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20几本文学著作,怎么思想还是没改变呢?

解强强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看书不等于是懂书。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明白了,小时候父母教育我们,老师教育我们,可曾一说教我们就懂了,就做好了?总是反复说反复教,懂得人还是少数。

为什么呢,就是上面所说的,看了听了,不等于懂了。思想的升华,格局的提高,一方面是从外界吸收知识,书本、视频、电影等,再一个是自己的经历阅历。

很少有人闭门造车成为学者的,是需要与实践相结合。而且时间必不可少,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多思多想,还要多做。


河边老湿


我少年时看了百十本武侠小说,思想也没改变,老想着飞檐走壁。

终于有一天我被一只凶狗追得满街跑,当天晚上就实现了梦想,真得梦里飞起来了。

可醒来后,思想一下子改了过来,什么神功纯扯淡,不如一只狗。

书无实悟,万卷无用,何况二十本,一经实悟,书可以放下不读也行,

当然最好是边看边悟。


默玄吟雷


你好,我来回答一下你这个问题。

如果想要看的书不白看,那我这边给出以下几个建议。

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记得记笔记,在看书时可以摘抄,(可以摘抄有想法的地方,有触动的地方,你觉得文笔写的很好的地方)

2.知行合一

记了笔记之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实践,那么怎么实践呢?我这边有几个建议。(有想法的地方进行深挖:为什么我这里有想法?这个想法可以用在哪里也成立?这里写作手法我可不可以借鉴?)

3.持续改进

经常对自己的总结和实践进行回忆,看看自己哪里做的好,哪里有进步,哪里还要改进。

4.持之以恒

质变引起量变,在正确的方法上不断坚持,皇天不负有心人。




玩逸生活paint


我相信看了20几本文学著作,对你一定是有所影响的。

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肯定有所感触、有所思考,但它们可能很短暂,甚至就那么一瞬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你的思想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

而我们对潜移默化的改变是难以感知的,所以就造成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没有感知的习以为常,然后又是潜移默化的改变,之后又是没有感知的习以为常,如此反复,就算变化很大,但过程中一步步的习以为常,已经让我们真正习以为常,自己无法察觉,正所谓常见则不疑,只有光看开头与结果的人会感到变化之大,过程中人是何其的自然;

所以你读了20本书,就算思想有大变化,你也是没有感觉的,何况20本书并不多,变化不大就更感觉不到了。

读书就是心灵的洗礼,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过分追求最终达到怎样的程度,会使得读书变得乏味,所以顺其自然就好,量变的积累自然能达到质变的效果。


奶茶爱尚咖


用台湾著名作家三毛一段话送与你: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三毛

附:本人写字一幅。



小挺写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思想境界的提升仅靠阅读20几本文学著作是很难达成的。

思想境界的提升一定是潜移默化之中的。把阅读作为一种习惯,坚持不懈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总结。否则就成了钱锺书所说的“四脚书橱”,仅能记忆知识而不能把知识转化成智慧,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小马拾图


首先,知识和思想不是简单的嫁接和叠加的过程。

古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我们不能读死书,应该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让不同的想法在你脑中碰撞,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比如我们学习孔子,老子不是学了就完事了,我们要各自加以对比,不同的思想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地方分别产生了怎么样的结果,有何影响。

任何有血有肉的故事都是基于生活,基于现实的,这才是他拥有生命力的关键。巴尔扎克流浪街头写《人间喜剧》,“硬汉”海明威正因为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才能写出《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这样的不朽名篇。所以,我们要了解作者,了解他们的世界,感同身受,这样阅读就会有很强的代入感,再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时候,相信我们就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读完一本书我们要结合自身的经历做到“知行合一”。小时候看朱自清的《背影》,只觉得几分感动,就是普通告个别嘛。等我上学,父亲跋涉千里送我上学,当我看到他离去的背影时,才体会到作为父亲的不易,眼眶泛红。在不经意间,才发现父亲背影仿佛没有那么高大,有力。人确实不是慢慢变老的,这是一瞬间的事。

还有当我们阅读的时候,不要带着功利性。特别是文学作品,只有当你静下心,以一颗真诚,简单的心去阅读,那么才会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带给你更真实的思考和心灵的碰撞。

所以,书本不能帮我们改变思想。书本只是提供了无数种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就握在你自己手中。


小王的后花园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20几本书能改变一个人思想?!

1,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是由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而且也是逐步形成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

2,基本的观念形成,也就是所说的为人处世,第一受家庭环境影响,父母,兄弟姐妹的日常行为规范直接影响彼此。

3,你的生活环境,你是生活在城市,乡村,大地方,小山村,自然影响你的“见识”,见多了才能识广,水到自然渠成,你的价值观念也就有了区域印记。

4,生活在乡村的孩子们(这里没有对错,是非)睁眼看见的是田野,乡村,他们了解的也是这些东西,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接触的又是另一个世界,他们优先接触的是前沿科技,资源的匹配自然倾斜了,结果可想而知。

5,读书肯定能改变一个人许多东西,对三观的影响很大,但不是主导性的,全方位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吧,当然读书必须坚持下去,二十本太少,二百本不多,努力吧,朋友!

希望对你有帮助。春天来了,秋天收获的季节就不远了!


雨落一方


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对文学著作的阅读方式、是否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对自己和世界是否有客观的认知。

一、对文学著作的阅读方式。

一本好书,如果你只是囫囵吞枣看了就过,不能说没有收获,但你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一个个故事,这本书中包含的思想和那些相对深刻的道理并未被你吸收。在我看来,粗读3到4本书,还不如精读一本好书。看到能引发自己思考的地方就写写东西,不强求写出来多么深邃有文采,只要能把这些地方读厚继而再读薄,这一部分就被你吸收了。一步步这样精读下去,最后这本书对你来说或许就是十几页纸的精华。书中的故事、道理、经验在你日后的日子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用上。这样的阅读方式,精读下来才可能会让你形成自己的思想。


二、是否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被动地接受信息,少有自己主动去寻找甄别信息的时候。这样的情况日积月累,我们就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总是会被暗指、引导到他们希望我们想到的地方。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才会在看书的时候不被书本内的故事和观点过度影响,才会吸收他们的观点补充进自己的思想。

三、对自己和世界是否有客观的认知。

这点其实和第二点差不多,只是过范围更大了些,涉及到个人的三观。想要改变思想,你首先得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三观,或者三观是扭曲的,仅仅靠书籍是不够的,还要靠你自己。书籍只是你达到彼岸的一种工具,对自己和对世界的认知,还是要靠自己。


种花家的猫ToT


文学著作可你让思想去改变,这是不现实的!不管是什么著作,他介绍的都是一种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发展的规矩与总结。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这些知识,思想是什么,思想是一个人长久以来的认知,不是几十本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最多能改变你的见解。那么在你经常用这些见解去分析,去探讨时候,满满的这些知识潜意识才能行程你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