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整個北京都很難找到正宗的豆腐腦了,另一種美食更是近乎絕跡


現在整個北京都很難找到正宗的豆腐腦了,另一種美食更是近乎絕跡

幾年前,微博上爆發了一次豆腐腦的鹹甜之爭,好不熱鬧。其實無所謂對與錯,一方水土一方口味罷了。

南方本沒有豆腐腦這個叫法,南方吃的是豆腐花。在廣東,澆上糖滷或砂糖的豆腐花清爽滑嫩,是消夏解暑的最佳甜品。

現在整個北京都很難找到正宗的豆腐腦了,另一種美食更是近乎絕跡

這個不是北京豆腐腦

北京豆腐腦是鹹的,澆的不是醬油、醋,更不撒蝦皮、香菜、榨菜末,而是特意熬製出的滷。所謂滷,就是勾了芡的湯汁。喝豆腐腦品的就是這醇厚的滷香。

要說滷,還數清真的好。講究是要把口蘑渣充分浸泡,澄出清澈的鮮湯,勾兌上鮮醬油,添上切得極細羊後腿肉絲熬煮成汁,再用菱角粉或是純綠豆澱粉勾上靚芡,調出一盆鮮香撲鼻的厚滷。

現在整個北京都很難找到正宗的豆腐腦了,另一種美食更是近乎絕跡

豆腐腦本身是否細膩也影響口感的好壞。想要點出嫩滑的豆腐腦必選去了皮的好黃豆,涼水泡後研成細細的漿。點豆腐腦的石膏也有講究,是把煅燒後的石膏碾成極細的粉才好。這還不夠,豆腐腦是否點得夠意思,訣竅全在“抖漿”上,講究要用一根綁上小勺的長木棒均勻地攪拌漿液,不慢,不緊。若是慢了,底下定住了上面還是澥的;可若抖緊了,剛剛定上的膏又讓自己抖散了,把握分寸全憑手上的感覺。怎麼才算抖好了呢?往豆腐腦上滴幾滴水,一滴一個小窩窩,就算恰到好處。

現在整個北京都很難找到正宗的豆腐腦了,另一種美食更是近乎絕跡

用大勺輕輕地撇上一勺豆腐腦,迅速一翻腕子,“啪”地一下穩穩扣在淺底碗裡,像座顫巍巍的小山丘,白如玉、嫩如脂。大大澆上一勺橙紅晶亮的滷汁,撒上雪白的蒜泥,點上幾滴通紅的辣椒油,咂摸上一口,嘿!怎一個醇美了得!若是再來一套火燒夾油餅,一口細嫩,一口香酥,您就盡情享用吧,一碗、兩碗怕是不能盡興。

和豆腐腦很接近的一種小吃是老豆腐。很多人以為老豆腐就是點得老的豆腐腦或是做得嫩的豆腐,其實這兩樣吃食口味截然不同。

現在整個北京都很難找到正宗的豆腐腦了,另一種美食更是近乎絕跡

豆腐腦是用石膏點的,喝著清淡鮮嫩;而老豆腐要用鹽滷點,還要再微火燉燉,吃起來有股滷水味兒。再有調料,豆腐腦澆的是滷汁,而老豆腐則撒韭菜花、醬油、芝麻醬,若是講究應該點上幾滴滷蝦油。在吃的時辰上也有區別,豆腐腦是早點,在清早就著燒餅吃,而吃老豆腐大多在午睡之後直到黃昏。所以有人把豆腐腦的韻味比作十五六歲的小姑娘,而老豆腐則更像風韻猶存的半老徐娘了。

——崔岱遠

在多位作家的筆下都描寫過老豆腐,今兒個咱們一起讀一讀。

現在整個北京都很難找到正宗的豆腐腦了,另一種美食更是近乎絕跡

記得老舍先生《在駱駝祥子》裡有一段是說祥子被軍閥的隊伍抓了壯丁,好不容易逃出來的時候,又累又冷又餓的祥子在一個小吃攤上吃老豆腐,老舍先生是這樣寫的:

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橋頭吃了碗老豆腐:醋,醬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熱的雪白的豆腐一燙,發出點頂香美的味兒,香得使祥子要閉住氣;捧著碗,看著那深綠的韭菜末兒,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裡燙開一條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兩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溼透了褲腰。半閉著眼,把碗遞出去:“再來一碗!”

現在整個北京都很難找到正宗的豆腐腦了,另一種美食更是近乎絕跡

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中這樣描寫老豆腐:

不知道為什麼,北京的老豆腐現在見不著了,過去賣老豆腐的攤子是很多的。老豆腐其實並不老,老,也許是和豆腐腦相對而言。老豆腐的佐料很簡單:芝麻醬、醃韭菜末。愛吃辣的澆一勺青椒糊。坐在街邊攤頭的矮腳長凳上,要一碗老豆腐,就半斤旋烙的大餅,夾一個薄脆,是一頓好飯。


現在整個北京都很難找到正宗的豆腐腦了,另一種美食更是近乎絕跡

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中是這樣描寫豆腐腦和老豆腐的:

北平的“豆腐腦”,異於川湘的豆花,是哆哩哆嗦的軟嫩豆腐,上面澆一勺滷,再加蒜泥。


“老豆腐”另是一種東西,是把豆腐煮出了蜂窠,加芝麻醬、韭菜末、辣椒等佐料,熱乎乎的連吃帶喝亦頗有味。


沿街擔販有賣“老豆腐”者。擔子一邊是鍋灶,煮著一鍋豆腐,久煮成蜂窩狀,另一邊是碗匙佐料如醬油、醋、韭菜末、芝麻醬、辣椒油之類。這樣的老豆腐,自己在家裡也可以做。天廚的老豆腐,加上了鮑魚火腿等,身份就不一樣了。

以上是老舍先生、汪曾祺先生和梁實秋先生對北京豆腐腦和老豆腐的描寫。

現而今想要吃到一碗正宗的豆腐腦很難了,先不說豆腐腦做的地道不地道,就是這滷都是糊弄事兒,簡直就是醬油湯子勾芡。


來都來了,就別走了

關注“四九城大磊子”,關注咱四九城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現在整個北京都很難找到正宗的豆腐腦了,另一種美食更是近乎絕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