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38.8°C渾然不覺?原來額溫槍會犯迷糊

“嗚......”隨著抑揚頓挫的警報聲響起,我從夢中驚醒,神經瞬間繃緊,習慣性地做了一個仰臥起坐,揉揉雙眼,看看時間,已經是凌晨一點多了。

再看看出診信息:請做好一級防護,前往火車站接診一名發熱患者!

我想,這大概是一位準備外出的人員,在進站口測量體溫時被疫情防控人員給攔截下來了。

疫情肆虐的特殊時期,大家紛紛響應防控號召宅家隔離,120出診的次數比平時減少了,但發熱的患者增多了,經常輾轉於各處不同地點和陌生環境接診發熱患者已是常態。

“發燒”38.8°C渾然不覺?原來額溫槍會犯迷糊

夜闌人靜,我們一路披星戴月來到了不遠的火車站進站執勤卡口。工作人員告訴我,這是一名外地患者,兩次使用紅外額溫槍測溫都顯示38.8℃。

簡單詢問病史,患者久居本市,14天內沒有外出旅行史或居住史,所住的小區沒有新冠肺炎患者,也沒有乾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瀉等症狀。患者又告訴我,自己感覺良好,沒有任何不適。

臨床上根據體溫的高低不同可將發熱分為四度:低熱:37.3~38℃;中等度熱:38.1~39℃;高熱:39.1~41℃;超高熱:41℃以上。

患者的體溫有點高,自己竟然毫無察覺,看來其中定有蹊蹺。上救護車之前,我們給患者做了基本防護,再次用紅外額溫槍測溫,發現只有37.3℃。

儘管如此,但疫情當前,本著“不漏診一個、不擴散一例、不感染一人”防疫目標,患者還是要到醫院裡進行新冠肺炎的排查。

“發燒”38.8°C渾然不覺?原來額溫槍會犯迷糊

來到醫院發熱門診,通宵達旦的醫護人員早已未雨綢繆,透過霧影重重的護目鏡,我竟然認不出接診患者的究竟是哪位醫生。一問原來是小戴醫生,疫情發生後第一時間就主動申請到一線上班。簡單交待了病情後,忽然又收到了出診的指令......

一個小時後,小戴電話告訴我,患者來就診後多次使用水銀溫度計測量體溫均顯示正常,或許之前並沒有發熱,經過相關的化驗檢查也排除了新冠肺炎。

我明白了,紅外額溫槍有時並不是那麼精準,之前也有所懷疑,38.8℃的體溫怎麼會渾然不知呢?

發熱是新冠肺炎的主要症狀和體徵,通過體溫的準確測量,能夠快速識別疑似發病人群並進一步採取措施,從而避免疫情的大範圍爆發。

當前,疫情正處於關鍵時期,防控工作依然不能放鬆警惕,測量體溫仍是必要的手段,很多確診病例都是通過篩查發熱從而一步步確診下來實施救治的。

大家進入醫院、小區、車站、超市等人員相對密集的公共場所時,都需要用紅外體溫槍測量體溫,最常用的就是額溫槍,它成為了守護我們的一道基礎防線,向所有風雨無阻堅守崗位篩查體溫的工作人員致敬!


“發燒”38.8°C渾然不覺?原來額溫槍會犯迷糊

話雖如此,但很多人對檢測抱著懷疑的態度,因為很多時候紅外體溫槍測出的體溫並不十分準確,忽高忽低。在實際操作中,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額溫槍不顯示體溫,或者顯示體溫在正常值之下。

相比紅外額溫槍這類非接觸式測溫計,接觸式水銀溫度計的測量精準度更高,能夠達到0.1℃,常以腋窩做為檢測部位,可滿足體溫測量的要求。

但接觸式測量容易造成交叉感染,操作時需要定期消毒、滑脫時需要反覆重測,且測溫時間長、無法對大規模人群進行連續快速測量。而紅外額溫計使用方便、數值讀取直觀、測溫效率高、不需要接觸人體,可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十分適合當前人流量較大的公共場所的體溫篩查工作。


“發燒”38.8°C渾然不覺?原來額溫槍會犯迷糊

很多紅馬褂志願者告訴我,紅外額溫槍的操作很簡單,只需對準目標、按動按鈕,溫度數值立馬就顯示出來了。

但是如果不瞭解測溫原理和掌握操作方法,測出來的溫度結果則會出現較大的誤差,可達±2℃。

任何溫度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對外都發出紅外能量,紅外測溫原理就是利用人體輻射紅外能量和體表溫度之間的關聯,通過探測紅外輻射來測定溫度。

這種輻射是從人體表面發出的,因此測體溫時應避免衣帽遮擋被測部位。當額溫槍對著額頭滴一下的時候,內部的傳感器就可以感知我們額頭散發的紅外能量,瞬間將紅外輻射信號轉變成電信號,再經過放大器和信號處理電路,並按照一定的算法和目標發射率校正後,最終可轉變為被測目標的溫度值。


“發燒”38.8°C渾然不覺?原來額溫槍會犯迷糊

使用紅外額溫槍測溫時,我們首先要檢查儀器是否有按鈕不靈、電源不足及顯示故障,探測頭是否清潔乾淨等;有些型號的額溫槍還具有物溫模式和體溫模式,操作時應使其處於體溫模式。我們還可以對同一對象在相同距離和相同環境下多次測量,檢查其重複性是否良好。

有研究顯示,測量距離和環境溫度對紅外測溫的影響較為顯著,因此這兩個方面要特別注意。操作時不能迎風測量,探測頭應垂直於前額正中眉心上方,測量距離一般為3CM~5CM,額部汗液要擦乾淨,頭髮等不應遮擋,否則有可能出現額溫嚴重偏低的情況。

另外,不能持續對著同一人的額頭進行多次測量,需要複測時,要先將紅外額溫計的探測頭移開,等待5秒左右後再進行下一次測量,否則,結果也容易失準。

“發燒”38.8°C渾然不覺?原來額溫槍會犯迷糊

紅外額溫槍的正常使用環境通常是16℃至35℃的室內,氣溫太低會對測量結果產生影響,而我們目前基本上都是在戶外公共場合來篩查體溫,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反映用額溫槍測量體溫過低或過高。那麼環境溫度不理想時,該如何操作才可以使測出的體溫更加接近真實的體溫呢?

首先,我們可以測量多個正常人的體溫,取平均值作為參考溫度,當所測體溫大於參考溫度時,則疑似發熱,可再次測量或用水銀溫度計進一步排查;當所測溫度小於或等於參考溫度時,則視為無發熱。其次,檢測人員可以使用套手型熱寶將額溫槍揣入其中,或採用溫度不太高的暖寶寶貼在額溫計外側,幫助其維持正常工作使用的溫度。


最近,看到有些檢測人員用測手腕溫度來代替額頭溫度,理由是天氣寒冷,手腕有袖子遮掩保溫,更加接近體溫。

聽起來似乎有些道理,但其實這樣測溫並不可取。從生理結構來看,手腕血管密集,皮下組織薄,血管處與非血管處有明顯的溫差,經常會超過±1℃,無法輸出穩定的測量值。

再者,額溫槍體溫修正方法是按照人體額頭的修正函數設計的,而不是按照手腕設計的。所以,手腕溫度無法準確表達機體在發熱時的狀態,臨床上也從未把手腕溫度作為病情觀察的指標。


囉嗦了這麼多,不知不覺天就亮了,荏苒的時光就這樣悄悄的流逝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在日夜扶傷救急的工作中演繹著不平凡的風彩,但院前急救120似乎是一個被遺忘的角落,更別提什麼一線了!但不管怎樣,無論身處何地,在疫情防控進入決勝決戰的關鍵時期,我們白衣戰士將繼續堅守陣地,砥礪前行,認真完成每一次的接診和轉運任務,誓將戰“疫”進行到底!


參考文獻

1.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J/OL].中國病毒病雜誌:1-5[2020-03-09].

2.徐坤,趙麟,袁圓,等.醫用紅外測溫儀測量誤差分析及補償試驗研究[J].電子測量技術,2014,37(10):104-108+118.

3.李蓉競,李饒,袁嵐.非接觸式紅外線額溫計與水銀體溫計臨床使用的對比研究[J].華西醫學,2016,31(11):1899-1901.

4.額溫槍是怎樣工作的.學習強國,20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