏四字融汇贯通,展现的淋漓尽致。
不论如何,元曲终究是元代中了不起的艺术。元朝时期虽不及唐宋才气洋溢,但也正是他的无所作为造就元曲异于唐诗宋词的“雅俗共赏”,文化的繁荣昌盛与国家的经济政治休戚与共,也正是因为国家文化的不确定性,才文学艺术更加千姿百态。
閱讀更多 子衿侃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