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童年》,看原生家庭給你的影響

  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出身貧苦,早年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歲開始獨自謀生,他將早年的經歷著成了三部曲《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


  這三部曲在學生階段就在課文中讀過,但都是些片段,並未連貫地通讀完整本書,所能學習到的也不過是學者們早就研究透徹的,對這本書的社會價值以及藝術特色的評價。


  而我通讀完整本書之後最大的感受便是:一個人最悲哀最無奈的事莫過於不能選擇的出身。


  一個人的出身是從他生下來的那一刻起決定的,不由他選擇,出身貧寒亦或是含著金鑰匙,都不以人的主觀意識所改變,而這種出身卻會影響人的一生。


  我想說的這種出身,正是現在人們關注比較多的原生家庭的話題。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我很認同這個觀點,在看《童年》時也注重觀察書中人物的性格,與原生家庭的關係。


  《童年》這本書的時代背景,是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俄羅斯,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逃脫不了這個大的時代背景的影響。


  外祖父生於19世紀更早些的年代,在外祖母和阿廖沙的聊天中透露出了外祖父母親的信息。


  “他母親仔細地審視了我一番,她認為我手挺巧,又是討飯人的女兒,很老實。她是賣麵包的,很兇……唉,別回憶這個,幹嘛要回憶壞人呢?上帝心裡最明白。”


  在外祖母的描述中,外祖父的母親是很兇的,是個壞人!


  她選擇外祖母做兒媳,只是因為外祖母手巧,是討飯人的女兒老實,並沒有其他任何含有感情因素的理由了。


  外祖父就是被這樣一個很兇的壞乞丐母親培養長大的,不用過多想象,生活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生活在最底層的社會,擁有一個這樣的母親,他的童年又會是怎樣?


  在阿廖沙第一次被打後,外祖父跟他聊起了自己年輕時候的故事,那時候外祖父是伏爾加河畔的縴夫,肩膀上是沉重的纖繩,腳下是扎人的石塊,他沒日沒夜地往前拉啊拉,骨頭嘎嘎地響,頭髮都曬著了火,汗水和淚水一起往下流,他甚至以為自己要死了,就在這種痛苦磨難中,他終於當上了縴夫頭兒。


  所以,他對他艱苦得來的一切格外珍惜,這也讓他變得特別的吝嗇貪婪,吝嗇到最後連對妻兒都極為殘忍,他的母親很兇,所以他也兇,打罵妻兒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這些,都是他原生家庭給他一生的影響,那麼,他的兩個兒子呢?


  不出所料,米哈伊爾和雅科夫完全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殘暴、無知、貪婪,從小說一開始,就逼著外祖父分家,都想要得到更多的家產,甚至不惜撕破臉皮,對骨肉兄弟,對妻子孩子,對親生父母拳腳相加。


  “外祖父的家裡充滿了仇恨,大人之間的一切都是以仇恨為紐帶的,孩子們也爭先恐後地加入這個行列。”


  高爾基的這段描寫是那般的貼切。


  在很長的一段行文當中,我們都看到了這個家庭裡殘忍的暴行。


  “米哈伊爾舅舅突然掄圓了胳膊給了他弟弟一個耳光!他弟弟揪住他,兩人在地上滾成了一團,孩子們嚇得哇哇大哭起來。”


  這是阿廖沙第一次看見這個家庭的戰爭。


  外祖母心疼著孩子,外祖父卻在擔心,兩個兒子會把他的家產吃光喝光,阿廖沙的母親說,阿廖沙的父親馬克西姆從來不打孩子,他認為拳頭是教育不出人來的。


  外祖父聽了,直罵馬克西姆是個不折不扣的傻瓜!在他的教育觀念裡,孩子就是用拳頭教育出來的。


  結果,他用拳頭教育出來的孩子,也學會了用拳頭教育孩子,教訓妻子,甚至教訓父母。


  當看到“家庭鬥爭”這一章節時,我相信每個讀者的心都跟我一樣是冰冷的。


  米哈伊爾衝到外祖父家門外,叫囂著、辱罵著、打鬧著,外祖父叫了人就等著他衝進來,外祖母擔心兒子,伸出手到門外去,讓他快走。


  而米哈伊爾回應她的,卻是狠狠的一棍子,將自己親生母親的手打折了,整個人癱在了地上,嘴裡還唸叨著:“米、沙、快、跑……”


  外祖母痛苦地呻吟著,說了這樣一句話,“真兇啊!你說他像誰?”


  外祖母曾用兇這個字形容過外祖父的母親,形容過外祖父,現在用來形容他們的孩子,多麼可悲!


  米哈伊爾與妻子納塔莉亞有了孩子薩沙,他被繼母趕出了家門,阿廖沙的母親送他和阿廖沙一起上學。


  那麼,在這種充滿了仇恨、貪婪、殘暴家庭裡養大的孫兒,又是怎麼樣的呢?


  上了一個月的學就厭煩了,薩沙把書包埋到雪裡然後走了,被家裡發現後,他不慌不忙地撒著荒唐的謊言選擇繼續逃學,到了晚上才在一個酒館裡找到正在跳舞的薩沙。


  小小的孩子悄悄說:“父親、繼母、祖父,誰也不疼我,跟他們在一起實在沒法活了!”


  那不過是個未成年的小孩,敏感的心靈感知著周圍的恨與愛,竟說出了這般叫人心酸的話,我讀到這裡,眼眶是溼潤的,心是疼的。


  因為出生在幸福的家庭,所以我更加心疼那些得不到愛的可憐孩子,我無法想象,他們內心的傷痛,以至於他們厭學,甚至想要去做強盜!


  在當今社會,這樣的孩子還少嗎?


  他們同樣生長在無愛的家庭,或許物質條件比薩沙好得多,但他們同樣寂寞,同樣孤獨,同樣因為得不到,他們學不會感恩,原生家庭帶給他的,無法擺脫的影響,讓他們想要逃跑!


  很多孩子抽菸、酗酒、迷戀網絡遊戲,甚至接觸毒品,這都是他逃避現實生活的一種錯誤的表現,這跟他的原生家庭有莫大的關係,我絕不會相信,一個家庭幸福,父母有愛的孩子,會如此來摧毀自己!


  與外祖父、舅舅、薩沙所不同的人物,便是主人翁阿廖沙,他沒有走入原生家庭所帶給他的魔咒,在外祖母的呵護下,在周圍好人的影響下,他真誠善良,懂得愛和感恩,他的人生也因此不再是重複上演的悲劇。


  或許,外祖父祖孫三代天生都是善良的,只是他們生活的家庭環境改變了他們的本性,讓他們在父輩的“言傳身教”中變得貪婪、殘暴、自私自利,再然後“言傳身教”給自己的孩子,如此悲哀循環!


  想到這裡,不得不感慨,不能選擇的出身,真的是人一生中最悲哀最無奈的事情!


  但是——


  人不能選擇出身,卻能選擇生活的方式,人無法改變原生家庭,卻可以改變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


  我不贊同現在有些人,因為聽說了原生家庭對人一生都有著莫大的關聯,就把自己的失敗、挫折以及缺點,全都推卸給他的原生家庭,認為那些所有不堪回首的過去,都源於他沒有選擇也無法抗拒的原生家庭。


  我承認,不良的原生家庭,能給孩子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但我更想說的是,強調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不是給已經成熟的我們,找失敗的藉口,不是讓我們,把失敗的責任推卸給父母。


  為的是讓我們充分認識到,不久以後我們也將是我們孩子的原生家庭,認識到我們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儘量改進所可能影響給孩子的不良因素,將由自己建立的原生家庭塑造成一個健康有愛的幸福家庭。


  就像外祖母一樣,永遠對人對事充滿愛意,對生活熱情樂觀,唱歌唸詩跳舞,“有一種盲人似的,對一切都容忍的善良”。


  外祖母對阿廖沙說:“你可以放心去愛他,他是個純潔的人!”於是,他學會了對朋友的信任,學會了愛。


  格里戈裡對阿廖沙說:“要用正直的眼光看待每一個人,即便是一條狗,你也要一視同仁……”


  阿廖沙抬頭看著他,感到非常神聖,這跟外祖母是一樣的。


  外祖母在火災後給舅母娜塔莉亞接生,格里戈裡對阿廖沙說:“你瞧瞧吧,生孩子有多困難,就是這樣,他們還不尊敬婦女!你可得尊敬女人,尊敬女人就是尊敬母親!”


  外祖母給他說父親的故事,她說:“你要善待女人,要可憐女人,要真心實意地愛她們,不要只圖一時快樂,這是我的金玉良言!”


  生活在以仇恨為紐帶的家庭裡,又是最困難時代最底層的人,阿廖沙不會無緣無故地脫胎換骨,擺脫外祖父教育的魔咒,一定是有積極的陽光普照了他的心。


  這些陽光,有熱愛生活的外祖母,有他雖然已經去世卻活在外祖母讚賞中的父親,有好事情,有格里戈裡,有小茨岡,有他後來遇見的小夥伴們,也慶幸有他們,才有後來的高爾基!


  我想,讀了《童年》之後,該懂得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重要意義,該學著如何營造健康的原生家庭,給孩子一個充滿回憶的童年!


  願每個孩子,都能幸福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