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小县城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

浮沉兄弟


记得之前自己写过一篇文章,以自己的家庭为例,讲述农业农村农民近三十年的变化。

本文的叙述脉络就是以我成长的时间为主线。


作为一名90后,我生在农村,大学毕业又回到农村工作,我想自己以及家庭的变迁可以窥见中国农村的发展。父母均是60年代中后期人,年幼的阶段就经历了共和国最疯狂的年代以及中国农村改革的最初阶段。


起点:依靠养殖业以及种植粮食的时代


大概有记忆是在四五岁的时候,大概是90年代中期,全家近10口人住在一个坑院落里,有七口窑洞,其中爷爷奶奶姑姑住一个窑洞,两位叔叔住一个窑洞,我、父母还有刚出生不久的弟弟住一个小窑洞。当时,父母已经和爷爷奶奶分家,所以这个小窑洞(不足15个㎡)兼顾卧室、厨房已经客厅,如果家里来客人一家人就要挤在不足4㎡的土炕上。印象中当时还的电还不是很稳定,时常面临停电,所以也经历过点煤油灯的时代。


在当时,我们的家境在农村还属于富裕的家庭,爷爷当时养了几十只羊还有一头牛,当时因为人手不够,还雇佣了一个长工。那个时代,我对吃肉、蔬菜是没有概念的,因为所有的生活物资都是自给自足,商品的来源十分的匮乏,对于经济社会的认识也是没有的。当时父亲在村上的学校做民办教师,每月的收入也十分可怜。孩童的记忆是凌乱的。我至今记得我第一次吃鱼的场景,是叔叔带我去走亲戚,在以为表姑的家中,因为怕鱼刺而不敢吃鱼。


转折:依靠务工收入加经济作物种植的收入结构



再后来,因为我和弟弟要上学了,所以父亲不得不重新修建房子,盖起了四间土木结构的房子和一间十几平米的厨房,真正意义上从那个大家庭里分离出来,独立成家。那是后大概是1997年左右,家庭的生活来源依然是养羊、养牛。而爷爷家里还有几亩果园。


因为民办教师的收入实在太低,父亲就辞职了,又做起了农村信用社的村级业务办理员。当时,我最大的兴趣就是每逢一四七哭着闹着要和父亲去街道赶集,因为父亲可以带我吃一碗羊肉泡,还可以给我买当时五毛钱的一个冰激凌。在当时看来,我们一家所有的生活来源都花费在饮食上面,也就是仅仅做到了温饱,对于其他所谓的需求根本考虑不到。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踏实,是现代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对于农民来说,这项支出已经花掉了他们约60%的支出,更不用说自我发展与享受生活了。


时间进入千禧之年,作为从大家庭分离出来的小家庭,生活依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作为农村小孩依然和父母辈一样,最期盼的事情就是过年,因为可以穿新衣、吃好吃的(好吃的也仅仅限于有肉吃、有廉价的糖果)。作为农村发展苹果产业较晚的家庭,父母的主要工作就是种小麦、种玉米以及其他的农作物,依靠微薄的收入供养孩子上学。2000年至2006年之间,家里大量的种植小麦,父亲还承包几亩山地种植小麦,那几年家里种的粮食积攒了两大粮仓和几十大袋,每年夏收是家里最忙碌的时节。


2006年以后,我上高中了,去城里读书。为了供给我上学,父亲开始外出打工,走上了农民工的道路。一直持续到我大学毕业,父亲一直在我读书的城市周围工地干活。每月有3000左右的工资。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家里的收入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从以前的依靠种植业转变为外出务工收入。


大学毕业,我回到县城工作。父亲就不再外出打工,家里的果园发展起来,家庭的收入结构又回到依靠发展苹果种植。在这期间,家里养过几头牛,不过一头牛的价值也只够大学一年的学费。


上初中的时候,家里的一台二手黑白电视换成一台熊猫牌彩色电视。迈过了温饱线的一家人开始通过电视来接收外界的讯息,精神生活的追求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我和弟弟也从每天晚上待到邻居家看还珠格格,可以坐在自己家里看电视了。


时间进入到2013年,大学毕业的我参加工作,弟弟也中职学校毕业去广东的船厂工作,摆在父亲面前的大事就是重新建设新的房屋。但这几年,家庭的经济压力也不像以前那么大,开始有了一定的积蓄。新房建设开始满足一家人的需要,独立的厨房、独立的卧室、独立的卫生间以及客厅。农村面貌的发展,绝大多数依靠务工收入以及苹果的种植。


知识以及观念的变化开始影响一家人的收入。活了四十多年的父母,开始享受子女长大后带来的幸福感。每年的年夜饭可以和子女坐在一起喝两杯,以及一起看春晚。年夜饭桌上的菜品也开始变的丰富。每年的生日也会吃到子女买的蛋糕。


农村的基础设施改变也在这个时间里有了巨大变化,自来水、稳定的电力通讯以及洗浴设施开始逐步进入家庭。智能手机的普及也极大的拓展了他们这一代人的视野。


结果:农村人的生活逐渐和城市居民接轨



现在的农村生活水平逐渐和城市人并入一个轨道,电视、电话、网络以及对食物的需求种类都在和城市居民一样,农村丰富的商品市场,在每一个距离村庄不远的街道都会有一个大型的超市,新鲜的蔬菜和肉类,都能便捷的获得。


但农村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小面积的土地上发展产业,依靠单打独斗的方式,靠天吃饭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时下的农村社会,人们依靠政府的管理来获得安全感的观念占比依然巨大。


一个小家庭的变化无非是在巨大的社会发展改革中的受益。对教育的巨大投入,开始让这个家庭享受他应该获得的回报。但放眼望去,农村社会活力的激发、农村社会发展的未来的循环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农民骨子里自给自足的意识还没有改变,发展大规模、高质量的农业的组织力还十分缺乏。


结论:农业农村要发展,需要做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温铁军教授给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要加强农业农村的组织力。

政府已经发现农业的结构性过剩,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土地谁来种?但是城市的发展挤压了农村发展的空间,中国农业农村的未来在哪里?农民真正想要进入现代化,以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究竟该如何做?


从80年代初开始,农村工业化用了短短十年的时间,发展到了占全国工业增加值将近一半,农民就业转为工业就业的将近一个亿,也就是说用本地化的,甚至是本村化的搞活经济的方式,让农民不仅增收了,而且农民可以转移就业。


一是你已经是一个城市打工者

,说明你已经掌握已经的知识,可以回到农村,发动农民,把大家组织起来形成产业,形成农业组织保护农民利益。任何一个单户都是很难抵御和防范风险的,因此要组织农民进行形成产业组织进行农业生产。


二是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是源于殖民地时代的农业生产。我们是亚洲原住民,我们能不能照搬殖民地模式?可以,那就要所有人一起来推动,来改变现在的制度体系。把广大农民进行有效的组织,对土地等农村资源要素进行整合和统筹安排,建立一个既符合农民利益又能很好的促进农业发展的制度。要找到适合农业发展的途径,其实有两个因素,一是制度的改变,一是农民的观念,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三是离开农村。不过,我们从来没有暗示要让从农村出走的人们再回到农村,以解救破败的农村。因为对于千千万万农村人口而言,离开农村反而是一件好事。到城里打工的,当然收入更高。以2016年为例,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而外出务工农民工的月均收入3572元,年收入达到42864元。

城市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2003年-2007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累计超过5100万。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曾做过调查,那些从城市返乡的农民工,有超过四成找不到工作,40%的回流农民工会在五年之内再次外出打工。研究表明,农民工随着收入的增长,他们的营养状况也会有所改善,他们会摄入更多的能量、蛋白质和脂肪。而且相较于本地农民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的改善幅度更为显著——收入每增加1%,人均能量、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增加比例比本地农民工要高出0.3%左右。

那些跟着爸妈进城读书的孩子也是受益者。一项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适应性的跟踪调查发现,仅一年时间,这些孩子在自我管理、积极人格、周围环境等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与朋友的相处也更为融洽。尤其是在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在情绪调控能力、行为问题、人际交往等方面,几乎与城市学生持平。

四是看着农村衰落。也就是说,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农村仍然会衰老,甚至消失。但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必经之路,中国当然不应该阻挡这一过程。


无尾狗凯撒


我所在的城市就是一个小县城。导致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房价过高。由于这十几年来,我国房地产的迅猛发展,房价高已经不再是大城市的专利。现在有很多小县城的房价都突破了1万元一平米。你如果想买套像样的房子,再到装修,到入住,至少需要百万左右。这个数字对普通人家可以说是天文数字。

其次,收入水平太低。一般的小县城没有那种大型的工业企业,普遍的工资收入水平太低。仅仅够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销。

再有,物价太高。虽说是小县城,但是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并没有比发达城市低多少。一年下来,根本就存不住多少钱。

这就直接导致了大部分的年轻人想要更好的生活,只能去那些一二线城市打工。




8记录生活品味人生8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回家你的问题!现在小县城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小县城的房价偏高(为了孩子们能上个好学校出去拼一把)②县城里面机会少,工资低③县城里面距离老家近,有些人情事故必须参加导致本来工资不高现在更低(如结婚,生子,丧葬,开业庆典等)出门打工一个较长时间内作息规律,吃饭准时。





建更在农村


小县城就业机会少,尤其是高端新领域方面



雷小华


其实,现在小县城外出打工的人虽然很多,但30多岁回县城打工的人也很多。

这些从发达地区回老家小县城打工的人,宁愿放弃外面的高工资,也要回老家,到底是为什么呢?答案是为了孩子的教育。

天底下所有做父母的,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孩子出生后,乘着自己年轻,孩子还小,就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带,夫妻俩出去打工,多赚一些钱。等到孩子要上小学了,就要有所选择了,把孩子带在身边的话,没人照顾,且进不了公立学校,去私立学校又很贵,经济上难以承受,去上当地的一些村级学校,教学质量又很差,怕耽误孩子。

如果把孩子留在爷爷奶奶身边,又怕学习没人管,最后害了孩子。于是,很多30多岁的打工者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小县城,虽然工资低不少,但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只能做出妥协。

生活不易,珍惜前路。


孤舟钓江雪


简单说,外出大城市工作机会多,挣的钱相对县城和小型地级市要多,人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所以选择外出。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大的企业好的企业都会首选在大城市,因为政策多,还有就是吸引人才多,而且更容易吸引,试想,你从中国某高等学府毕业,工作有几年经验,然后有个去小县城的工作机会,县城的居住环境也好,就医、入学等等,都比不上大城市,所以你就不会选择长期留下来,即使给你的钱不少。

所以好的企业为了政策和人才,定地址在大城市,所以就会给大城市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而且配套设施相对县城等要好,所以外出的年轻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留下。而选择留在县城呢?除非有家族企业,或者没有整大钱的念头,或者服务家乡的情怀,选择外出大城市寻求钱和生活再正常不过


雲飛影视


我自己也是广漂一族,毕业了以后,一直在广州工作,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多,发展前景也是非常可观的,无论教育,医疗,这些是小县城所不能比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526883d1b5bc4aa3ba6611087d2ac17f\

广漂玲姐


简单一句话,跟钱有关。一样的工作,县城赚的肯定没有大城市赚的多。但是大城市生活节奏快,找房租房难,贵的太贵住不起,便宜的又太远太简陋,这个我是深有体会。都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算是各有利弊吧。自己的体会。


阿杰爱剪辑


很高兴为你解答这个问题,1如果县城里没有什么工业园或者比较好的娱乐业,旅游业(不是指那种KTV娱乐场所),经济不活跃,年轻人很多都会外出打工。2最近受疫情影响,大家呆了快两个月了,每天都是待家里,现在疫情慢慢好起来,年轻人都准备外出打工,毕竟都要有责任,需要养家糊口,还房贷和车贷。再不出去,真的要喝西北风[呲牙],不知道我这样的回答你满不满意。如果觉得还行,请给我点个赞吧


晖宇视频


现在出去打工,无非是房贷,车贷压力巨大,小县城的工资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欲望,尤其一些偏远小县城更是严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