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基金二期入市,哪些標的可能關注?

根據中國證券報3月12日報道,隨著資金認繳逐步到位,以及國內新冠疫情趨勢好轉,國家大基金二期預計3月底可以開始實質投資。

大基金二期規模超2000億,判斷二期大基金將加強半導體設備領域投資,幫助產業鏈資源整合  (1)大基金二期註冊資本2042億元,較一期987億元有顯著提升,且參照大基金一期撬動5145億社會融資來看,預計大基金二期將同樣具備顯著撬動作用;據天眼查,大基金二期共27位股東,包含中國電信、聯通資本、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紫光通信等機構,資金來源多樣。

大基金一期2014年8月設立,目前已進入回收期,在製造/設計/封測/設備材料領域的投資金額佔比為67%/17%10%/6%。其中設備領域投資的標的包括國內半導體設備龍頭北方華創、中微公司;檢測設備廠商上海精測、上海睿勵;測試設備廠商長川科技和薄膜設備廠商瀋陽拓荊

(2)大基金管理機構華芯投資表示,大基金二期將在穩固一期投資企業基礎上彌補一期空白,將對在刻蝕機、薄膜設備、測試設備和清洗設備等領域已佈局的企業保持高強度的持續支持,推動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形成系列化、成套化裝備產品。並且加快開展光刻機、化學機械研磨設備等核心設備以及關鍵零部件的投資佈局,保障產業鏈安全。

我們梳理了設備材料端在A股上市的公司,硅片生產設備中有晶盛機電(單晶爐、切片機、截斷機等);在刻蝕、薄膜設備已有較好佈局的北方華創(硅刻蝕、PVD等)、中微公司(介質刻蝕);檢測設備企業精測電子(memory ATE、膜厚檢測設備)、長川科技(模擬及數字信號測試機)等;清洗設備公司至純科技(單片及槽式清洗設備)等。  

(3)大基金二期注重產業整體協同發展,積極推動國內外資源整合、重組,壯大骨幹企業。推動建立專屬的集成電路裝備產業園區,吸引裝備零部件企業集中投資設立研發中心或產業化基地,實現產業資源和人才的聚集,加強上下游聯繫交流,提升研發和產業化配套能力,形成產業聚集的合力。持續推進國產裝備材料的下游應用,加強基金所投企業間的上下游結合,加速裝備從驗證到“批量採購”的過程,為本土裝備材料企業爭取更多的市場機會。  

產業鏈1月銷售數據全面回暖,中國地區半導體銷售增速高於全球:1月全球半導體的銷售額為353億美元,同比下滑0.23%,降幅逐月收窄(10/11/12月同比分別為下滑12.5%/11.4%/5.6%);其中中國地區銷售額同比增長5.2%。1月北美半導體設備製造商的銷售額為23.4億美元,同比增長23%,增速為2018年4月以來最高水平。晶圓代工廠收入也明顯提升,2020年1月臺積電實現營收1037億新臺幣,同比增長33%,2月營收934億新臺幣,同比增長53%,而且公司預計將在4月份開始大規模量產5nm芯片。

投資建議

重點推薦:晶盛機電、精測電子、北方華創(與半導體團隊聯合覆蓋)和海特高新

關注長川科技等。全球半導體設備行業自2019年下半年開始進入新一輪向上週期;並且國內長江存儲、合肥長鑫及中芯國際等2020年進入產能放量階段,拉動大量半導體設備需求。設備公司在收入增長的同時,利潤彈性也逐步釋放。

根據大基金二期投資方向,預計國內半導體硅片企業將加速擴產,半導體設備公司在薄膜沉積、刻蝕、檢測和清洗等領域國產替代的腳步將進一步加快。

重點推薦國內半導體晶體硅生長設備龍頭晶盛機電,具備80%以上的整線生產能力,已有批量訂單;產品線最全的北方華創(刻蝕機,薄膜沉積等設備在長江存儲招標中佔比逐步提升);

在半導體測試設備中不斷突破的精測電子以及第二代/第三代半導體制造商海特高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