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7)——宣漢篇第五十七(下)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7)——宣漢篇第五十七(下)

五、

世人視五帝三王為聖,可知其時民生若何?世人常說上古帝王德優,可知其時不過只是部落之首?善言稱之為部落聯盟,實則是不斷的部落相爭,終以強者併吞弱者而成一統,即便是那一統的“天下”,疆域也很是有限。周朝的建立,亦經歷了殺伐無數的殘酷戰爭。被世人尊為聖王、大讚德行的周武王,亦有砍掉已經自焚身亡的紂王及其自縊而死的愛妾頭顱的近乎瘋狂的行為。漢高祖馬上得天下很是不易,非天之命,實為君臣同心戮力之功。待至漢武帝,開疆拓土,大漢版圖遠非上古五帝三王和大周天子所能及。聖者,當是既有德又賢更具才能之人,縱觀史上眾多被尊為聖者,幾無德賢才能兼具之人。世上並無真聖王,只有“被”尊為聖王。世上並無應和聖王之祥瑞,只有“被”稱為祥瑞之物。若依經傳所言,聖者當無瑕疵,世上有如此之人嗎?人們常說的聖王,其實都是頗具治理天下才能的強人,卻非毫無理政之過的完美帝王。人們尊崇無比的聖人,是人為將其抬舉到了至高無上的位置,比如孔子,創立孔儒學說,堪稱史上奇才,可是那十餘年的周遊列國,強求諸侯接受其政治主張卻屢屢被拒之國門之外,如此作為,可稱其為執著,亦可稱其為不智。古時所謂的聖王、聖人,皆是有大作為者,可尊,可敬,卻不認為他們是聖;古人所說的祥瑞之應,虛妄傳說而已。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7)——宣漢篇第五十七(下)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7)——宣漢篇第五十七(下)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7)——宣漢篇第五十七(下)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7)——宣漢篇第五十七(下)

六、

何為天下太平?廟堂以為無內憂外患,官家以為治下無亂,百姓以為安居樂業。查閱歷史,歷代王朝何時沒有內憂外患?帝王之家,宮庭之爭,官宦相鬥,從無休止;外族侵擾歷來存在;內有貪腐外有匪盜,所以才需為官者盡責;百姓對天下太平的要求不高,滿足其生計即可,便是住者有其屋、食則有糧谷。若論社會文明的進步程度,當然是漢代遠勝過上古,可是有些人卻總是以為上古好過當今。上古人文化落後被稱為“質樸”,“下世”人文明進步卻被視作“文薄難治”。持如此觀點者,或為借古諷今,教人以忠、誠;或者就是心有鬱結,事有不順,眼前的人和事都是不對的。聖王,古今沒有,有的只是賢能之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生存環境。上古不知今世事,今人不曉上古難。對於上古時代的人而言,五帝三王或許就是他們心中的聖,但於今人而言,五帝三王只存在於難以證實的歷史。漢朝的諸多皇帝是否可以被稱為聖王?當看“聖”字如何解釋,是何標準!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7)——宣漢篇第五十七(下)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7)——宣漢篇第五十七(下)

七、

三皇並五帝,後世常稱奇。簡畫刻石壁,甲骨文成疑。上古萬般好,當世卻爭議。部落相爭強者贏,軒轅為帝后稱聖。朝代更迭伴殺戮,勝者王侯貶故人。新朝著寫舊朝史,舊王焉能比新君。詩賦頌讚漢時帝,漢時文人堪用心。恢弘《史記》司馬作,竟書高祖因龍生。忽覺“聖王”有新解,原來卻是書中人。儒者頗具杜撰功,善編故事會舉聖。筆下生花聖無瑕,聖者德能幾為神。經書常有虛妄論,載史未必皆為真。聖君治國施德政,賢臣輔君安子民。都是歷史故事,哪個是假?哪個是真?讀書人皆有自己的思考,經傳之言未必就是定論。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7)——宣漢篇第五十七(下)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7)——宣漢篇第五十七(下)

八、

符瑞之說本就是虛言,功德之說則是愚民高論。上古的所謂祥瑞之應,帝王之德,都是後世基於對石壁上的簡易刻畫、貝殼上的甲骨晦澀文字的牽強解釋,全無實證。儒學,以尊崇周禮為本,故而言必贊文王、武王及周公旦之德,尊其為聖,孔子更是欲以其儒學主張維護周室天下,後人也將其尊為了聖。周朝有聖君,聖君分封的諸侯卻皆欲稱霸,最終周朝亡於諸侯間的紛爭,如此而言,聖君竟也無遠慮,聖者並非完美的代名詞。史上朝代的更迭,是歷史發展中的必然過程,有社會環境的影響,而人是社會環境的主要因素。至於符瑞、徵兆之說,完全是人為創造出來的為應而應的洗腦工具。平民百姓對“聖王”的要求不高,能使百姓安居樂業、遠避禍亂即可。凡為帝王者,只見開創天下之功、治理天下之能,而所謂帝王仁德之說,則是御民的手段而已。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7)——宣漢篇第五十七(下)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7)——宣漢篇第五十七(下)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7)——宣漢篇第五十七(下)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57)——宣漢篇第五十七(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