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大蕭條——時代資本的崩塌時刻

友情提示:這是一篇長文,如果你覺得有價值,歡迎參與評論、轉發與收藏。我是小歐,感謝關注!

重溫大蕭條——時代資本的崩塌時刻

誰為歷史買單?

誰都無法預估下一秒將發生什麼,人們總是憑藉慣性和經驗在走路,但那個腳印有可能是錯的!

雪崩時刻,沒有任何一片雪花的重量是無辜的!歷史似乎總是驚人相似,但又絕不可能屬於同一種表達,當人們遺忘了過去,又無法參看當下,所謂的歷史時機也就會適時出現,並當頭棒喝!

1929年,距今已經過去了91年,橫跨時空近一個世紀,這麼長的歷史進程足以讓人們在代際傳承下忘卻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當我們翻看歷史文獻和影像記錄時,似乎也無法追溯當時背景下的人們是如何為一個慘痛的歷史時刻買單的,因為慘痛的前一秒人們還在歡呼雀躍,為自己的財富暴增興奮不已!1

1929年10月29日,那個被鐫刻在人類世界金融歷史教科書上的日子,“黑色星期二”,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里人頭攢動,空氣裡到處都瀰漫著人們的希望、狂熱以及財富渴求下的躁動!不安和恐慌不屬於這裡,因為時任美國財政部長的安德魯·梅隆曾在1929年9月向公眾保證:“現在沒有擔心的理由,這一繁榮的高潮將會繼續下去。”

然而這種資本的自負帶來了下一秒鐘最慘痛的崩塌,在人們目瞪口呆的驚訝聲中,美國股市開始一次史無前例的瘋狂暴跌,速度之快連顯示屏都跟不上,歷史就這樣記住了這個時刻,再下來就是資本破產狂潮和失業率的急劇攀升,被擠兌倒下的銀行業和成千上萬流落街頭的人們,這場大崩塌迅速傳導到了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的每一個角落,大蕭條開始了!

時代資本崩塌的開始有可能只是一次清醒下的賣出,儘管此時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還沒有發表“蝴蝶效應”,但聯動資本領域已經擴散到了全世界範疇,大蕭條的後果我們儘管無法感同身受,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和戰爭後果卻如此慘痛!一切都源於大蕭條誘發的經濟衰敗和失控蔓延!

回顧一個世紀前的這場災難,我們到底得到了什麼樣的教訓?如今人們還記得嗎?那可不是用筆墨寫在史書上的黑白文字,一筆一劃都帶著歷史的沉重感!


重溫大蕭條——時代資本的崩塌時刻

一、貪婪帶動下的資本

慾望啊,在金融領域從來都是極端的,渴求財富的心就算過了一百萬年也是如此,我們不能責怪人性的私慾膨脹,因為沒有它文明也許早就死在萌芽裡了,可是人作為一種智慧生物——在這個地球上真正的主宰,思考和理性似乎是我們唯一能夠用來權衡私慾尺度的原則,除此之外瘋狂仍然可以預見,特別是貪婪帶動下的滲透資本。

大蕭條的崩塌到底起源於何處,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實際上依然眾說紛紜,但縱觀世界金融歷史,有一個要素環境似乎總是伴隨著危機,那就持續狂熱的貪婪極致。當人們不顧一切的投身風險投資,竭盡所能地想象和確信自己不會成為最後一個走掉的人,這時候往往就是一切危機的起源。

貪婪,是私慾膨脹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們可以理解資本對於世界的敏銳洞察和滲透流動性的價值,但有度的理性是人類限制自我行動走向極致的關鍵,喪失了理性制約,踏過了邊界邏輯,任由貪婪的私慾帶動一切蔓延,那麼扭曲金融關係積累下的弊端終將審判,這也是一種迴歸有序的原始法則。

美國在一戰後大規模利用戰後成果牽引金融資本投資世界產業,並用極致發展金融市場的態度激發了社會原始資本積累的極度狂熱,這是牽引現狀走向的根本。它造就了一種迷幻般的造富美夢,包括美國政府在內當時極度推崇美國自由資本熱土的環境,人們喪失了基本的理性思考,熱衷於資本市場上股票的狂熱上漲,以至於當時絕大多數的中產階層都以為自己的資產配置完美無缺。

另一方面的貪婪體現在產業關係上,金融狂熱必然會損害實體生產並且持續抑制生產關係,當經濟週期循環的底層邏輯被打破,就註定了一切都是空中樓閣。資本貪婪也助長了社會話語權的失衡過程,美國資本家當時擁有社會資源的一切,而底層民眾則窮困潦倒,這錯誤引導了社會價值,加劇了企業對工酬階層的傾軋,工資增速遠遠低於當時企業生產總值的增速,大部分的財富都流入了資本家的腰包,這種現象又進一步惡化金融的膨脹速度,以至於到後來一發不可收拾。


重溫大蕭條——時代資本的崩塌時刻

二、衝擊總在不經意間到來

絆倒巨人的永遠都是一個小小的石塊,大壩漏水永遠是一個螞蟻窩在作祟,經濟問題表現都在宏觀,內在則全在微觀。人們總以為自己在目瞪口呆式地經歷非凡時刻,可是因果也許早就是自己親手種下的。

回顧人類經濟發展的漫長曆程,似乎危機這種事物都是在人們漠視和淡忘中悄然到來,就是因為漠視和淡忘,人們數不及防之間的認知態度或多或少都存在著認知偏差,因而大多數的危機影響力都呈現了一個由點及面,直至擴大到能夠觸及的每個角落的過程。

翻看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弗雷德裡克·劉易斯·艾倫的《美利堅帝國成長三部曲》,我們會發現一切的蕭條都自繁榮而起,美國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符合人類探索經濟自由的市場要素環境邏輯延展過程,細微知著,源起於自由市場和資本,衰退自然也會發生在這裡。

二十世紀初期的美國確實是一個崇尚淘金的時代,在傳統和新興的突破過程中,自由資本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財富效應,快速增長的工業產值和繁榮的金融節奏迅速構築了一個偉大繁榮帝國。當人們習慣了眼花繚亂的大繁榮時代,人們以為資本只會帶來香水、咖啡、短裙、轟鳴的汽車工業以及數不清的財富,儼然不知危機從何而起!如果不是紐約證券交易所裡的一次非同尋常的“賣出”,也許人們根本不會想到一個如此強大的帝國時代如此短暫,甚至在人們還來不及驚訝,就在消融中退回了原點。

大蕭條的衝擊從證券市場出發,一路席捲整個美國產業,乃至延伸到了全世界資本的每一個角落,銀行第一個倒下,然後是資本家和工廠供給,接著是農業衰敗和基礎產業倒閉,街頭到處都是流浪失業的人們,一時之間傾家蕩產。這種可怕蕭條的落寞灰色記錄了那個時代的主色調,如果不是後來的羅斯福新政和後續二戰帶來的轉型重振,美國或許就再也回不去巔峰了。


重溫大蕭條——時代資本的崩塌時刻

三、當堅固的金融穩定性發生擠兌

我們用金融資本構築一個龐大而綿密的市場,幻想其天生堅強且不易摧毀,然而在很多次重大危機的回溯中,我們發現這種強大的穩定性是一個天生的謊言,只有我們自己不願意去拆穿這個事實!

踩踏式擠兌是所有金融現象中最糟糕的局面,危機固然可怕,如果我們能夠有序應對的話,金融的穩定性尚且是一個具備探討空間的概念,如果一旦陷入瘋狂的傾軋,那麼金融產業中暴露出來的人性私慾貪念輕易就足以摧毀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

金融中貨幣流動性要素的不穩定性遠遠超過於市場體系本身圈禁的邊界,我們至今為止仍然無法有效駕馭這種力量。源自於人們對財富積聚的渴望和對物質需求的嚮往,金融貨幣承載了每一個行為主體的思考和決策,因而這種靈活性本身既是高效生產力的代表,同時也是最難以穩定的市場要素。穩固金融只存在於要素環境的穩定下,如果沒有繁榮作背書,一隻蝴蝶的翅膀扇動也足以引發一場風暴!

始於股市崩盤和銀行擠兌的大蕭條,和每一次金融危機一樣,都是由於金融市場要素不均衡造就的惡果。本質上當時繁榮的美國經濟內容存在著諸多不合理性,比如作為一戰債權國美國長期的順差貿易獲取了源源不斷的金錢,當時美國的黃金儲備量約估佔據世界黃金儲量的一半左右,繁榮要素優勢有時候並不見得都是好處,特別是在極端時代的背景下,因而美國藉助龐大海外資本擴張的穩定抵消了這種不合理性。另外當時美國農業極其衰弱,大量農業基礎並沒有跟上繁榮時代,而工業繁榮的虛假來自於新機器的大規模使用是相當部分的產業工人形成了失業實質,因而我們觀望歷史,這種金融的不穩定因素實際上早就埋藏在繁榮的內裡之下了,只是等待一個爆發的時機。

這個時機正是紐約證券市場裡的導火索,股市崩盤帶來的極致恐慌瞬間戳穿了時代繁榮的魅影,當金融不穩定性藉由資本脈絡不斷擴大影響,最終我們就看到了銀行業擠兌的發生以及後續一系列市場的崩潰。


重溫大蕭條——時代資本的崩塌時刻

四、當恐慌取代樂觀

人的情緒天生就是理性的敵人,喜怒哀樂皆為波動,在經濟領域一旦恐慌悲觀取代展望積極,那麼一切都會呈現週期下滑。所謂危機實際上就是因為人們對未知的衝擊產生了極致的恐懼,沒有有效的手段來應對局面,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的過程。

即使我們站在當下去回顧歷史,我們也未必能比身處大蕭條時代的人們可以做到得更好,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有戰勝過對未知的恐慌,就連現代心理學研究如此廣泛深入的情況下,我們依然對此束手無策。正如希望帶來繁榮的樂觀一樣,失望帶來沮喪的悲觀作用在經濟金融也會呈現極端化,人們恐懼未知帶來的影響和後果,但應對的無效化更是蔓延危機的催化劑。

由於大蕭條時美國總統胡佛的應對無力,實際上加速了危機全面爆發的後果,恐慌順著情緒的主觀迅速蔓延,當到處都是失業人潮的時候,一切都為時已晚!美國人從美夢驚醒不過短短瞬間,但經歷恐慌和極致悲觀卻用了整整十年的時間。其中代價可謂慘重,不止是經濟金融的損失消耗殆盡,同時民生困苦倍現艱難,當時許多人用紙片和鐵皮搭建居住所,飢寒交迫、衣衫襤褸,甚至死於街頭飢餓,誰能認出當中很多人都是繁榮時代相當成功的商人和資本家呢?

極端負面的情緒影響了經濟的驅動力量,抑制削弱了生產關係間的互動節奏,這些環境扭轉了人們對於前景的預期,在經濟週期上形成壓力。當未來我們難以應對,那麼危機就會持續深化下去。

其實所有的危機都源自於人們轉向悲觀和麵對現實時產生的恐懼,但終歸這些情緒並不是單純來自於個體的觀感,而是於不合理經濟發展下形成的群體共振,避免危機的最好辦法其實是真正均衡理性地理解人類階段性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邏輯,並嘗試以積極合理的方式去發展它。


重溫大蕭條——時代資本的崩塌時刻

五、歷史仍然在驚人的重複

重溫時代資本的崩塌時刻,也許對於我們理解當下和未來的經濟有著不可替代的方向參考價值,因為我們似乎仍在循環歷史的節奏,如果無法脫離迷局審視自我,那麼這些慘痛的代價和經驗教訓就白白浪費在歷史進程中了。

如果參考當下的情況,對比大蕭條時的格局,這似乎有失客觀,不同階段下的經濟發展節奏和邏輯內容完全不同,但是如果遵循形勢發展來說,我們又不得不萬分警惕下一個大蕭條時代的到來。

當大蕭條的影響促成了現代經濟學的重新洗牌思考之後,凱恩斯主義作為現代經濟體制邏輯的奠基理論橫空出世,敢於運用貨幣刺激和財政擴張是現代經濟學實踐的基礎構成部分,但是僅僅這樣就可以讓我們高枕無憂嗎?事實上並不,自由資本的管控和經濟事物的發展依然在不斷挑戰著人們對於未來發展的認知,當下我們正在經歷的一次事件窗口會不會再次誘發類似大蕭條時代的危機呢?

股市瘋狂下挫的速度甚至遠超於大蕭條的那次導火索,疫情影響了人們的積極展望,恐慌直到我寫文章的當下仍未得到緩解,凱恩斯主義過去很多年確實充當了人們抵禦風險的有效手段,可如今看起來美聯儲的政策取向極致也沒能遏制住人們對於衝擊的悲觀,下一步會是銀行系統性金融風險嗎?這誰都不知道!

儘管歷史驚人相似,但願不會簡單得重複!雖然從節奏上看起來仍然讓人擔心,市場週期環境下我們看待事物不要過於極端,儘管全球化格局動盪頻頻,但我仍認為這是一次反思的窗口期,如果我們以史為鑑,善做應對和調整,把負面事件的針對處理妥當,這未嘗不會是一次新的時代格局契機。


重溫大蕭條——時代資本的崩塌時刻

六、希望大蕭條在理性思考下遠離我們

思考是人類永不止步的動力,無論事物發展的方向指向何方,我們只要不懈于思考並使理性均衡能夠在經濟研究和實踐中牢牢佔據主流,即使危機降臨,我們仍是主導者!

現代經濟學的理性思考肯定是積累在前人實踐的過程中,雖然自大蕭條之後我們仍經歷了不少的經濟危機挫折,但顯然後續都沒有再經歷其引發二戰這種人類歷史慘劇的結果。凱恩斯主義的廣泛滲透更是幫助人們在合理金融理解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延伸了全球化經濟協作的影響力。

當下的問題在於新形勢下凱恩斯主義的貨幣金融走向了複雜的環境,而人們並沒有真正用環境去理解和使用,反而陷入了極端的困惑裡。萬事萬物法則守恆,有好處就有壞處,不要因為這些壞處在取捨考量中不起眼就選擇性忽略,不然大蕭條的悲劇又會重新演繹了。

理性、客觀、均衡地發展使用現代經濟金融手段,嘗試以未來的格局來定位當下的思考和行動,限制冗餘衝動和不計代價的單向思考,這有助於幫助我們把在大蕭條中學習的一切發揮出來。

資本的貪婪極致,市場的缺失漏洞,情緒的極端負面以及體系調節的失衡應對,這些都是我們過去在這些深刻的危機中總結的經驗,為什麼當下又一次危機節點窗口的時候,我們一點都沒有體現出來有效性把握呢?在這個全球經濟命運共同體的時代下,反思時代,敬畏時代,超越時代的思考才是我們這一代人真正應該做得事情。

真心希望大蕭條的悲劇不會再一次發生,希望我們的腳步不會再錯誤中走向極致,希望世界共同繁榮走向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