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晉陽寒食地,風俗舊來傳

王昌齡《寒食即事》詩詞賞析


寒食節:晉陽寒食地,風俗舊來傳

《寒食即事》

【唐】王昌齡

晉陽寒食地,風俗舊來傳。

雨滅龍蛇火,春生鴻雁天。

泣多流水漲,歌發舞雲旋。

西見之推廟,空為人所憐。

寒食節:晉陽寒食地,風俗舊來傳

提到寒食節,如今很少有人瞭解,只有在少數地區還在保留著這個節日,在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已經快消失殆盡,都用清明節代替。事實上,真正的祭祖掃墓的日子,應該是寒食節,而不是清明節。

寒食節:晉陽寒食地,風俗舊來傳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著名賢臣介子推而起。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耳因“驪姬之亂”在外流亡十九年,介子推忠心耿耿,“割骨奉君”,歷盡磨難,一直輔佐在身邊,晉文公復國後,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介子推。

寒食節:晉陽寒食地,風俗舊來傳

對此,介子推沒有他人一樣主動請賞,並且不屑與屑小為伍,不食君祿,攜母入綿山(如今介休市)隱居,晉文公發覺後入山尋找,為了讓介子推出來,便舉火燒山,沒想到介子推拒之不出,與母同時焚身綿山。晉文公悔恨不已,便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食寒食,結合墓祭,立廟祭祀,於是形成了在寒食日祭祀祖先和先賢的節日。

寒食節:晉陽寒食地,風俗舊來傳

介子推在公元前636年去世,距今已有2656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紀念屈原要早358年),忌日為冬至後一百五日。寒食節祭祖掃墓,認祖歸宗,剛開始習俗只是在中原一帶流行;到了漢代,寒食墓祭之風漸盛,“掃除墓地”(《漢書•酷吏傳》)成了常規;到了三國魏晉時期,由於與春秋時晉國的“晉”同音同字,因而對晉地習俗掌故特別垂青,於是寒食節紀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習俗擴展到了全國各地,寒食節成了全國性的節日。



寒食節:晉陽寒食地,風俗舊來傳

介子推忠貞高潔,萬世流芳,歷來受到後人推崇,不僅用 “寒食節”來紀念他,還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廟宇來祭奠他,文人墨客登臨題詠、寓興抒懷的詩詞不勝枚舉,我們選了一首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詩詞,略作賞析,緬懷先賢。

寒食節:晉陽寒食地,風俗舊來傳

王昌齡(698年—757年),字少伯,幷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人。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校書郎,遷龍標縣尉。參加博學宏辭科考試,授汜水縣尉,坐事流放嶺南。開元末年,返回長安,授江寧縣丞。安史之亂時,慘遭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

寒食節:晉陽寒食地,風俗舊來傳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詩歌意境開闊,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耐人尋味,有“詩家夫子“、“七絕聖手”之稱。這首《寒食即事》為王昌齡寒食節祭拜介子推廟時創作的五言律詩。

寒食節:晉陽寒食地,風俗舊來傳

“晉陽寒食地,風俗舊來傳。”

:首聯說明寒食節的來歷。晉陽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紀念介子推而實行寒食的發源地,這個風俗傳承了很久了。



寒食節:晉陽寒食地,風俗舊來傳

“雨滅龍蛇火,春生鴻雁天。”:“龍蛇火”即寒食節灶火,舊時為悼念介子推,於寒食節禁火三日。“龍蛇”源自“龍蛇歌”,據說當時介子推去世後,有人作詩諷詠:

“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承輔。龍返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其中的龍指晉文公,四蛇指跟隨晉文公流亡的功臣趙衰、咎犯、賈佗、先軫、魏武子等,回國受封,一蛇指介子推,不屑與之為伍。頷聯描寫介子廟的情形,大意為:一場春雨澆滅了寒食節的灶火,春天的天空中飛翔著迴歸的鴻雁。

寒食節:晉陽寒食地,風俗舊來傳

“泣多流水漲,歌發舞雲旋。”,頸聯描寫祭拜介子推的人們。人們祭拜介子以及祖先親人,悲慟哭泣,淚水不斷,就好像使得河水都漲了;謳歌介子的詩歌樂曲響徹天空,在雲端盤旋,天地為之悲慼。“西見之推廟,空為人所憐。”,尾聯抒情。向西見到祭祀介子推的廟宇,不由得讓人憐惜和悲愴。

寒食節:晉陽寒食地,風俗舊來傳

王昌齡這首《寒食即事》淺顯易懂,簡潔明瞭,詩人描述了祭拜介子推的情形,抒發了對先賢的無比崇敬和敬仰的心情,本來無須筆者畫蛇添足,不過,為了繼承古代優良傳統,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慎終追遠,追思前賢,讓我們偉大的中華文化得以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因而筆者不才,略作介紹,希望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滅,薪火永傳。



寒食節:晉陽寒食地,風俗舊來傳

2020/3/29榆木齋

寒食節:晉陽寒食地,風俗舊來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