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的溫柔泰戈爾

神性的溫柔泰戈爾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知識產權

神性的溫柔泰戈爾

神性的溫柔泰戈爾

神性的溫柔泰戈爾

神性的溫柔泰戈爾

推薦閱讀書單:《吉檀迦利》,《神性的溫柔》,鄭振鐸譯《飛鳥集》,馮唐譯《飛鳥集》

這次我聊泰戈爾,又是一個富二代(泰戈爾家族屬於印度婆羅門種姓,是印度最高種姓),上次我們聊到的王爾德也是富二代,大家還記得我說過的"伯克森悖論"吧(請關注回看呀)。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生長在印度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和諧交融的書香門第,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神童兼富二代,歷史向來不缺乏這樣的天才。1913年,泰戈爾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這裡我要額外多說一句,當西方人談論到東方文化或東方神秘主義的時候,他們大概率指的是印度或日本,這個請大家理解,泰戈爾在西方有可能比孔子更加知名。我以前寫《知識產權簡史》人物篇(請關注回看),說到喬布斯禪修,其實他不應該到印度,他應該來中國,因為禪宗的濫觴在中國。

有人可能不服,說我們的國學,西方怎麼可能不知道呢,我們的孔子學院都建到全世界去了。國學是什麼學?李零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我曾推薦過他的

《花間一壺酒》《喪家狗:我讀論語》《人往低處走:天下第一》等著作)的理解很有意思,國學就是"國將不國之學"。國學是西學東漸,被西學逼出來打出來的學問。西學未入,無所謂國學。

《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000年前後,是印度文學的最初源頭,廣義的吠陀文學還包括《梵書》《奧義書》等,對印度後代文學影響極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文學的雙峰,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會生活和文學成就。

泰戈爾儘管受到西方哲學思潮的影響,但他的思想的基調,還是印度古代《吠陀》《奧義書》等泛神論的思想。他在《宗教經驗》中說:"我出生的家庭,站在印度一個偉大宗教的復甦運動的前列,《奧義書》中古聖先賢的精闢論述,是這個宗教的理論基礎。"

這種思想主張宇宙同源一體,這個一體就叫做"梵",印度人認為"梵"是世界的本質。印度婆羅門教是個多神崇拜的宗教,教內有三個最高的主神:

梵天、毗溼奴、溼婆。婆羅門基本教義:業報輪迴(很多人以為業報輪迴是佛教教義,不要搞錯了,這是婆羅門的教義),祭祀萬能,吠陀天啟,梵我合一

泰戈爾受印度傳統宗教、文學以及西方人道主義思想的影響,在東西方文明的碰撞交融下,創作了《吉檀迦利》。《吉檀迦利》,描寫對神的讚頌,對神到來的渴望,與神失之交臂的失望,以及與神合一的狂歡,創造了獨特的的"詩人的宗教",是泰戈爾對生命哲學的深刻思考與表達。

《吉檀迦利》語言清新樸素又充滿浪漫想象,既充滿哲理又高度感性,帶著濃烈的泰戈爾式的浪漫情懷。這部宗教抒情詩集,是一份"奉獻給神的祭品",是"生命之歌",是表達"梵我同一"的境界和"積極入世"的人生宣言。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是這樣評價《吉檀迦利》的:"其特點為思想的極大深度",是呈現"靈魂對永恆的渴望"而又"充滿詩意的思想"的清新、優美的詩歌

從《生如夏花》到《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泰戈爾的詩確實影響了眾多中國讀者。泰翁的詩風還對中國現代文學產生過重大影響,啟發了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作家,冰心在《飛鳥集》的影響下,寫出了《繁星·春水》。

《飛鳥集》創作於1913年,分兩部分,一部分由泰翁譯自自己的格言詩集《碎玉集》,另外一部分則是泰翁1916年造訪日本時的即興英文詩作。泰翁曾盛讚日本俳句的簡潔,《飛鳥集》明顯受俳句影響。

《飛鳥集》描寫的不外乎小草,流螢,落葉,飛鳥,山水,河流……等等。我們比較一下《詩經》,描寫的也不外乎是瓜果、蔬菜、花木、鳥獸、魚蟲……表達了真實、生動、清澈、溫暖、質樸的小確幸,輕鬆的語句道出深沉的哲理,這正是《飛鳥集》《詩經》的偉大之處。

《飛鳥集》中,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我們來幾句感受一下:

縱然傷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為你不知是誰會愛上你的笑容。——泰戈爾《飛鳥集》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泰戈爾《飛鳥集》

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礪,才能練就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響。——泰戈爾《飛鳥集》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將失去群星了。——泰戈爾《飛鳥集》

這裡我們要澄清一個事實,有一首詩: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卻還是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上。"

網傳這是泰戈爾寫的,真正的作者其實是香港作家張小嫻,張小嫻只是寫了第一句,後面幾句是網友發起的接龍。後來還有人投訴張小嫻抄襲泰戈爾,讓張小嫻哭笑不得。

我此前也說過倉央嘉措的詩,有人冒充過,因為風格實在太倉央嘉措了(請關注回看我寫的《當倉央嘉措遇見納蘭性德》),張小嫻寫的那句詩也有點泰戈爾風格,導致大家熱傳。

我們說回《飛鳥集》的譯本,鄭振鐸的譯本最為經典,前些年馮唐的譯本,卻引起軒然大波,在叫罵聲中下架了。

據馮唐自己說,他2014年到美國灣區租了個院子,無聊至極,於是開始翻譯泰戈爾的《飛鳥集》,披甲上陣的目的是:他想掂掂第一個亞裔諾貝爾獎得主的見識有多高;他想通過翻譯英文拓展一下現代漢語的詞彙;他想平復一下心情。2015年7月30日,馮唐譯《飛鳥集》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出版,波瀾不驚。2016年初的某個週末之後,馮唐譯《飛鳥集》在一片罵聲中下架。馮唐說,司馬遷之後,《世說新語》之後,張岱之後,沒見過太多的比他更好的漢語修為。夠狂,馮唐的心理學朋友給他的評語:自君翻譯,舉國謾罵,人生榮耀,莫過於此。(以上內容根據馮唐譯《飛鳥集》香港版自序編輯)

我想,馮唐譯《飛鳥集》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口誅筆伐,可能是以下這些翻譯:

O Troupe of little vagrants of the world, leave your footprints in my words.

馮唐譯:現世裡孤孤單單的小混蛋啊,混到我的文字裡留下你們的痕跡吧。

We read the world wrong and say that it deceives us.

馮唐譯:我們沒讀明白塵世,卻說塵世是個騙子

The world puts off its mask of vastness to its lover.

It becomes small as one song, as one kiss of the eternal.

馮唐譯:大千世界在情人面前解開褲襠,綿長如舌吻,纖細如詩行。

Man is worse than an animal when he is an animal.

馮唐譯:人變成禽獸時,禽獸不如。

Her wistful face haunts my dreams like the rain at night.

馮唐譯:她期待的臉縈繞我的夢,雨落進夜的城。

……

關於馮唐譯《飛鳥集》,怎麼說呢,被禁下架前我買了一本,大陸以後應該是買不到了,香港版本應該可以在港臺買到。有人引用了王小波的《我的師承》一文來懟馮唐先生,我仔細拜讀過這篇文章,王小波的文章寫得真好。

王小波在《我的師承》一文中說到(以下提到的我,皆指王小波),我終於有了勇氣來談談我在文學上的師承。小時候,有一次我哥哥給我念過查良錚先生譯的《青銅騎士》:

我愛你,彼得興建的大城,

我愛你嚴肅整齊的面容,

涅瓦河的水流多麼莊嚴,

大理石鋪在它的兩岸……

他還告訴我說,這是雍容華貴的英雄體詩,是最好的文字。相比之下,另一位先生譯的《青銅騎士》就不夠好:

我愛你彼得的營造

我愛你莊嚴的外貌……

現在我明白,後一位先生準是東北人,他的譯詩帶有二人轉的調子,和查先生的譯詩相比,高下立判。那一年我十五歲,就懂得了什麼樣的文字才能叫做好。

請聽聽王道乾先生譯的《情人》開頭一段: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裡,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我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

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杜拉斯的文章好,但王道乾先生譯筆也好,無限滄桑盡在其中。

馮唐不好就不好在這裡,這位老兄我們就不過度解讀了,實在是因為他翻譯了泰戈爾的《飛鳥集》才說了這麼多。另外說一句,馮唐先生的著作我(這個我就是我本人,不是王小波)基本都看過,寫的還是可以的。

泰戈爾不僅在西方知名度很高,與中國的交情也是槓槓的。泰戈爾對中國人民懷有特殊真摯的情感,20歲那年在《婆羅蒂》雜誌上發表著名文章《鴉片——運往中國的死亡》,揭露英國殖民主義者向中國傾鎖鴉片,毒害中國人民的罪惡行徑。

泰戈爾也曾多次怒斥日本侵華。1938年6月,泰戈爾發表《致中國人民書》,對中國人民的抗日行動表示聲援:"我們惟一的安慰,就是希望這種對你們國家深思熟慮的暴力進攻,會在它帶來的英勇的痛苦中,產生一種崇高的意義,促使一個新的民族靈魂產生。"日本詩人野口米次郎寫信給泰戈爾,美化日軍侵略。泰戈爾立場堅定,毫不客氣地稱"在戰爭狂熱的薰染下,某些領域卓有創見的藝術家竟陷入迷惘,天才人物竟把自己的名望和真誠供奉在戰爭魔鬼的祭壇下面"。

1924年,泰戈爾應邀訪問中國,在北京、杭州等地發表講話,回顧中印兩國對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回印度後,他創辦的國際大學專門成立中國學院,首屆開學典禮上,他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中國和印度》。中國學院為印度培養了許多漢學專家,至今是漢語教學中心。

梁啟超曾在泰戈爾本人的請求下,為他起了一箇中國名字——竺震旦,"竺"是中國古代對印度的稱呼,而古代印度稱中國為"震旦"。徐志摩為泰戈爾翻譯了名字的意思,泰戈爾感動不已,離席起立,雙手合十,頻頻致謝。後來,泰戈爾也為徐志摩取了一個印度名字——素思瑪,"素思瑪"在印度語中是太陽神,意為陽光和希望。

神性的溫柔泰戈爾

照片來自網絡,左起:林徽因,泰戈爾,徐志摩

除了詩歌,我極力推薦大家讀一讀泰戈爾的《神性的溫柔》這本書,寫的極好!書評是這樣評價的:有別於清新質樸行雲流水的詩歌,而是用典雅考究的文字解讀人、靈性、生命

泰戈爾一生筆耕不輟,積勞成疾。1941年7月23日早晨,他在走上手術檯之前,寫了最後一首詩。12點45分手術結束,醫生宣佈:手術良好,病人體質之強出乎所料。次日起他的病情便開始惡化。8月7日中午12點13分,泰戈爾與世長辭,成千上萬的市民為他送行。

神性的溫柔泰戈爾

我們知道,泰戈爾與甘地是一生的好友,泰戈爾認為甘地是聖人與英雄的合體,尊稱他為"聖雄"。甘地用生命喚醒世界的和平,而泰戈爾用詩歌喚醒人類的神性。最後,我們用泰翁的詩來紀念他: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泰戈爾《生如夏花》

你的完美,是一筆債,我將終生償還,以專一的愛。——泰戈爾《情債》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留下什麼,只要你經歷過,就是最大的美好,這不是無能,而是一種超然。——泰戈爾《流螢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