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冤吗?

南宋理学家朱熹,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配享孔庙之人

,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士林祭祀。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巨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其地位几乎凌驾于“亚圣”孟子之上,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二号人物。

其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冤吗?

然而,与官方的推崇备至相比,后世民间对朱熹的评价,却呈现两个极端:有的奉若圣明,亦步亦趋;有的则视其为假道学、伪君子

直到今天,人们对朱熹的评价也是天差地别——

肯定者尊他为一代大儒,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他还创办了白鹿洞书院,重振了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大家。

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官员,他在努力维护那个制度的同时,也能体察民情,反对横征暴敛与为富不仁者,敢于同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不法行为作斗争,做了不少有益于百姓的事情。

朱熹冤吗?

反对者则认为,朱熹是一个戴着理学家面具、披着道学家衣冠的伪君子,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非常令人讨厌。

尤其是他讲的“存天理,灭人欲”那一套,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礼教,严重摧残了人性,窒息了中国人的思想,压迫中国人的自由,甚至“以理杀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毒害,流毒甚远。

朱熹冤吗?

反对者攻击朱熹最猛烈的,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是说他表明一套,背地一套,道貌岸然,心理变态。比如南宋叶绍翁所著《四朝闻见录》中,就记载了朱熹的诸多劣迹:虐待老母,不孝其亲;与尼偕行,诱之为妾;儿女嫁娶,利在揽财;开门授徒,厚索束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

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中,还载有朱熹为对付政敌唐仲友,不惜对与唐相好的官妓才女严蕊下手,严刑逼供,制造冤案;直到岳飞之子岳霖提点刑狱,才得改判从良。可见朱熹心胸狭隘,阴狠毒辣。

朱熹冤吗?

不过,肯定者们则认为,上述宋人笔记中的所谓朱熹劣迹,其实是他的政敌们的恶意中伤,是南宋党争的产物,都是些捕风捉影的流言,而非信史

朱老夫子身后虽然声势隆盛,备受尊崇,但在他生前,却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比如,他与台州知府唐仲友交恶,其实是因为唐仲友贪赃枉法,所以才上疏弹劾他,这也是时任浙东监司的朱熹职责所在。朱熹却因此得罪了唐仲友的姻亲、宰相王淮,遭到了排挤。

而洪迈曾遭朱熹抨击,所以在晚年所著《夷坚志》第十卷中,炮制了所谓才妓严蕊冤案。

这则笔记到了明末小说家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中,被演绎成了“大儒争闲气,侠女著芳名”的故事,在儒雅风流的郡守和风尘薄命的才女对照下,朱熹被丑化成了一个偏执卑劣暴虐的小人。道学家之于妓女的题材,更是使这则故事广为传播。

朱熹冤吗?

到韩侂胄执政时,发生了所谓“庆元党禁”,以道学为“伪学”,全面清洗在朝的异己分子。道学宗师朱熹首当其冲,成为攻击的目标。

上述《四朝闻见录》所载朱熹劣迹,其实都是韩党捏造弹劾朱熹的所谓罪状,说朱熹引诱两个尼姑做自己的小妾,朱熹的大儿媳在丈夫死后却怀了孕,等等,把个朱老夫子搞得声名狼藉。

甚至有人公然叫嚣要处死朱熹。朱熹的门人也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严重打击。

在沉重的政治高压之下,心力交瘁的朱熹不得不违心地向皇帝检讨,表示要“深省昨非,细寻今是”。庆元六年(1200年),71岁的朱熹在血雨腥风的“庆元党禁”运动中去世。直到9年后才得以平反昭雪。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在祭奠朱熹的文中说:“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在写给朱熹的诗中甚至盛赞:“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朱熹的为人,当不至于像上述那样猥琐不堪。

朱熹冤吗?

而朱熹遭受攻击的第二个焦点,就是他以“存天理,灭人欲”为代表的理学思想。这被认为是封建统治阶级禁锢、压迫人民的思想工具,甚至有人认为其流毒所及,使中国越来越落后于世界文明和科技发展的脚步,最终导致了清末任人宰割的悲剧。

然而,支持者却认为,朱熹的学说尽管有其局限性,乃至糟粕的部分,但发展到后来封建礼教禁欲主义的流行和泛滥,却是

在朱熹身后,封建统治者对其学说歪曲利用和片面发挥所致

包括后来科举考试主要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范围,更引起了人们对其学说的深深误解和普遍厌恶。

朱熹冤吗?

实际上,朱子所谓“天理”,并不单纯指封建伦理道德,更重要的是指宇宙天地间一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正向定理;“人欲”,也决不是指人们正常的物质和生活欲望,而是指那些违背社会健康发展之内在规律的邪恶的不正当的个人私欲。

“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不能糊里糊涂地一棒子打死;某种程度上,它对我们今天之社会仍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对以上看法,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朱熹冤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