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專科精英譜 江蘇“護理天團”,危重病房頻亮絕招

六大專科精英譜 江蘇“護理天團”,危重病房頻亮絕招

醫護人員常放在口中的一句話是“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護士在新冠肺炎患者的醫療救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無論是在武漢的方艙醫院,還是黃石的隔離病區、救治重症的ICU,都有護士的身影。她們在武漢和黃石的醫療救治中精心照顧、精心治療、精心觀察病情,給予患者心理支持,與醫生一道,為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治癒率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馳援武漢和黃石的“護理天團”達到近千人,在本次抗疫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情危重、變化迅速,常常合併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多種併發症的發生,治療手段非常複雜,護理工作難度極大,對護士的專業技能要求也非常高。

給病人翻身、拍背、吸痰;24小時緊盯胃管、尿管、動靜脈置管、胸腹腔引流管等,江蘇援湖北醫療隊不少隊伍都“紮根”在重症病區乃至ICU,在武漢和黃石危重患者救治過程中,護士要嚴密觀察患者病情、密切醫護配合,做好危重症患者的整體護理,這對於患者的愈後非常重要。

提高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必須有效發揮重症護理的專業價值。譬如翻身這個簡單的動作,對於神志不清、插著多個救命導管的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來說,就需要醫護人員的協助。江蘇“護理天團”甚至發明了“花式”翻身法——糖果翻身法、三明治翻身法,安全快速地幫助患者翻身。

六大专科精英谱 江苏“护理天团”,危重病房频亮绝招

宋瑾:循證創新,打造優質護理模式

六大专科精英谱 江苏“护理天团”,危重病房频亮绝招

宋瑾,第七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武漢市第一醫院護理部主任,護理管理專家。

1963年出生的宋瑾,在多數人看來,應是工作“收線”的時候。但疫情發生以後,作為一名黨員和資深的護理管理及感控專家,她放棄春節與家人團聚機會,一直奮戰在工作崗位上。

“我的主要任務是配合我院第五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長,協調安排好150名護士的工作。”宋瑾說道,“放下行李不到24小時,大家就接到了‘今晚必須收治病人’的任務。”

一天之內,落實排班、協調物資、緊急培訓、接手臨床等工作環環相扣;醫療隊從有抗非典、禽流感等傳染性疾病經驗的隊員中挑出了12人值守第一班,不到1小時,就收滿了全病區的65張病床。

一開始隊員們心裡都挺擔憂,摸不清感染的風險情況,宋瑾就讓護士們兩人一組,在工作上檢查彼此的防護措施有沒有做好,在心理上互相給個依靠。

“這份工作有多辛苦,大家心裡都清楚,光是一層一層穿防護服就要半小時,每人每天定點工作4小時,加上下班後的清潔工作,起碼要在崗7小時。”談起隊員們這些天的經歷,宋瑾落了淚。“工作節奏這麼緊張,一上崗就必須不吃不喝不排,很多人第一次用上了尿不溼,為的就是一天下來,一會兒也不拖延。”

重症監護病人隨時會出現各種病情變化,在短短的兩週內,宋瑾帶領團隊配合醫生開展了有創通氣、氣管切開、俯臥位通氣、ECMO治療、CRRT等各項專業要求高、工作強度大的護理工作,並循證創新,開創了“三明治”翻身法、氣道管理專職護理。“我們要將優質護理模式,落實到病人的治療護理中去,減少患者痛苦、讓患者早日康復。”她說。

陶連珊:科學標準才能最大程度減少錯概率

六大专科精英谱 江苏“护理天团”,危重病房频亮绝招

陶連珊,江蘇第一批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南醫大二附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護士長。

陶連珊抵達武漢後,克服重重困難,幫助當地醫院建立起規範的防護和護理流程。

2年ICU、11年呼吸科,這樣的經歷,讓南醫大二附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護士長陶連珊成為了抗擊疫情中最被需要的人。“在國家和民族最需要我們的時候,作為醫護人員必須站出來。武漢安全了,江蘇才會安全,全國人民才會安全。”得到消息後,她第一時間就報名參加醫療隊,大年初一隨第一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前往武漢。

在南京,陶連珊是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護士長;在武漢,她是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27病區的護士長。“剛來的時候條件很艱苦,護理流程不規範,消毒液也需要重新配置。”陶連珊說,當時最大的困難就是防感染,如果自己不做好防護,那就是在給武漢人民添亂。“我們自己健康了,才有能力和力量,保護更多的人。”

每天上午是護理工作最為繁瑣的時段。從來到武漢的第一天起,陶連珊就主動要求,多給她排一些上午的班。每天,陶連珊穿梭在整個病區,穿上厚厚的防護服,即便是熟悉的人也未必能認出。但是,一段時間後竟然有好幾個病人根據聲音認出了她。“他們說,你是陶連珊,你們是江蘇人,你們是來幫我們的!”聽到病人這麼說,那種被認同、被需要的感覺,讓陶連珊沒有控制住自己的眼淚,“作為江蘇人,我很自豪,真的!”

對任何一項工作來說,持續作戰很容易產生倦怠感。但是,對於陶連珊來說,她的工作不容倦怠,一套科學標準才能最大程度減少出錯概率。在她的房間抽屜裡,有一本特殊的日記本。“每天都會做好工作和生活的記錄。”陶連珊說,每天護士們都要告訴她,當天發生了哪些問題,哪些流程需要優化,大家群策群力,就是為了避免感染和失誤的發生,“零感染,零差錯,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

喬繼紅:院感,成為保障醫療隊安全的重要護盾

六大专科精英谱 江苏“护理天团”,危重病房频亮绝招

喬繼紅,蘇北人民醫院感染管理科副科長,第二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中院感組副組長

“這是一場‘專業’的戰爭。”喬繼紅說。她隨第二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141名醫護人員出征武漢。飛機還未落地,她就反覆提醒自己:“出了機場,就是戰場。”

“對於其他隊員來說,到了武漢,經過培訓後進入當地醫院開展救治,才算是真正踏進戰場。但從抵達武漢下飛機的那刻起,就是‘我的戰場’了。”喬繼紅說。

“醫院感染管理科”的主要工作,就是對醫院感染進行有效的預防與控制。但在這場抗擊新冠疫情的主戰場,“院感”範圍已不僅在醫院,還在廣大醫護人員的駐地,甚至上下班途中。從院感角度看,風險點無處不在。到達武漢的第一天晚上,喬繼紅就戴上口罩,對醫療隊駐地賓館環境進行“地毯式”勘查。

電梯按鈕不能直接按,可用紙巾包著手指避免直接接觸;大堂沙發公共區域也是潛在的汙染區,必須嚴格控制;外出的衣服鞋子不能穿進房間,內外要有別;進房間第一塊地磚可作為“緩衝區”,進去後才是清潔區;高頻接觸的門把手必須每天進行消毒作業,抽水馬桶要隨時蓋好……細細勘查下來,從賓館分區到公共區域,從入住房間到進出房間,喬繼紅整理出5大方面數十個小項的“院感”控制要點,連夜總結成一份規定。很快,“規定”上升為“制度”,成為保障醫療隊安全的重要護盾。

第二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支援的是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與當地醫護人員共同負責24樓至26樓3個病區的200多名患者救治。進駐前,喬繼紅等3名專業醫生組成的“院感小組”,花了兩天時間實地巡查相關佈局流程。“這裡原本是一家綜合性醫院,從佈局上看,患者通道和醫護通道‘兩通道’有了,但是清潔區、潛在汙染區和汙染區‘三區’沒有進行隔離。”喬繼紅說,“院感小組”的建議被迅速採納,按照收治傳染病的要求進行了“三區”物理隔離。之前,醫院的醫療廢棄物有時就用普通黑色塑料袋裝,現在已全部改為專門標識的黃色雙層醫廢垃圾袋,並且就地進行滅菌處理。

由於戰績明顯,2月29日,“院感小組”又接到新任務:江蘇醫療隊“整建制”接管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的相關病區。白天巡查,發現問題;晚上總結,提出建議……喬繼紅又進入了“作戰狀態”。她說,“只有細而又細,杜絕一切可能,堵上每一絲疏漏,才能確保醫護人員安全,形成持久的戰鬥力,打贏武漢保衛戰。

董紅娣:要讓患者在方艙醫院有家的感覺

六大专科精英谱 江苏“护理天团”,危重病房频亮绝招

董紅娣,鹽城市中醫院呼吸科護士長、主任護師。

董紅娣參加工作已經31年,在抗疫前線,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當中,時時刻刻做好表率,爭分奪秒救治病人,是當之無愧的 “拼命三娘”。

作為團隊中的老大姐和護理組長,董紅娣像母親般地愛護著每位隊員,呵護著每一個病人,小小的身軀裡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又像天使一樣讓大家感到溫暖。在駐地,她每天忙著清點、管理物資,和各省、各組護理組長商討管理方案,制定防控流程,確保形成統一標準。

入艙後,董紅娣主動當起方艙醫院的“後勤部長”,忙著檢查病房設施、病人生活物資等,每天很晚才能休息。出艙後,她仍不忘關心隊友身體和心理情況,鼓勵大家積極投入到抗疫中,全然不顧自己即將年過半百。得知夜班護士太冷,她第一時間把自己的兩個熱水袋都送了過去,又領了防寒棉服送到艙裡。聽說一位護士胃受涼厭食,她不但送去自備的生薑紅糖,還煮了熱乎乎的小米粥送過去。

“要讓患者在方艙醫院有家的感覺。”在武漢市江夏區大花山方艙醫院,董紅娣每次到病房,總是主動和患者聊天,為需要幫助的老年患者打水熱飯。垃圾桶滿了,她二話不說拎起來就走,一次太重就來回跑好幾趟。每天,她細心檢查各項護理工作情況,親切問候病人身體狀態,出現問題及時溝通協調,保證艙內各項醫療護理工作正常運轉。有位患者想要一把梳子,她立馬組織大家把賓館裡未使用的一次性梳子收集起來,以備患者使用。

最讓人感動的是,為了幫助患者消除孤獨恐懼,營造溫馨的氛圍,2月21日這天她連夜組織護士做賀卡寫祝福,第二天一起為患者過集體生日。患者中有位小夥子感動得熱淚盈眶,緊握著她的手說:“感謝江蘇醫療隊!長這麼大,這是我過得最難忘的生日!”

宋美雲:與病毒的距離不到10釐米

六大专科精英谱 江苏“护理天团”,危重病房频亮绝招

宋美雲,泰州市姜堰中醫院重症醫學科副護士長,曾獲江蘇省三甲醫院優秀護士、泰州市十佳護士稱號。2月9日,她隨第五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出征武漢,成為奮戰在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的江蘇白衣戰士中的一員。

大年初二晚上,看到醫院微信群裡的報名消息,宋美雲想都沒想就回復了這4個字:“算我一個!”江蘇醫療隊進駐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後,在選拔咽拭子採樣組時,她又一次脫口而出:“算我一個!”

咽拭子採樣是一項感染概率極大的操作工作,直接暴露在患者的呼吸道前,最近距離約10釐米,其風險不亞於氣管插管,稍不注意就會被患者咳嗽噴出的飛沫裡的病毒感染。宋美雲越是艱險越向前。根據操作規程,採樣人員必須身穿三層防護服、三層手套、眼罩+防護面屏。每採集完一個樣本都要進行七步手消毒,一場下來差不多要消耗3小時。面對焦慮的患者,宋美雲在穿著防護服、呼吸都困難的情況下,發揮了女性特有的耐心和細膩特長,反覆勸導他們接受正常採集過程。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下,一個班下來全身痠痛。

作為資深護士,宋美雲對咽拭子採樣十分有把握。特別是棉籤伸至咽喉部,患者常常會出現噁心、不自主嗆咳感,加大采集者被感染的風險,這就需要嫻熟的技術及快速的反應能力。為做到動作嫻熟,宋美雲下班休息時總對著鏡子自我強化,做到棉籤拭子輕、柔、快、準地擦拭咽喉後壁,以減輕患者不適,最終留取標本。

從2月16日至3月7日,宋美雲帶領採樣組總共採集了1200多人次的咽拭子樣本。值班期間,宋美雲和組員基本上做到幾個小時都不喝一口水,就是為了節省下穿脫防護服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真正發揮黨員“火線上的中流砥柱”作用。

錢紅英:病危患者護理要組建團隊、預案在先

六大专科精英谱 江苏“护理天团”,危重病房频亮绝招

第五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蘇州二隊護理組組長、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總護士長。

第五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蘇州二隊100名護理人員分別來自於蘇州各個醫院,工作流程和習慣略有差別,如何快速、有效形成一套良好的工作制度來提高護理質量是擺在錢紅英面前的一套難題。

“我首先明確了各班工作職責和流程,並明確了各班次的護理負責人,要求負責人必須進汙染區跟班發現護理問題。”對於反饋出的護理共性問題,錢紅英會緊急召開各班次護理負責人會議,重新規範和完善流程,改進各個方面的細節,並通過線上線下等渠道通知所有隊員的改進措施。

為了避免交接班出現可能性的遺漏,錢紅英要求施行口頭、書面以及床邊三重交班,並要求護理負責人嚴格把關、責任到人。她說,交班內容重點包括危重患者的病情變化、各類檢查以及藥物情況。“正是由於這種清晰的交接班制度,我們護理團隊工作近四十天,240個班次中無一例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並有效地提高了護理質量。”

從整建制收治患者的第一天起,病危患者的護理與康復是護理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錢紅英特別關心的內容。“我首先抽調了各個醫院富有經驗的危重症專科護士對病危患者進行特護,對於醫生的一些較高難度和較有危險的操作,如俯臥位通氣、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床邊血濾等,也提前做好預案,事先召集隊員們開會模擬操作場景、強調注意事項,並在床邊備好搶救物品和器材。”

在病危患者的治療和搶救過程中,蘇州二隊醫護配合良好,許多患者病情逐步好轉,而錢紅英的“預案在前、發現問題在先、及時解決”的護理指導理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對於所有住院患者,錢紅英要求所有護理隊員們關注患者的心理問題和出院後的康復鍛鍊。她會定時參與床邊交班,去詢問患者的生活所需並會盡可能的滿足。對於即將出院的患者,她和相關專家完善了新冠肺炎居家康復指導手冊,告訴患者急性期治療後出院不是“終點”,而是肺康復的“起點”,並教會患者康復鍛鍊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