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北京:清代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蟾蜍峰的歷史探奇尋趣


人們通常認為,在北京的西郊,西山東麓,能有一座名勝園林香山,似乎是北京人的幸運。實際上,人類選擇了北京灣居住,正是因為這裡的地理和自然環境。

北京及其周邊由於適合人類聚居,而後出現城市,再後來出現都城,甚至是一國首都,其實就是因為這裡的優良自然環境,所以北京城附近有眾多美麗的自然景觀,從遠古有人類在北京周邊生息繁衍時就已經註定是必然的了。


圖說北京:清代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蟾蜍峰的歷史探奇尋趣

▲香山東南部的香山寺,拍攝於2019年11月間。


香山名稱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實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與蟾蜍峰有關。


據明代順天府宛平縣知縣沈榜所著的《宛署雜記》一書中的記載:“在香山,一曰香山寺,以山有巨石如香鼎,上幹雲霄,重崗疊翠,來朝皇闕。中有古場曰香山,上有二大石,狀如香爐、蛤蟆,有泉水自山腹下注溪谷,一號小清涼。”


圖說北京:清代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蟾蜍峰的歷史探奇尋趣

▲清代靜宜園圖,可見蟾蜍峰在香山寺南側。


這裡所說的兩塊獨特的巨石,就是指的蟾蜍峰,那時還有泉水和溪谷,與現在現存的情況相符。


圖說北京:清代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蟾蜍峰的歷史探奇尋趣

▲深秋的蟾蜍峰美景,拍攝於2019年11月間。


《宛署雜記》是中國古代的地方史志書,共20卷,成書於1593年。作者是沈榜(明),湖廣臨湘(湖南省長沙市)人,在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任順天府宛平縣知縣。沈榜任知縣期間,留心時事,搜尋掌故,根據署中檔案材料編著了《宛署雜記》。


書中記載了明代時北京地區的社會政治、經濟、歷史地理、風俗民情、人物遺文等資料。在遼金元明北京地區史書匱乏的時期,它已起到宛平縣誌的功能,可視作是北京最早的史書之一。


圖說北京:清代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蟾蜍峰的歷史探奇尋趣

▲清代繪畫作品中的蟾蜍峰。


圖說北京:清代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蟾蜍峰的歷史探奇尋趣

▲蟾蜍峰照片。


圖說北京:清代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蟾蜍峰的歷史探奇尋趣

▲蟾蜍照片,與蟾蜍峰相比,兩者的相似性很高啊。


蟾蜍峰,又謂蛤蟆石,是位於香山靜宜園歡喜園外南側峭壁上兩塊巨石,形似蟾蜍,張著嘴,鼓著肚,昂首西望。


已經來過香山公園賞過紅葉的人會有很多,但遊香山,而未注意到香山自然奇景蟾蜍峰的人則十有八九。


其實蟾蜍峰也是香山二十八景之一,其位置就在香山寺南側歡喜園南牆外。從香山東門過青未了西行,或者從雙清別墅東門外向南上山西行,均可路過。


圖說北京:清代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蟾蜍峰的歷史探奇尋趣

▲歡喜園殿堂卷蓬。


圖說北京:清代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蟾蜍峰的歷史探奇尋趣

▲乾隆皇帝觀景圖。


在歡喜園牆外小山峰的山腰處,凸出兩塊巨石,狀如蟾蜍,金、元、明代均有文獻記載,謂之“蛤蟆”石。


在明代文獻《宛署雜記》中還載有元代詩人薩都刺的詩文,又把二石稱之為“乳峰”。


原詩曰:“山腹雙雙翠出尖,遊人原不厭觀瞻。露和石髓沾苔膩,雨帶泉花濺齒甘。霧幛輕籠遮隱隱,雲襟半袒露纖纖。兒童月下歡相指,天姥開懷照玉奩。”


詩人用比擬手法,使二石觀之更耐人尋味。

據史料記載,乾隆帝曾在歡喜園殿堂捲棚廊下飲茶觀景,看到院外南側峭壁上的“蛤蟆”,張嘴鼓肚,隨命名為“蟾蜍峰”,被定為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


為此,乾隆皇帝還曾作有《蟾蜍峰》詩,感嘆“造物”“無所不有”:


圖說北京:清代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蟾蜍峰的歷史探奇尋趣

▲乾隆皇帝所題《蟾蜍詩》。


香山寺西岡,巨石側立如蟾蜍,哆(chǐ)口張頤,睅(hàn)目皤(pó)腹,昂首而東望。常謂宇宙間石為最頑,而肖物象形,往往出人意表。況木變、松化,造物固無所不有。麻源山石中有螺蚌,茲石得無東坡詩中“青猿醉道士”類歟?


久竹生青寧,洪爐善委形。試看蹲海物,將欲補山經。腹尚礧礧果,聲疑閣閣聽。空懷玉川子,咄咄筆無停。


圖說北京:清代香山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蟾蜍峰的歷史探奇尋趣

▲蟾蜍峰位置衛星照片。


翻譯成普通話的意思就是說:

竹林久了會生出竹根蟲,山石善於變化出各種形態。看這個像蟾蜍一樣的蹲海物,好像要續補山海經中古怪故事。肚子下面有累累卵石,彷彿能聽到發出的咯咯聲。此時朕想起了唐代詩人玉川子,彷彿看到他咄咄筆無停的在寫《月蝕詩》。


清代皇家名園靜宜園香山中與蟾蜍峰有關的故事有意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