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的原型與寓意》中西方文學經典典型對比

關於作者

浦安迪(Andrew H. Plaks),1973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和比較文學系榮休教授、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東亞系教授。浦安迪通曉十幾種語言,尤其對漢語、日語、俄語、法語、希伯來語最為精通;研究領域廣泛,如中國古典小說、敘事學、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西文學文化比較等。代表作品有《中國敘事學》《明代小說四大奇書》等。

關於本書

這本書對中國經典文本《紅樓夢》進行了文化層面的解析,作者引入“原型”與“寓意”的西方文學理論,意欲揭示這部作品的內在思維模型,以及表層敘事背後隱藏的含義。之所以選擇《紅樓夢》,是因為它最集中地反映了中國文化中二元對立互補 和週期循環往復的文化思維模式。錢鍾書先生曾向國內學者引介本書,此次為中譯本首次出版。

核心內容

浦安迪不是在解謎,而是在為你拆解作者怎麼佈下了這個謎。今天的解讀會從原型、寫法、寓意這三個方面入手,帶你理解《紅樓夢》的深層魅力,同時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思維。

《紅樓夢的原型與寓意》中西方文學經典典型對比


前言

你好,今天我要為你解讀一本講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的書,名字叫《〈紅樓夢〉的原型與寓意》。

清代語句俗語,叫“開談不讀《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如果投票選一部最能夠代表中國文化的作品,相信大多數中國人都會選《紅樓夢》。作家王蒙說:《紅樓夢》似乎已經把漢語、漢字、漢文學的可能性用盡了,把我們的文化寫完了。你的一切經歷經驗、喜怒哀樂都能從《紅樓夢》裡找到參照、找到解釋、找到依託。《紅樓夢》好像是說不盡的。

為什麼一部小說,能夠像一座寶庫,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中找到寶藏呢?

今天要解讀的這本書就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答案。作者認為,《紅樓夢》用一種獨特的寫法打造了一個自洽的系統,把之前幾千年的中國文化都裝進去了。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漢學家浦安迪,是中國文學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浦安迪對《紅樓夢》非常痴迷,隨便拎出一個情節,他不僅知道,還能說出所在的章回。十幾年來,他一直在努力把《紅樓夢》翻譯成希伯來文,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讀到這本鉅著。他這本研究《紅樓夢》的專著,最早在1976年出版,是他的成名作,錢鍾書先生還曾經向國內學者介紹過它。在書裡,浦安迪通過研究《紅樓夢》的“原型”,發現了中國小說講故事的獨特方式;又通過分析《紅樓夢》的“寓意”,回答了《紅樓夢》何以說不盡的原因。這正是他後來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起點。

談《紅樓夢》的書很多,每年光研究《紅樓夢》的學術文章就有幾百萬字,大部分人都忙著在解作者留下的謎題。浦安迪不是在解謎,而是在為你拆解作者怎麼佈下了這個謎。今天的解讀,我就從原型、寫法、寓意這三個方面入手,帶你理解《紅樓夢》的深層魅力,同時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思維。

第一部分

西方人講故事有一個經典套路叫“英雄之旅”,這是神話學家坎貝爾的偉大發現。他說,古往今來的英雄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面孔,但是他們的成長模式是一樣的,就是啟程、啟蒙、迴歸三步走,這就是作者所說的“原型”的一種。很明顯,《紅樓夢》不符合這個“原型”,不光《紅樓夢》不符合,大多數中國古代小說、戲曲都不符合。

那中國文學典型的原型是什麼樣的呢?

浦安迪把它叫做配對加循環,也就是古代中國陰陽加五行思想的底層邏輯。

研究文學原型,就要回到神話,浦安迪這個結論也是通過分析中國古代神話得出來的。他說,《紅樓夢》在第一回裡給我們提供了線索,就是女媧。在古代神話裡,女媧幹了兩件重要的事——補天和造人。這可以說是定義女媧這個形象的兩個基本元素。

《紅樓夢的原型與寓意》中西方文學經典典型對比


雖然中國沒有像古希臘神話那樣的神譜,但是漢代以後,上古的神仙故事逐漸變得越來越豐富,神仙和神仙之間也有了更多互動。當時的人安排女媧和伏羲結了婚,共同成為人類的始祖,因為伏羲也跟人類起源和婚姻有關。這體現的就是凡事都要配對的思維。

女媧和伏羲雖然和《聖經》里亞當和夏娃一樣都是人類始祖,但是這兩個故事的邏輯完全不同。《聖經》裡,夏娃是亞當的一根肋骨,他們離開伊甸園,開始繁衍生息,是因為偷吃了蘋果,犯下原罪。行為推動故事,這就是西方敘事文學的核心,英雄之旅的原型也符合這個規律。而女媧和伏羲的結合,跟他們做了什麼、怎麼想的都毫無關係,只是因為中國人覺得配對的關係才更平衡。

《紅樓夢的原型與寓意》中西方文學經典典型對比


我們來看女媧補天的故事。天破了一個洞,整個世界混亂了,女媧用石頭補天,是為了讓世界重新恢復秩序。讓世界從混亂恢復秩序的力量,就是五色石。一般認為,五色石象徵著五行,也就是說,讓世界恢復秩序的力量是五種基本屬性有序運轉。這背後就是循環的思維。

浦安迪認為,當人們用配對加循環的思維來講故事,它就成了中國敘事文學的原型。這就是《紅樓夢》的作者能夠把整個文化編織到一部小說中的秘訣。

我們來看看配對加循環的原型有什麼特點。

在中國古人樸素的世界觀裡,和諧恆定的世界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它的內在規律就是陰陽調和、五行平衡,萬事萬物都在系統裡各安其位。而能夠各安其位的原因,是任何事物都處在配對或者循環的關係裡。這種思維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去逛故宮,會發現它的建築佈局就符合這個規律,乾清宮和坤寧宮,乾坤相對,寓意就是陰陽調和。空間的四方、時間的四時、身體的五臟,也都跟五行有對應關係。

《紅樓夢的原型與寓意》中西方文學經典典型對比


我們可以從三種方面來理解這種思維。

第一種是兩個概念的矛盾。

理論上說,任何概念都能配對,對對子訓練的就是這種思維。成對的概念不光是一組反義詞,它們是因為彼此才能在系統中存在,就像《老子》裡說的“美之為美,斯惡矣”;而且,它們可以相互轉化,也會相互剋制。在古人看來,日落而月出,就是一種相生先克的關係。

第二種是多個概念的循環。一方面,成對的概念可以生成新的概念,寒來暑往則歲生,新的概念又會形成新的成對概念組,這樣,就可以編織出一張概念的網。另一方面,概念之間的關係不一定是一一對應,也可能是多元對應。我們說水火不容,水跟火是一組成對概念,但是在五行的體系裡,它們不只彼此相關,還要跟金木土發生更復雜的互動。

第三種是一類概念的集合。你可以把陰陽理解成兩極,任何成對的概念都能分別對應陰和陽,這樣就形成了兩個概念集合;集合裡的概念自然會有聯繫,比如火是陽、水是陰,男是陽、女是陰,所以女人是水做的骨肉。五行也是一個道理,它表現的是五個概念集合之間的關係。

《紅樓夢的原型與寓意》中西方文學經典典型對比


你看,任何一個概念只要找到能夠跟它配對的概念,或者對應五行中的一個屬性,它就可以放到特定的集合,跟整個陰陽五行的知識系統連接起來。這種配對加循環的思維,就是中國敘事文學獨特的原型。《紅樓夢》用這個原型對小說進行編碼,把每一個人物、每一段情節、每一段詩文都放到配對加循環系統裡,最終形成了一張精密的大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