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中國古代社會不同時期形成的眾多傳統節日,不僅充滿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神秘意韻,同時也體現出了不同社會思想契機下的獨特人文關懷。從遠古時期的自然崇拜到文明社會中的情感寄託,歷經幾千年發展、完善與成熟之後,傳統節日的獨特魅力與思想寓意早已融入國人基因。

從古至今形成的傳統節日數量高達幾百個,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大傳統節日”之外。清明節、寒食節、七夕節、重陽節、冬至節等,也都具有非常濃郁的中國民俗特徵。筆者認為不同朝代或時期衍生出來的傳統節日,其實就是當時社會思潮與風俗的重要體現。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中國古代歷史,其實就是一部蘊含多民族特色的習俗史。因為從古代淵源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中,既有獨具漢民族特色的民俗節日,同時也有少數民族發明並延續下來的傳統節日。當不同民族的習俗交融在一起之後,就形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譜系。

筆者認為古老而又傳統的習俗節日,其實與別具一格的社會思想各階層民眾的生活習慣,以及古代先民與大自然相互碰撞之後的經驗總結息息相關。原始崇拜、祭祀文化、天文曆法等,都是古代傳統節日與習俗形成的契機。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寒食節與清明節都是古代社會中比較重要的祭祀節日,寒食節誕生主要是沿襲了遠古時期的“改火”舊習;而清明節則是上古時代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從這個角度來看寒食”與“清明”兩個傳統節日,雖然節日性質與起源時代基本類似但卻並非同一個節日。

寒食節與清明節的異同之處

1.“寒食節”之上古“改火”說

“寒食節”又稱為“禁菸節”、“冷節”或“百五節” 。從這個傳統節日的名稱上來看,可以得知在寒食節這一天人們只能吃“寒食”。實際上寒食節的起源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生活在當時社會中的人們每年初春季節,都要舉行尤為隆重的祭祀活動。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而這個祭祀活動的主要環節就是,把上一年保存的火種全部熄滅,這個舉動被時人稱為“禁火”。由於遠古時期並沒有發明火柴或打火機,所以上古先民只能通過保存火種的方式,來滿足日常生活中對火種的需求。

在舉行“禁火”祭祀活動之後,他們還會重新鑽木取火獲得火種。主要寓意是在新的一年裡能有一個新開端。雖然這種祭祀習俗在現代人的眼中看起來過於笨拙,但是卻表現出了上古先民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自然崇拜與祖先信仰在寒食節體現得淋漓盡致。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而這個祭祀活動隨著時代不斷變遷,由“改火”最終發展成為“禁火節”。當然“改火”的習俗也一直在不同朝代流傳,並與“禁火節”成為了當時社會中的主要習俗。在“禁火”期間上至皇宮下至普通人家,都不允許生火做法只能吃提前準備好的“寒食”。

2.“寒食節”之春秋介子推說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都認為“寒食節”與介子推的傳說息息相關。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國君重耳因國家內亂,曾有過一段長達十九年的逃亡經歷。介子推作為重耳身邊的股肱之臣,始終不離不棄的陪伴在重耳身旁。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在君臣走投無路之際介子推為了能讓,重耳活命不惜“割股啖君”。重耳其實就是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當重耳勵精圖治重新登上晉國國君之位時,曾毫不吝嗇的封賞介子推高官厚祿,但這位曾“割股啖君”的臣子卻“不言祿”。

介子推只希望能夠侍奉母親頤養天年,但晉文公為了報答當年的不棄之恩,曾一而再再而三的登門請求介子推入朝為官。在被逼無奈之下介子推攜母歸隱綿山,但仍然不死心的晉文公為了逼迫其出山相見,不惜下令放火燒山逼其就範。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但是性格耿直的介子推堅辭不就,最終介子推母子二人被大火焚燒而死。晉文公重耳感念介子推的忠心不二,於是將其葬於綿山併為其修祠立廟。同時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這其實就是“寒食節”的歷史由來。

3.唐詩《寒食》中的“寒食節”

中唐詩人韓翃曾作《寒食》一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首詩的大意為春季長安城道出飄散著落花;寒食節這一太難東風吹拂著皇宮內的柳樹黃昏時分皇宮中傳出“御賜燭火”,這些燭火的輕煙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韓翃撰寫的這首《寒食》其實是一首諷喻詩,按照舊俗“寒食節”這一天必須要“禁火”。但是受寵的宦官卻得到了皇帝御賜的“燭火”,這說明人們已經忘記了舊制。這首詩得到了唐德宗的賞識韓翃也因此飛黃騰達。

唐代詩人沈佺期也曾創作過一首《寒食》,“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這首詩歌所表達的含義其實也是,在寒食節這一天需要“滅焰”、“藏煙”,而這兩個舉動其實也是寒食節的主要寓意。

按照曆法推算“寒食節”的具體日期,應該是在每年冬至以後的一百零五天。這個時節大約為清明節的前1-2天左右,從時間上來看寒食節與清明節特別臨近,而且從節日性質上來分析也可以得知,這兩個節日的主要習俗都是以祭祀為主。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4.民間重要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為踏青節、行清節或祭祖節,相傳這個傳統節日也起源於上古時期。從其節日內涵可以看出清明節,其實主要包括自然與人文兩大方面。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其實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但隨著時間發展逐漸演變成為了傳統祭祖節日。

據史料記載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時至今日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除了與曆法有一定關係之外,其實清明節的起源還與帝王將相“墓祭禮”息息相關。無論是上層社會中的祭祀禮儀,還是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都可以證明一點,清明節的主要習俗就是祭祖掃墓。

唐代大詩人杜牧創作的《清明》一詩中,曾雲:“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從這首詩中可以瞭解每當清明來臨之際,初春時節的春雨就會如約而至。人們在這一天由於需要祭祀先祖,所以基本上情緒都會特別低落。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獨具中國韻味的“寒食節”習俗

實際上寒食節與清明節作為兩大傳統節日,無論是節日時間、性質、禮儀等基本上都大同小異。只不過寒食節的習俗要比清明節範圍更廣,因為在寒食節這一天除了要吃“寒食”之外,還會舉辦很多與節日息息相關的習俗活動。

從春秋時期開始一直到現代社會,寒食節在後世的發展與演變中,不斷加入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作為古代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同時也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一個以飲食習俗命名的傳統節日。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相比較於清明節來說寒食節有很多獨具特別的節日習俗。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禁火”以及祭祀之外,還有別具一格的食俗以及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其中比較有特色的就是“插柳”、“踏青”,以及“鞦韆”、“

蹴球”、“詠詩”、“淨腸”等。雖然寒食節這天總會給人一種難以名狀的悲傷之色,但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動卻著實令人著迷。

1.“寒食節“食俗”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在寒食節這一天需要吃“寒食”,也就是放涼之後的各種品類的食物。但實際上這一天其實還有很多特別飲食,比如,寒食粥、面、漿、青精飯、餳等。從原則上來講都是當時老百姓生活中的日常飲食。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人們在這一天將提前準備好的“寒食”放在桌上,然後一家人圍坐在桌前一邊食用,一邊有年長之人為大家講述寒食節的來歷與寓意。雖然在現代人的眼中吃“寒食”很容易導致胃痛,但是在面對傳統節日之時古人又怎麼會愛惜自己的身體呢!

寒食節飲品方面主要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當然在寒食節這一天所有的飲品也皆為“寒飲”。在古代晉南地區還會有專門的寒食節食物,比如大家比較熟知的涼粉、涼麵、涼糕等,居住在山區的老百姓還會將五穀雜糧炒熟,專等到寒食節這一天食用。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2. 寒食節習俗之“插柳”

“柳”在古代人的眼中絕對是一種傳奇植物,《荊楚歲時記》中曾記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人們在寒食節這天為了紀念介之推,都會在門窗等地方插上柳枝,主要的寓意就是歌頌介之推“不食祿”的高貴品質。

有一些地方甚至還流行將柳枝插在墳塋、寢灶,“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等處。“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就是對古人在寒食節插柳習俗的有利證明。雖然現代社會已經逐漸淡忘了這些極具寓意的習俗,但是在古代社會寒食節的重要性絕不亞於清明節。

3. 寒食節習俗之“詠詩”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同一個節日嗎?寒食節將至,這天都有哪些習俗?

古代人過寒食節時都要舉行祭祀活動,大致與清明節時的祭祀活動差不多。所以人們在節日當天都會觸景生情,尤其是對於生活在唐宋時期的詩人來說,曾創作過很多與寒食節有關的詩歌。《全唐詩》曾記載與寒食節有關的詩詞多達三百餘首。

初唐詩人竇鞏曾寫過一首《襄陽寒食寄宇文籍》,詩云:“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不僅寫出了寒食節的醉人景色,同時也表達出了寒食節當天的孤獨與落寞。


結 語

寒食節作為古代社會中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的歷史地位和民俗價值都非常值得後人銘記。關於寒食節的起源與節日習俗雖然眾說紛紜,但最終想表達的基本上都是,寄予在寒食節中的哀思與人文情懷。

皆用《寒食》一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寒食節其實就是春回大地的標誌性節日之一,當春城飛花之際就是寒食節到來之時。這一天其實與清明節所寄託的哀思大致相同,只不過因為在三國曹魏時期曾出現過斷層,所以影響力才會遜色於清明節。


【參考文獻】

張勃《寒食節起源新論》

李鋒軍《寒食節插柳節俗探源》

唐川子《試論唐代詩人筆下的寒食節民俗》

武曄卿《寒食節、上巳節與清明節合流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