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曹丕?

秋风寒水


曹操生前最器重的儿子有四人,分别是曹丕 、曹彰、曹植和曹冲。其中曹冲早夭,若论武功曹彰独当一面,若论文采曹植无人能及,而最后皇位却给了曹丕。

三人当中,曹彰膂力过人,武艺精熟,能徒手与猛兽搏斗,自小立志成为大将军。曹植才华横溢,志趣高雅,且为人谦逊,一直为曹操所钟爱。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得不到父亲关注的曹丕内心是自卑和不甘的。然而,正是这种劣势使他学会了隐忍和谋划,为最终的胜利做了很好的铺垫。

所以继位后,曹丕对威胁自己权势的兄弟都进了严厉的整肃。

首先是曹彰,曹丕称帝后夺了他的兵权。黄初四年,曹彰入京朝觐,却忽然暴毙于府邸中,享年仅三十五岁。《魏略》曾有记载,曹彰在曹操死后曾向贾逵打听过魏王印玺的事,曹丕认为他有不轨之念,因此在他来朝拜时故意怠慢他。而曹彰忍受不了这种待遇,于是忿怒而死。后人曾怀疑这是因为曹丕对曹彰下了毒手,虽无详细记录,却也与曹丕弄权有关。

其次是曹植,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七步成诗”。曹丕要曹植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七步之内完成,否则有杀身之祸。曹植略加思索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由此可见,二人的关系有多紧张。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从一个逍遥自在的皇子,变成处处受打击的对象。

综上,我认为曹丕是个政治上的天才,做事有心机有手腕,不愧为一代枭雄。

------------------------------------------------------------


观雪一壶酒


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年,曹操就在这种大背景下,横空出世,几经波折,终于入主中原,版图和人口基数摆在那,只需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便能南下统一全国。

可惜,第一次南下赤壁失败,曹操只好把宏图大业交给自己的后代。

于是,曹丕粉墨登场。


其实,曹丕本不应该是曹操的继承人。因为曹操最开始内定的,是长子曹昂。

曹昂性情谦和有勇有谋,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过赫赫战功。

当年曹操征讨张绣,张绣自知不敌,干脆投降。

不战而屈人之兵!

曹操大喜,连摆庆功宴,只是在这过程中,曹操的老毛病又犯了,竟然把张绣的嫂子……

张绣大怒,出兵夜袭,曹昂救父心切,甘愿断后,以致战死。


曹昂死后,曹操仍然没想过把位子传给曹丕。

毕竟曹操还有个世人皆知的神童儿子——曹冲。曹冲五六岁时,智力已经‘有若成人’,不然怎能称出孙权送来的大象有多重?

而令人惋惜的是,曹冲十三岁得了重病,不治身亡。曹冲一死,曹操对曹丕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曹丕后来也承认,如果曹冲在,天下就没得他什么事了!


其实,曹丕的爱好跟曹操很像。

他的妻子甄宓,原本就是袁绍的儿媳妇。曹操攻破邺城后,曹丕抢先一步。

后来曹操找寻到此,听闻肇事者是儿子,只好一笑置之。

如果是其他将领,估摸着曹操并不介意。


曹操一生戎马,据史可查的15位妻妾中,至少有11位是抢来的,而没有名分的,在铜雀台里,比比皆是。

曹操临死前,倒是给足了她们盘缠,让她们自谋生路。

但曹丕既然继承了曹操的优良基因,曹操的嘱咐,也就阳奉阴违了!

据传,曹丕照单全收。


之后,曹丕将妻子甄宓,抛到九霄云外,所以身体很快吃不消,病怏怏的好不可怜。

其母卞太后前来探望,谁知服侍在儿子身边,全都眼熟,甚至有不少还能叫出名字。

卞太后认为此事有违伦常,诅咒曹丕:“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

后来曹丕纵欲而死,卞太后没去送葬,除了不想看到白发人送黑发人外,应该也有这个原因。


昨夜梦回


我虽然不是专家,但我个人很不喜欢曹丕。在曹操的几个儿子当中,虽然曹丕论文韬武略治国才能是最高的,又是建安七子的领军人物,但是曹丕作为一个帝王,虽然能巩固曹魏的政权,但是性格太阴沉,心胸太狭窄。古代认为气节操守是做人的标准,直至今天的中国“道德”依旧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我这里分别先从性格上来谈谈曹丕这个人。

我为什么讲曹丕性格阴沉狭隘,曹丕在位短短六年期间,逼死无数名臣,比他爸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

逼死老将于禁,于禁是曹魏五子之首,官居前将军,功勋无数,虽然后期兵败投降,但于禁再不挤也是曹魏老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当年征战沙场,连曹操都称他堪比古代名将,敬重万分,但作为一个晚辈,为何要羞辱老臣,这点容人的心都没有吗?

逼死魏国名士杨俊,就因为杨俊直言不懂政治,曹操询问杨俊曹丕和曹植的优缺点时,杨俊称曹丕和曹植都各有所长,不相伯仲,但钦佩曹植诗文并称赞。从此曹丕遍怨恨杨俊,人家讲的是实话,曹丕诗文是不如曹植。后来曹丕称帝后,找借口要弄死杨俊,杨俊知道后说:“吾知罪矣。”于是自杀。

间接折磨夏侯尚,夏侯尚与曹丕关系密切,又是皇亲国戚,又是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在生活中特别疼爱一个爱妾,夏侯尚正妻曹氏向曹丕诉苦,于是曹丕派人绞杀了这个爱妾。夏侯尚因悲生疾,精神恍惚,有次去墓地上坟。曹丕听后怒斥“杜袭(魏国将军)看不起你,是有道理的。”,后夏侯尚郁郁而终。作为君子不夺人所爱,又不念亲情刺激夏侯尚。

七步逼迫曹植,曹植是曹丕之弟,自古帝王无亲情,曹植和曹丕争夺帝位,被曹丕折腾其实可以理解,但是曹操临终前要求曹丕“要爱护兄弟,在家为长兄”,曹丕就这样抛之脑后了吗?

贬曹洪,如果说折磨曹植是作为地位情非得已,那曹洪呢?曹洪是曹操的族弟,是曹丕的叔叔,救过曹操好几次,可以讲是曹操家的救命恩人,就因为不借给曹丕钱,曹丕耿耿于怀,称帝后,要处死曹洪,因卞太后求情,将其免死,贬为庶民,真是心胸狭窄到了极点。

还有神秘暴亡曹彰,《世说新语》虽然为民间杜撰,但无风不起浪,并且曹樟乃练武之人,怎么进了趟洛阳就死了呢?我可以怀疑是曹丕所为。

赐死甄姬,“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对于这样的德才双全美女,有必要这样丧心病狂的赐死吗?太随意了吧?如果不讲谁个,这简直就是昏君所为。

曹丕年轻的时候还逼死了张绣,张绣在投降曹操前也是一方诸侯,投降后也是有尊严的,曹丕天天围着他讲“你杀了我的兄长,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呢!”,逼的张绣心不自安,后自杀。

这有记载的有那么多,没有记载的估计数不胜数。

其中还有一件事,最让人唾弃,曹操死后,曹丕将曹操的妃嫔全部召来,供自己玩乐,母卞太后知道后气愤地说:“你这样做,死了连狗鼠都不吃你!”

可见曹丕是多么的不道德,侧面也看出了这个时期的魏晋风骨之盛。

在位期间,文教上成就最大,重视教育,估计开办学校,曹丕本人诗歌也比较优秀,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较大贡献,尤其曹丕的《典论》堪称神作。由于执政时间太短,军事战略上毫无功勋,两次攻打东吴,均是败绩。治国上倒是有所成就,发明了“九品中正制”,并且加快的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但较于曹操时期,并没有多大进步,辜负的曹操的毕生征战,最后结果还为他人做了嫁衣。

总结来看,曹丕仅在文学上有所成就,但治国军师上没有成绩,品德上最为差劲。

古人说:有德无才可做朋友.有才无德可来利用,德才兼备可为我师。人有两条腿,德才兼备为最好,有德无才为废品,有才无德则为祸害。


曹老师xixi


其实评价曹丕我觉得有一句话再合适不过了:“自昔天子而有才华者,唯汉武、魏太祖、文帝、明帝、宋孝武帝,皆负世议,非懿德之君也。”

总结起来就是:有才无德,可能说无德有些过,至少是品德不过硬!

评价曹丕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在文学成就方面,那曹丕可谓是文学领域非常广泛,而且感情也是颇为丰富,所含事物面也颇为广泛。比较有代表的作品有《燕歌行》《典论》等就不在这一一赘述了!

2.要说在政治方面了,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之间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同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很好的选官纳贤的制度。

三次阀吴,其实意在徐青二州!以最小的代价换取东边的安宁。后来还得以平定五胡,使“五胡乱华”至少推迟80年之久!

3.就要说德行方面了,其实在唐代之前的史学家对于曹丕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既承认了他的才能同时也不否认他的道德污点,其中著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这件事也不是《三国志》所记载,就连《曹植集》中也没有看见,要是这样可见其真伪!到了宋代曹丕的评价更是一天不如一天,就连家事也被翻出来了。到了明代《三国演义》一个神助攻,使得曹丕的形象成了现在人们说的。把曹操后宫等人全部收下为己所用,卞太后骂曹丕死了活该,硬生生把“荒淫”二字强加于曹丕,即使有记载那也是《世说新语》。别忘了,那可就是一本小说吖……





小胡子说历史


首先多谢历史领域创作者李俊宣府的邀请!

客观来讲,曹丕的能力是不错的, 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文学上的造诣也颇有成成就, 武略上吴国和蜀国没能占到丝毫便宜。 能驾驭能臣悍将,算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和君主。

我觉得如果曹丕在性情上如果能宽厚一点, 这样对魏国的长治久安和对自己的健康以及对曹魏政权的稳定都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曹丕的英年早逝跟性情偏激有很大的关系, 也使得曹魏的第三位继承人曹叡性情更加孤僻,曹丕和曹叡在位的时间不长也使得司马氏有了可乘之机。 因此, 曹魏政权的灭亡跟曹丕的性格缺陷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讲到曹丕, 很容易想到同是第二代继承人的刘禅, 刘禅给很多人的印象是扶不起的阿斗, 但在我看来, 这位扶不起的阿斗却是一位睿智仁厚之主。 蜀国的臣民有刘禅这样的君主实际上是一种幸运和幸福, 而曹丕执政时期的魏国可以讲是满朝文臣武将都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的, 这样显然不是一位好的守成之君, 相比较刘禅而言, 曹丕是睿智有余而仁厚不足。



生活360x


建安二十二年(217),曹丕终于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的帮助下,成为曹操的接班人。建安二十四年(219),他驻守曹魏大本营邺城,并在此迅速平定意图掀起叛乱的逆臣。在邺城期间,曹丕还积极开展文学活动,成为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要领袖,为建安文学的发展留下了不轻的一笔。

延康元年(220)正月,曹丕从邺城动身前往洛阳,随后他继承了父亲的丞相和魏王之位。建安二十五年也就随之成为了延康元年。掌权后,曹丕将学识转变为实际,将他从东汉末年历史中学到的道理用在了当时的政坛。他通过笼络和扶植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同时打击异己,迅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延康元年(220)十二月十日,汉献帝正式禅让帝位,但曹丕聪明地选择了推辞。直到辛未,曹丕才"不情不愿"地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大赦天下。

黄初元年(220),曹丕开始了他短暂的七年为帝生涯。他继承了父亲曹操统一山河的志向,也继承了圣人仁政的理念。恩威并施可谓是他的常用手法,异己和宦官则是重点打击对象。

为了实现父亲的夙愿,曹丕采取了积极的军事策略。他曾两次兴师伐吴。还充分利用吴蜀的矛盾,坐收渔翁之利。当得知刘备率军东下,与孙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时,曹丕敏锐地察觉到刘备的失误,认为刘备犯了兵家大忌,必定速亡。结果过了七天,孙权击破刘备的文书就送到了曹植手中。

不过在蜀汉败亡以后,孙权就动起了小心思。原本商议好的派孙权长子孙登到魏做人为质的事被孙权一拖再拖。几个月后,孙权干脆撕破脸,对魏兵戎相向。对此,曹丕分为恼怒,决意征讨孙权。他颁布了《伐吴诏》鼓励将士们,说:"南征进军,以围江陵,多获舟船。斩首执俘,降者盈路。牛酒日至。"

这个"及居帝位,益尚谦和"的帝王,在被惹怒之后展现出他的勇猛一面。曹丕从许昌向南进军,手下曹真、曹休等迅速取胜。孙盛、吕范、诸葛瑾等败落,江陵几乎全部落入曹丕手中。

而此时孙权还打算依据长江天险,以死抗争。但吴军或溃或败,胜利果实已经到了曹丕手中,只需他收拢手心。然而世事难料,曹丕却在此时身染恶疾,曹魏不得不退兵。

十一月辛未,河西也被曹丕平定。不久,胡人被打败的消息也传来。曹丕大喜,意气风发地说:"我在帷幕之内指挥,诸将在万里之外奋勇作战,其相应若合符节。前后战克获虏,没有如此之多的。"

曹丕采取的众多军事措施,即是为了实现自己和父亲的愿望,也是为了国家拥有更稳定的发展环境。虽然两次伐吴都未取得彻底的成功,但心怀统一天下的愿望,曹丕更加注重富国强兵。这对曹魏来说,反倒是一件好事。

黄初五年(224)四月,曹丕设立太学,制定五经课试之法,设置春秋谷梁博士,在国内推行儒家文化。黄初六年(225)二月,他派遣使者去探查民间疾苦,救济贫困百姓。对外果断,对内,曹丕却也算得上十分体贴。

黄初六年(225)十月,曹丕行幸广陵(属今江苏扬州)故城,视察当地驻军,直到大雪封河才返回。期间,他经过雍丘(今河南杞县),与自己那个更讨后世人喜爱的弟弟曹植见了面,将曹植的封邑增加了五百户。十二月,曹丕一行从谯经过梁,他又派遣使者用太牢礼祭祀东汉太尉、曹操忘年之交乔玄。

黄初七年(226)正月,曹丕回到洛阳。到了五月,他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临终前,曹丕命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为托孤大臣,让他们共同辅佐曹叡。同月十七日,曹丕去世,时年四十岁。

诸葛亮曾道:"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王勃曾评价:"文帝富裕春秋,光应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典,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曹丕篡汉自立,固然有道义上的不正当性。但纵观其执政七年,他力求统一,大力建设中国北方,恢复了生产力,重新沟通了西域与内地,且其在文学上造诣颇高,不失为一明君。


高会民


  • 曹丕,字子桓,安徽亳州人。政治家,诗人,魏国开国皇帝。史书说丕性阴刻,心胸狭隘。其实不然,阅遍三国,曹丕之气量心胸无人可比。像刘备爱装孙子,孙权爱做儿子,都是虚的。曹丕是玩真的。





  • 厚待汉献帝。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曹丕后,被封山阳公,在山阳县辖区,可以用汉天子礼仪,建庙祭祀。献帝一生顺顺利利度过,比曹丕死的还晚。后任善待前任皇帝如此,曹丕是中国历史第一人,也是唯一人。可见其豁达心胸和自信。多少帝王都像拦路抢劫的强盗,拿了人家不该拿的东西,总要弄死人家才心安理得。

  • 死后让其妻妾嫁人。曹丕死时下诏,“淑媛,昭仪以下”皆可嫁人,并增金。也就是说,年轻的妻妾都自由嫁人,还要送一份嫁妆。此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是帝王中的情种呀。曹丕用诗人的气质和豁达践行了那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其实看一个男人的气度好赖,别看他对钱,对哥们,对政敌的态度,你就看他对女人,对两性的态度。



  • 郭女王的永始台。曹丕妻子郭氏出身寒微,初嫁丕时在居住地永始台说,现在我年轻貌美,不知将来老了你会否爱我。丕临台立誓,“今生生死与共,永远如初”。曹丕确实做到了,郭女王一生不会生育,但丕立她为皇后,一生恩爱。

  • 曹丕一生,对政敌阴刻无情,对汉献帝豁达大度,对女人真心疼爱。所以说曹丕是三国第一好男人。说到这还有一位这样的男人,他是隋朝的越王杨素。

  • 杨哥是隋朝重臣,文武双全。他的爱妾红拂女与李靖私奔。属下来报告是否追杀,杨哥发愁说,红拂没干过农活,又不会做生意。以后她可咋整里。快追上,送她一百两黄金吧。瞧这气度,帅呆了!杨哥还有一个爱妾是南陈的乐昌公主。南陈快灭亡时,她丈夫徐德言怕夫妻走散了不好找,就把一面铜镜折断,一人拿一半,作为以后见面的凭证。一天乐昌公主收到了半个铜镜,上写:镜与人具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她知道是前夫找来了,悲催不食。杨哥听说了,老仗义,立即让人家夫妻复婚,还送了丰厚的嫁妆。


五岳十八


魏文帝曹丕是魏武帝曹操的二公子,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为了所谓的“尊刘反曹”封建正统,把他塑造成了阴险毒辣、能力平庸的反面人物,并且刻意回避他的文青出众的能力,甚至出现了篡汉称帝时吹来了黑风的迷信画面。这些都是在历史上必须去除的糟粕。真实曹丕是正面大于负面的历史人物:

第一,有福之人。严格来说,有更加优秀的哥哥曹昂、弟弟也就是著名的称象曹冲,曹丕在通向曹孟德未来接班人的道路上其实没有太大希望。只不过曹昂在张绣叛乱(原因是曹操爱江山更爱美人太喜欢张绣婶婶了)时为了保护父亲曹操及全家而英勇牺牲;太有智慧的曹冲十三岁就得病死了;剩下的曹植个人生活不检点,因为酗酒误了公事;曹彰只对打仗当将军感兴趣。更何况他的父亲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消除了北方诸多割据势力和反对势力,汉献帝顺应大势主动禅位(演义里说汉献帝是极端窝囊的傀儡和刘备传播的汉献帝被曹丕害死的说法都没有真凭实据)顺其自然的曹丕有了人生难得的大机遇。

第二,文采斐然。抛去反对他的敌人诸葛亮、孙权等人对他的否定,不论是陈寿、李隆基、苏辙,还是毛泽东、刘师培、郭沫若,更加上正史的记载,曹丕不愧是一位卓越的建安文学艺术家:诗歌通俗易懂,像是一曲曲民歌,创作的《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五言和乐府存诗约四十首;散文约170余篇,点多面广、内容上,突出写情感,像是古代版心灵鸡汤;赋作28篇,以抒情和咏物为主;文学评论编出《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文化恢复太学,宣传儒家经典。“三曹”之二没有浪得虚名。

第三,治国有方。政治上做了两件大事:确立九品中正制,争取了士族大地主势力的支持;废除了中常侍和小黄门,清除了东汉以来宦官干政的弊端;经济上继续曹公的屯田军垦战歌,基本解决了战争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自己带头节俭薄葬,禁止厚葬淫祀;军事上三次讨伐东吴的空当,消灭了青、徐(山东、江淮)一带以臧霸、孙观等为首的割据势力;民族关系上平定了河西走廊羌胡叛乱联军,设置了西域长史府,并多次击败鲜卑;用人之术高超,吸引了司马懿、贾诩、崔琰、陈群、桓阶、邢颐、吴质等精英出谋划策。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曹丕还善待了退位后的汉献帝,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穿汉服建汉庙以奉汉祀。历史上的汉献帝寿终正寝。

和老爸曹操一样,曹丕喜欢女人,收纳了袁绍的儿媳妇,这一点历史和演义都说到了,是不可否定的。









李俊河北


文武全才,远胜刘禅、孙权。


老k160028446


魏文帝曹丕,字子桓。公元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丞相、魏王。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刘协禅位于曹丕。曹丕改国号为延康元年。立国号大魏。为三国北魏开国之主。登基为帝时年34岁。在位7年。驾崩时40岁。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称魏文帝。在三国所有的君主的当中,曹丕是最杰出的一位。

曹丕可以说是文武兼备。曹操,曹丕,曹植。并称三曹。开创汉代文学上的建安风骨。而且在他的支持下编纂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开官方组织编纂类书的先河。曹丕的《燕歌行》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这首诗可以说不逊于其父的《短歌行》和《龟虽寿》。陈寿在三国志里说曹丕: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在文学上给予曹丕很高评价。

在政治上最大的成就是彻底完成确立九品中正制,形成宗室与豪强相互扶持。也吸取东汉亡国的教训。从而限制宦官干政,但也由于过于依附豪强,从而形成氏族门阀制度。同时也严格限制宗室权力,也导致司马懿篡位时候,宗室根本无法从法统上帮助皇帝。

在军事上则很一般,没有在曹操强大武力的基础上统一全国。三次讨伐东吴都失败告终,但彻底完成了北方统一,在讨伐东吴的时候,借机剥夺了地方军阀臧霸的兵权,公元225年,曹丕亲自督师伐吴,借机步于广陵,却平息了利城兵变,彻底解决了青、徐的隐患。广陵之役解决了青徐问题,使东方归于一统,魏国国势成为三国最强大的国家。

可以说啊,在曹操子嗣里。曹丕 聪慧不及曹冲。武功不及曹彰。才华不及曹植。但曹丕善于克制。隐忍。控制自己的欲望。收敛自己的欲望。在一代奸雄面见表现出了一种儒雅,大度的风范。让曹操觉得此子不是非池中之物。也最终确定曹丕的世子地位。

从秦始皇到两晋结束为止,在武功方面最高成就是汉武帝刘彻,而文治方面最高成就的就是魏文帝曹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