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大師是如何雕刻似有若無的流水,奧妙就在此處


水,利萬物而不爭其名。中國古代的聖賢對於水的讚美,始於對至理的探尋,更將如“水”視為處世之道,至柔卻志堅,方能無往不利。所以就有了老子的“上善若水”,孔子的“智者樂水”,禪語中的“善心如水”。這種對“水”文化的崇拜和喜愛,也在玉雕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玉雕大師是如何雕刻似有若無的流水,奧妙就在此處

▲玉雕名家 王川 作品《泛舟》

在玉雕行業中,很少出現以“水”作為主要題材的作品,當是對於“水”的刻畫卻從未缺席。縱觀玉雕名家們的佳作,都少不了“水”的出現,它可以是山水玉雕中迂迴流動的自然之美,也可以是佛像身旁的無窮禪意,更可以是荷塘游魚身邊的自由閒趣,甚至在很有些作品中,“水”還是玉雕師用來表達情緒的點睛之筆。

玉雕大師是如何雕刻似有若無的流水,奧妙就在此處

▲玉雕名家 王廣志 作品《煙波》

在玉雕名家王廣志的南紅作品《煙波》中,玉雕師就巧妙的通過留白和俏色巧雕,在視覺上創造出一片廣闊的水域,且因為底料上白色的緣故,使得水面似乎有了霧氣,於是就有了“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離別傷感之情。可以說整件作品的情緒正是通過“水”才得以傳達出來,但是“水”在這其中的形象卻是比較模糊的,這是為何呢?

玉雕大師是如何雕刻似有若無的流水,奧妙就在此處

▲玉雕名家 作品《觀音》

在玉雕中,以刻劃水波紋樣來體現水的形象,自古有之,但大面積雕刻水波紋來體現“水”,對於優秀的玉雕師來說卻是大忌。正所謂“止水可以為江湖,一鳥可以齊天地。”玉雕大師們對於“水”的刻畫,往往是忌寫實而重寫意的。所以在他們的作品中,一般只會在局部雕刻寥寥幾筆,然後再通過大量的留白,或者是雕刻和水有關的元素,來體現水的存在。這也是為何玉雕中,“水”存在較為模糊的原因。比如在玉雕名家黃文中的作品《錦鯉》中,就是用魚身婉轉來展現水波盪漾之景的,甚至將水波和魚尾相融合,但這樣並沒有弱化“水”的存在,反而魚尾處似脈絡又似水路的紋樣,更將魚在水中游的場景體現的淋漓盡致,也更具有藝術美感。

玉雕大師是如何雕刻似有若無的流水,奧妙就在此處

▲玉雕名家 黃文中 作品《錦鯉》

玉雕大師對於“水”的刻畫,在刀刻斧鑿的曲線之上,還結合了傳統山水畫中虛實結合、變形、寫意等手法,兼以行、隸之筆意化入刀法,順勢而為時忽而頓挫轉折,滯留得當,才使得每件玉雕作品上的“水”都各有不同,起伏多變,如道路,似長河,近於自然,融於自然,也賦予了玉雕更多的自然之趣和藝術之美。

玉雕大師是如何雕刻似有若無的流水,奧妙就在此處

▲玉雕名家 任永輝 作品《靈悟》

這裡是玉雕名家,我們有風格各異的玉雕大師,有海量精品玉雕,如果你也熱愛玉雕文化就加入我們吧,同我們一些傳承玉雕藝術之美,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