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北京:清代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蟾蜍峰的历史探奇寻趣


人们通常认为,在北京的西郊,西山东麓,能有一座名胜园林香山,似乎是北京人的幸运。实际上,人类选择了北京湾居住,正是因为这里的地理和自然环境。

北京及其周边由于适合人类聚居,而后出现城市,再后来出现都城,甚至是一国首都,其实就是因为这里的优良自然环境,所以北京城附近有众多美丽的自然景观,从远古有人类在北京周边生息繁衍时就已经注定是必然的了。


图说北京:清代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蟾蜍峰的历史探奇寻趣

▲香山东南部的香山寺,拍摄于2019年11月间。


香山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实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与蟾蜍峰有关。


据明代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沈榜所著的《宛署杂记》一书中的记载:“在香山,一曰香山寺,以山有巨石如香鼎,上干云霄,重岗叠翠,来朝皇阙。中有古场曰香山,上有二大石,状如香炉、蛤蟆,有泉水自山腹下注溪谷,一号小清凉。”


图说北京:清代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蟾蜍峰的历史探奇寻趣

▲清代静宜园图,可见蟾蜍峰在香山寺南侧。


这里所说的两块独特的巨石,就是指的蟾蜍峰,那时还有泉水和溪谷,与现在现存的情况相符。


图说北京:清代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蟾蜍峰的历史探奇寻趣

▲深秋的蟾蜍峰美景,拍摄于2019年11月间。


《宛署杂记》是中国古代的地方史志书,共20卷,成书于1593年。作者是沈榜(明),湖广临湘(湖南省长沙市)人,在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沈榜任知县期间,留心时事,搜寻掌故,根据署中档案材料编著了《宛署杂记》。


书中记载了明代时北京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民情、人物遗文等资料。在辽金元明北京地区史书匮乏的时期,它已起到宛平县志的功能,可视作是北京最早的史书之一。


图说北京:清代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蟾蜍峰的历史探奇寻趣

▲清代绘画作品中的蟾蜍峰。


图说北京:清代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蟾蜍峰的历史探奇寻趣

▲蟾蜍峰照片。


图说北京:清代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蟾蜍峰的历史探奇寻趣

▲蟾蜍照片,与蟾蜍峰相比,两者的相似性很高啊。


蟾蜍峰,又谓蛤蟆石,是位于香山静宜园欢喜园外南侧峭壁上两块巨石,形似蟾蜍,张着嘴,鼓着肚,昂首西望。


已经来过香山公园赏过红叶的人会有很多,但游香山,而未注意到香山自然奇景蟾蜍峰的人则十有八九。


其实蟾蜍峰也是香山二十八景之一,其位置就在香山寺南侧欢喜园南墙外。从香山东门过青未了西行,或者从双清别墅东门外向南上山西行,均可路过。


图说北京:清代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蟾蜍峰的历史探奇寻趣

▲欢喜园殿堂卷蓬。


图说北京:清代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蟾蜍峰的历史探奇寻趣

▲乾隆皇帝观景图。


在欢喜园墙外小山峰的山腰处,凸出两块巨石,状如蟾蜍,金、元、明代均有文献记载,谓之“蛤蟆”石。


在明代文献《宛署杂记》中还载有元代诗人萨都刺的诗文,又把二石称之为“乳峰”。


原诗曰:“山腹双双翠出尖,游人原不厌观瞻。露和石髓沾苔腻,雨带泉花溅齿甘。雾幛轻笼遮隐隐,云襟半袒露纤纤。儿童月下欢相指,天姥开怀照玉奁。”


诗人用比拟手法,使二石观之更耐人寻味。

据史料记载,乾隆帝曾在欢喜园殿堂卷棚廊下饮茶观景,看到院外南侧峭壁上的“蛤蟆”,张嘴鼓肚,随命名为“蟾蜍峰”,被定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


为此,乾隆皇帝还曾作有《蟾蜍峰》诗,感叹“造物”“无所不有”:


图说北京:清代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蟾蜍峰的历史探奇寻趣

▲乾隆皇帝所题《蟾蜍诗》。


香山寺西冈,巨石侧立如蟾蜍,哆(chǐ)口张颐,睅(hàn)目皤(pó)腹,昂首而东望。常谓宇宙间石为最顽,而肖物象形,往往出人意表。况木变、松化,造物固无所不有。麻源山石中有螺蚌,兹石得无东坡诗中“青猿醉道士”类欤?


久竹生青宁,洪炉善委形。试看蹲海物,将欲补山经。腹尚礧礧果,声疑阁阁听。空怀玉川子,咄咄笔无停。


图说北京:清代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蟾蜍峰的历史探奇寻趣

▲蟾蜍峰位置卫星照片。


翻译成普通话的意思就是说:

竹林久了会生出竹根虫,山石善于变化出各种形态。看这个像蟾蜍一样的蹲海物,好像要续补山海经中古怪故事。肚子下面有累累卵石,仿佛能听到发出的咯咯声。此时朕想起了唐代诗人玉川子,仿佛看到他咄咄笔无停的在写《月蚀诗》。


清代皇家名园静宜园香山中与蟾蜍峰有关的故事有意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