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總出現“氈笠兒”“角酒”等,到底是個啥意思?

醉心創作


水滸傳裡出現了很多有意思的物件,其實這些物件都是些日常的用品。有的甚至一直還沿用流傳到先當代甚至更今近。

氈笠是一種用氈做的四周有寬簷的帽子。氈是一種由羊毛或其他動物毛製成的塊片狀紡織品。笠是遮陽擋雨的帽子。氈笠就是氈作的做的帽子。

  在水滸轉中出現的人物中,共有以下幾人提到帶了這一取暖神器:李逵、武松、宋江以及林沖。

至於角酒,說起來那就更有嚼頭了,酒肉是貫穿整個水滸傳中德重要飲品,可以說沒有了酒,整個小說的色彩意義就大大折扣了。

《水滸傳》第十一回寫林沖上梁山在朱貴的酒店裡要酒保“先取兩角酒來”;第三十二回寫武松醉打孔亮,其中也提到“打兩角酒”;第三十六回:宋江要求“打一角酒來”。那麼,一角酒是多少酒?查《漢語大詞典》,有酒提和酒掣子。酒提——即酒端子。陳永春《雜記北平》裡說到酒提:“再就是那套紫銅漏斗,其餘是幾兩裝的幾個竹製酒提。”酒掣子是指汲酒的工具(《漢語大詞典》第十卷1382頁)。酒提、酒掣子、酒端子應該是一回事。

看《水滸傳》中的描寫,宋江等三人喝了一角酒;林沖一個人要喝兩角酒,而且林沖的兩角酒是“吃了幾碗”的;武松一個人喝了四角酒。這固然說明宋江的酒量遠不及武松,同時也說明一角酒的數量應該不會太少。如果一角酒只有半斤,那麼宋江等三個人平均每人不到二兩,那時喝的是米酒,二兩似乎少了點;另外後文說“接了宋江的銀子,便去裡面舀一桶酒”這“一桶酒”似乎也不會只有半斤。再從武松的酒量來看,武松打虎前喝了15碗酒,打蔣門神前喝了三十多碗酒,醉打孔亮喝了四角酒,再加上一樽青花甕酒,那四角酒也不會只有二斤。

所以,我傾向一角酒的數量至少應該是一斤以上,如果依據《考工記•梓人》的記載和鄭玄的說法,應該是一斤六兩。按這個數量來看《水滸傳》中的描寫,就比較好理解了。宋江等三個人喝了一角酒,平均每人半斤,這也說得過去;林沖喝了兩角酒,其數量相當於三瓶啤酒;武松喝的四角酒,相當於六瓶啤酒,按武松的酒量,也不算離譜。

通觀《水滸傳》中的描寫,宋江、林沖、武松的酒量是有區別的。宋江在潯陽樓喝了一樽藍橋風月美酒後,即醉得一塌糊塗;林沖在朱貴酒店一個人喝了兩角酒,後來又於朱貴喝了半夜酒,也未見醉;武松在打蔣門神之前喝了三十多碗酒,才“帶著五七分酒”、“不十分醉”。可見,喝酒也是因人而異的。


家有大小姚


氈笠兒:用氈布製成的帽子,帶寬大的邊稱為氈笠兒,類似於現代的遮陽帽。古人長途旅行用於遮陽、防塵使用的。它是仿照雨笠發明出來的,原材料由竹篾油紙改為氈布而已。

圖1為雨笠,圖2為氈笠。

角子jiaozi

角子是北宋時開始通用的幣值一角、兩角的小銀幣。同時也有民間使用同等重量的零碎銀子皆稱為角子,同時期使用的紙幣為“交子”,固定面額最初有10貫和500文兩種,官辦後發行1貫和5貫兩種,在這個時期民間用銀角,也就是分割銀子時的碎角,按一貫的幣值用等重的方式在生活和貿易中流通。

《水滸傳》中出現的“打兩角酒來”的兩角應是幣值一角和兩角的意思,而不是部分人用“角酒”兩個字片面理解為量具。“角”實質為飲具,意思是用“角”這個杯子把酒喝掉。《禮記·禮器》描述喝酒的場景是“尊者舉觶,卑者舉角”。這裡面還有個尊卑的講究,想來水泊梁山的好漢們也不至於會自損身份吧。

圖一為宋時小銀幣,圖二碎銀。

魯迅在《而已集·擬豫言》中描述過角子是如何在銅板和整銀間進行轉換的。原文如下:“有博士講經濟學精義,只用兩句,雲:銅板換角子,角子換大洋。全世界佩服。”

上圖是魯迅口中的角子,清朝年間的小銀幣。


斤斗山下


《水滸傳》中的“氈笠兒”說的是一種用獸毛或者絲織品製成的帽子,狀如斗笠。“角酒”不是一種酒,這兩個字要分開講。“角”是一種量器,打酒用的,類似現在的酒提子。《水滸傳》中確實多次出現這兩樣東西,那麼,它們到底怎麼個用具呢?

林沖風雪山神廟戴著氈笠兒

卻說林教頭在滄州充軍時,與曾經被他搭救過的李小二相識。這天,李小二告訴他,店裡來了兩個“東京尷尬人”,與滄州牢城管營、差撥一起喝酒。林沖問了東京來的兩人狀貌,便馬上判斷出是陸謙和富安到了。於是,便身懷利器,四處尋找,準備殺這兩個賊子。

林沖尋了三五日沒有尋到,恰巧管營差撥讓林沖去守大軍草料場。這天,林沖到天王堂交割,原來的看管是一個老軍,他告訴林沖二里路外有市井。辦完交割,林沖便“去包裹裡取些碎銀子,把花鎗挑了酒葫蘆,將火炭蓋了,取氈笠子戴上,拿了鑰匙出來,把草廳門拽上。”前往市井買酒。

這天,正逢大雪,林沖從市井回來時,發現草料場的住處被大雪壓塌了。沒辦法,林沖只好去山神廟躲避風雪,暫時忍耐一晚。進了山神廟,林沖:“林沖把鎗和酒葫蘆放在紙堆上,將那條絮被放開;先取下氈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蓋白布衫脫將下來,早有五分溼了,和氈笠兒放在供桌上”。

這兩處寫到“氈笠兒”的情節,可知這頂帽子有點像斗笠,與類似於斗篷的白布衫一併使用,戴在頭上既保暖又防風雪,是一件冬天的用具。

林沖殺了陸謙、富安和管營差撥,逃到了柴進莊上,柴進便寫了一封推薦信,讓林沖去投奔梁山。林沖於是“繫了腰刀,戴上紅纓氈笠,背上包裹,提了袞刀,相辭柴進,拜別了便行。”

這回的氈笠兒又有不同,頂上綴著紅纓。

《水滸傳》中的“氈笠兒”與趙匡胤有關

書中還有幾處寫到“氈笠兒”的,其中,盧俊義按照吳用算命的指點,前往東嶽廟燒香,出發前:“盧俊義來到店房內,倚了棍棒,掛了氈笠兒”。這回書之後,便是“放冷箭燕青救主,劫法場石秀跳樓”,又寫到氈笠兒,書中是這樣描述的:“燕青趕上,把後面帶氈笠兒的後心一拳,撲地打倒”。

這段故事大約發生在晁蓋攻打曾頭市之後不久,大約是初夏時節。因而,“氈笠兒”大概又可以做遮陽帽用。

所以,從《水滸傳》中的“氈笠兒”是一種類似斗笠的帽子,冬天用氈製成,夏季遮陽,製作的材料就應當是比較薄的紡織品了。武松從柴進家辭別回鄉時,是十月間天氣,秋陽還很厲害,於是,武松便戴著個白范陽氈笠兒。

所以,無論哪個季節,都可以使用“氈笠兒”。看來,這是一種既能禦寒,又能遮陽的斗笠。

《水滸傳》中不僅是武松戴著范陽笠兒,楊志路過樑山與林沖鬥朴刀時,也是“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託紅纓”。

林沖是雪夜上的梁山,遇見楊志也應當是冬季,但戴的笠兒卻與武松相似。而且,楊志的形象也就此定格,出陣打仗都戴著頂范陽笠。可見,范陽笠並不僅僅用於日常生活,其他地方也用得著。從一些圖片資料來看,宋軍士兵也戴著與楊志一樣的范陽笠。

《水滸傳》電視劇也把秦明頭頂上扣了一定范陽笠,充作頭盔。小說中,秦明與花榮大戰,被花榮一箭射落了頭盔上的盔櫻,施耐庵可沒寫秦明戴著一頂范陽笠。但是,盧俊義與梁山好漢大戰時,卻是戴著氈笠兒的,同樣被花榮一箭射落了帽櫻。盧員外的這頂氈笠兒也作為頭盔,出現在了戰鬥中。所以,秦明在電視劇中戴范陽笠並沒有多大毛病。

可見,范陽笠也是氈笠兒的一種,大概產地特殊,固有此稱。原來,趙匡胤祖籍就是范陽的。《宋史·本紀第一·太祖》中說:“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諱匡胤,姓趙氏,涿郡人也。”涿郡,是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由幽州改名。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恢復為幽州,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涿縣改名范陽縣。

原來如此,一定氈笠兒竟然可以扯出這麼多歷史來,《水滸傳》之水真夠深的。

“角酒”是多少酒

武松殺了張都監一門良賤,跑到十字坡,被孫二孃弄成了行者。菜園子張青寫了一封推薦信,讓他去投二龍山入夥。武松一路走一路喝酒,這天,來到了孔家莊。過了一個土岡子,武松便徑直進了一家酒店,叫道:“店主人家,先打兩角酒來。肉便買些來吃。”

店家聽到後,便打了兩角酒與武松。片刻間,武松便喝乾了這兩角酒。大概沒喝過癮,或者醉後要酒,武松又打了兩角,一發吃過了四角酒。那麼,這四角酒到底有多少呢?

《周禮·考工記·梓人》中說:“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那麼,一角酒就是四升酒。古代的一升又相當於現在的多少呢?

升,是一種量具,古代的一升實測容積為200ml,一角酒大約就是800ml,四角酒大約就是三斤二兩。書中特別交代了,“店主人又打了兩角酒,大碗篩來。”孔家莊酒店的碗真夠大的,一碗能裝一斤六兩酒。

所以,武松在這家酒店裡一口氣就喝下去三斤二兩酒。加上過岡前已經喝了三五分酒,武松這次喝下去的酒恐怕得超過景陽岡的量了。景陽岡下,店家沒有用角給武松打酒,直接用碗篩來,武松一口氣喝下十五碗,書中沒說是用大碗篩的。但是,武松並沒有大醉,到了景陽岡上被風一吹才湧上酒勁來。而在孔家莊,喝酒之後竟然被黃狗奚落了一頓。

魯智深的酒量也非常大,在渭州城潘家酒店與史進、李忠喝酒,一開口就叫酒保“先打四角酒來”。可惜的是,這頓酒沒喝下去,被金翠蓮的啼哭聲給攪黃了。否則,魯提轄絕對不止打四角酒。

順便說一句,武松喝的酒應當不是米酒,而是燒酒。中國的燒酒大約晉代就開始釀造了,度數可達25-30度。唐代李肇寫《國史補》中說:"酒則有劍南之燒春"。洪邁的《夷堅志》中也記載了釀製燒酒時,有人誤跌入火窖之事。

雖然燒酒到底起源於何時,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但是,倘若武松只喝十幾碗類似於啤酒的米酒就醉了,也算不得好漢。倒是魯智深在五臺山半山亭喝的那一桶酒,大概就是出自村民自釀的米酒了。這種酒白勝在黃泥岡上也賣過一回,可以用來解渴的。


綠野萍蹤01


“氈笠兒”是古代的一種氈制的帽子,用氈做的四周有寬簷。氈笠就是一種由羊毛或其他動物毛製成的塊片狀紡織品而製成的遮陽擋雨的帽子,也算是一種裝飾品吧。

形狀和斗笠差不多,這個詞兒最早出於《水滸傳》,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林教頭的帽子。但是《水滸傳》為元末明出所作,氈笠兒在宋代叫啥,我查閱了一些資料,還真沒有收穫,但基本能認定宋代有這種帽子了,到底是不是起源,也不得而知。

直到現在,氈笠兒這種帽子仍得到了延續,不過更多的是女子使用並且裝飾成分偏大。

“角酒”就是多少酒的意思,角是打酒的器具,就跟量大米的升一樣,古代一角為四升,1升和現在0.2升,所以,1角就是現在的8兩酒。

水壺裡武松、魯智深動不動就二角、4角酒,雖說那是米酒,度數不太高,但是一下來個三四斤還是挺夠勁兒的,當然了,沒有酒也成就不了武松打虎等美談。


語留人


所謂"氈笠兒",是我國宋朝前後,民間比較流行的一種帽子。以羊毛等動物毛織品製成,四周有寬簷。

所謂"角"是一種量具,一角酒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二兩。(改革開放前南雜商店就有一種賣散裝酒或油的量具,稱為提子,多為竹製,也有薄鐵皮製的,不知現在還有沒有)。


跛翁


水滸傳中的氈笠[zhān lì]兒是古代的一種氈制的帽子。亦作“氊笠”

  結構原理:

  用氈做的四周有寬簷的帽子。氈是一種由羊毛或其他動物毛製成的塊片狀紡織品。笠是遮陽擋雨的帽子。氈笠就是氈作的做的帽子。

角酒,這個角是打酒的容器,差不多2角酒,半斤左右


白螞蟻影視


氈笠

是用一種由羊毛或其他動物毛製成的四周有寬簷的帽子。

角酒

角: 飲酒器,形制與爵相似,但無流和注。角的出土和傳世數量遠遠地少於爵,青銅角行於商末周初。角是從爵演化出來的一種新型酒器,大量出現於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際。

其用途與爵相同,亦是飲酒器。


半部多一點


氈笠就是用一種由羊毛或其他動物毛製成的四周有寬簷的帽子,如圖。厚實的氈毛密不透風保暖防護一舉兩得。

角酒,“角”作為古代酒器應該讀“決”,與爵、觚等都由牛角演變而來,一角酒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二兩小酒吧!



嘉影推薦


氈笠兒,就是古代一種用氈製作而成的的,形狀類似於過去人們戴的斗笠和如今的人們戴的草帽和太陽帽一樣,周圈都有寬簷的帽子,有防雨、防曬、遮掩面目,以及保暖的用途。(注:氈是由羊毛或者其他動物毛製成的塊片狀紡織品)

角酒,就是使用古代用青銅器製作成的一種可以用來溫酒和盛酒,類似於今天的酒壺一樣的器皿,在一些場所進行拚酒,比試酒量。


周鷹


水滸傳》中的“氈笠兒”說的是一種由羊毛或其他動物毛製成的塊片狀紡織品,笠是遮陽擋雨的帽子。氈笠就是氈作的做的帽子。

用獸毛或者絲織品製成的帽子,狀如斗笠。“角酒”不是一種酒,這兩個字要分開講。“角”是一種量器,打酒用的,類似現在的酒提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