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這部紀錄片不到90分鐘,卻道盡了中國“剩女”的悲哀

就在疫情消息依然佔據著我們注意力的這段時間裡,一部紀錄片也在不知不覺中刷爆了朋友圈。

它就是美國公共廣播頻道(PBS)製作的紀錄片——剩女

《剩女》:這部紀錄片不到90分鐘,卻道盡了中國“剩女”的悲哀

是的,這部講中國“剩女”的紀錄片是由國外導演拍攝的,而且是兩位,都是以色列的女導演。

《剩女》:這部紀錄片不到90分鐘,卻道盡了中國“剩女”的悲哀

她們兩人花費了四年的時間,以北京的三位女性為主視角,講述了中國現階段的“剩女”現象。

那這部紀錄片到底是如何講述中國“剩女”的故事呢?

一般來說,“剩女”是指已經過了社會所認為的適婚年齡,但是並沒有結婚的女性。就目前而言,人們普遍認為剩女這個詞,指年齡在27歲以上,還保持單身的女性,就是剩女。

在不少人的眼中,剩女這個詞就是一個貶義詞,用作嘲笑女性的詞語,但事實上,這是一個集正負標籤於一身的中性詞,並不一定是一個諷刺她人的貶義詞,等下我在介紹這部紀錄片時會具體討論。

首先,影片所選擇的三位主角都非常地具有代表性。

《剩女》:這部紀錄片不到90分鐘,卻道盡了中國“剩女”的悲哀

邱華梅(Qiu HauMei),山東農村女孩,靠著自身的努力,考上了北京,併成為了一名律師。35歲,單身未婚。

徐敏(Xu Min),北京戶口,是北京廣播電臺的播音員。28歲,單身未婚。

蔡琪(Gai Qi),北京某大學的老師,她和母親生活在一起,高級知識分子。

乍看之下,這三位女性代表的都是高學歷的優秀女性,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會發現,她們三個其實並不一樣。

邱華梅是從底層奮鬥上來的女性,在老家有四個姐妹,且只有自己未婚,因此受到了來自家庭的催婚壓力,但她觀念超前,有著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徐敏則屬於中產階層知識女性,她雖然高學歷,但由於母親的強勢,她在自己的婚姻問題上並沒有多少決定權。

蔡琪則是書香門第,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清醒的認知和規劃,包括自己的婚姻,是紀錄片到結束時,三個女性中唯一結婚的。

她選擇了一個比自己小几歲的男性,在一年之內就完成了結婚、懷孕、換工作等多項人生大事。

她們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以及家庭背景,在婚姻的問題上,她們也基於不同的期望與目的進行了不同的選擇,但真正重要的並不是她們所做出的選擇,而是她們做出選擇的過程,這裡面有委屈,也有幸福,有不甘,也有釋然,這是她們的故事,但其中也藏有我們所有人的影子。

這三位女性其實可以用來代表很多優秀的單身女性的情況,她們雖然都是單身,但是遇到的困境並不相同,所以,最後的選擇也不一樣。

對於邱華梅來說,她的“”是因為“追求

她並不是不願意結婚,在紀錄片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就能看到她在婚戀網站諮詢。

《剩女》:這部紀錄片不到90分鐘,卻道盡了中國“剩女”的悲哀

當說到年齡時,邱華梅並不認為自己的年齡很大。

但婚戀網站的諮詢人員卻認為她在自欺欺人,以她35歲的年齡在婚姻市場中並沒有競爭力。

《剩女》:這部紀錄片不到90分鐘,卻道盡了中國“剩女”的悲哀

但邱華梅追求的婚姻是更加進步的觀念,就像她在和心理醫生談話時說的那樣:

就像中國女人以前裹小腳一樣。現在的中國“鞋子”就是小一號,不管你的腳多大都要鑽進去。有的女人“腳小”,有個家庭可能就覺得舒服了,但是對我這樣喜歡到處跑,自己的未來、人生還有很多夢想的,我就覺得自己的“腳太大了”,穿不進去。

除了那些做婚戀諮詢的讓她失望之外,最讓邱華梅心痛的,是來自家庭的“親情綁架”。

邱華梅回到山東的老家時,家人最關心的便是她的婚姻問題,但對於如何選擇一個婚姻以及結婚對她有何影響,這些具體的問題上卻很少有人幫她思考,甚至提起;這便是一個傳統家庭對於某個家庭成員婚姻問題的重視與輕視,而在這兩種態度所引發的矛盾又客觀地在捆綁著當事人的選擇。

《剩女》:這部紀錄片不到90分鐘,卻道盡了中國“剩女”的悲哀

面對將自己撫養長大以及供給自己教育的父母,註定有人會因此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當然,她們可以通過相親的形勢湊活著嫁給某個體面人用來完成父母長輩的夙願和期待,用來平息鄰里親戚的非議,但她們個人的理想和追求該怎麼辦?

結婚後,丈夫以及家庭能夠給出足夠的空間來讓她們完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嗎?

她們能夠以高齡產婦的身份完成養育下一代的使命嗎?

當這些問題都赤裸裸地擺在“剩女”面前時,退卻是一種對自我意志的保護,她們甚至會因此而懷疑結婚的意義和價值。

邱華梅看到了姐姐在結婚之後所面對的生活,她不願像姐姐那樣將生活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你當然可以將她姐姐的行為稱之為是一個偉大的母親對家庭做出的犧牲。

但這種為家庭的犧牲又何嘗不是一種對自我價值實現的捨棄?

而這種捨棄有多少人是出於自願的?又有多少是迫於壓力選擇的?如果是後者,那麼在某種層面上來說,這並不是犧牲!而是一種家庭對女性的壓榨和剝削,讓她們失去了本應屬於他們的未來!

《剩女》:這部紀錄片不到90分鐘,卻道盡了中國“剩女”的悲哀

可見,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巨大影響。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剩女”是個人問題,甚至是社會問題,但其實,這其中絕不缺少“原生家庭”的問題

徐敏,正是這些問題的最大受害者。

她和邱華梅一樣,並不是一個堅持單身的女性,她也談過很多次戀愛,甚至主動去參加相親活動。

在繁雜的信息交換中,有眾多的婚姻正在醞釀,它們基於身高、學歷、職業、年薪等等可被統計和量化的數據,大家都十分默契地弱化了感情在婚姻的建立過程中所承擔的角色,因為婚姻在這時並不一定需要感情,它可以是一種對父母期待的滿足,也可以是應對來自社會的壓力,還可以是對個人生活的安頓。

徐敏從小就被母親嚴格管教,她一直活在母親的掌控下,母親的意見往往佔到80%~90%。

她的無數次相親,媽媽總是覺得對方不合適,理由有“沒有北京戶口”、“工作不是在體制內”等。

這便是徐敏所面對的難題,對於她的婚姻來說,父母的期望佔到了決定性的地位,所以她需要的是一個門當戶對且讓父母滿意的丈夫而不是一個互相相愛的愛人,後者她並不反對,但前者即便她想反對,也沒有勇氣去進行抗爭。

《剩女》:這部紀錄片不到90分鐘,卻道盡了中國“剩女”的悲哀

2016年一份《中國城市“剩女”問題大數據研究報告》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其實社會上對於“剩女”的評價是正面大於負面的。

比如,排在最前面的三個標籤是:自信、理解、期待。

《剩女》:這部紀錄片不到90分鐘,卻道盡了中國“剩女”的悲哀

所以,除了某些社會原因,對於女性來說,原生家庭才是最大的問題。

這個問題除了父母意見之外,還涉及到家庭的方方面面。因為在中國,婚姻是單單隻有一個家庭,而是兩個家庭的事情,所以往往不是個人的意志就能掌控的。

很多時候,家庭問題也是我們最終妥協的關鍵,就像第三位女性,

蔡琪。

她的父親早逝,母親希望她能早點嫁人,好有個依靠,並告訴她“還是要走常人走過的路”。

《剩女》:這部紀錄片不到90分鐘,卻道盡了中國“剩女”的悲哀

這種想法相當的直接,但在如何成就一段婚姻的這個問題上的確能省去一些繁瑣的評判標準和流程,而這也是一種與抗拒結婚截然相反的態度,這一類人並沒有對婚姻抱有諸多“浪漫”的幻想,而是以一種務實的態度來完成一項依附於社會秩序的使命:結婚然後生子!

當然,婚姻成立的前提是雙方在條件對等或願意接受落差的情況下還能達成了共識。

在這裡面談論的不是在某些方面的犧牲,而是在某種利益的交換,而最後的結果是一段雙方都能接受的婚姻,和一個雙方都能受益的家庭。

所以,蔡琪結婚生子,來到了廣州開展了新的生活。

這種“妥協”便是一種世俗的幸福,他們能依此夠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他們的生活也不會過於狂熱,甚至可以說極為平淡,且沒有激化的矛盾以及動盪的家庭關係,這些就足夠能拼接成一幅合格的幸福圖景。

最重要的是,在這樣的一種精打細算的氛圍以及理性的思維模式之下,婚姻對於雙方個人造成的影響會最低,在處理家庭內部關係以及孩子的這些問題上,女性方面可能會有所犧牲,但所能夠調整的空間會變得很大。

《剩女》:這部紀錄片不到90分鐘,卻道盡了中國“剩女”的悲哀

紀錄片中,蔡琪妥善地處理好了自己的婚姻問題,並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結婚生子的人生工序,還以最快的速度迴歸了自己原有的生活軌道,也就是說,她在這場婚姻中守護了獨立的自我。

蔡琪的故事最重要的啟示便是能夠將婚姻這一看似複雜的問題給簡化掉,抽出其中的骨幹,抓住結婚雙方的利害關係,並在結成婚姻之前,明確了自己的定位以及爭取到屬於自我發展的空間。

獨立是實現自我的前提,而這與世俗的婚姻以及婚姻所帶來的幸福是沒有本質上的衝突的,當然,也並非沒有衝突。

紀錄片中,在一次課外女權的講座上,有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對話。

一位女性提問:“為什麼你在言語中透露著婚姻是一個成功的結局?

《剩女》:這部紀錄片不到90分鐘,卻道盡了中國“剩女”的悲哀

蔡琪的回答是,“我並沒有認為婚姻是成功的結局,這只是階段性的感受:我現在很快樂。”

《剩女》:這部紀錄片不到90分鐘,卻道盡了中國“剩女”的悲哀

這其實牽扯到另一個有關“剩女”的問題。

結婚率低,並不是某個國家獨有的,而是目前全球所面臨的問題

但是為什麼咱們國家,它就成為了非常受社會關注的問題呢?甚至還產生了“剩女”這個詞?

那是因為,在幾乎在我們所有人的觀念中,都把“婚姻”當做了自己人生中的一個“必經”的階段,這讓婚姻成了一個必考題,而不是有選擇權的選擇題。

但對於個人而言,婚姻是可以成為一道選擇題的。

《剩女》:這部紀錄片不到90分鐘,卻道盡了中國“剩女”的悲哀

我們只需要判斷是獨自生活的自由生活更適合自己,還是結婚後,生活中的通常幸福更具有價值,就可以了。

這個標準可以因人而異,並沒有正確答案。

其實,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價值標準一直被周圍的環境所左右,我們從潛意識裡還是會認為人的一生,結婚生子、買車買房就是成功的人生。

我們難以和這種大環境下的趨勢對抗,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紀錄片中,邱華梅就做了一個比喻:

像是在大海里溺水的感覺,我覺得我隨時可能會掉下去淹死……從海平面逃出來是一回事,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逃到陸地上,逃到岸邊。我還要奮力地奔跑。

對於邱華梅來說,如果周圍的“環境”都認為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必須結婚,那她需要逃到一片能夠讓自己的觀念立足的陌生“環境”上。

所以,邱華梅選擇了屬於自己的陌生“環境”,到法國留學。

《剩女》:這部紀錄片不到90分鐘,卻道盡了中國“剩女”的悲哀

《剩女》:這部紀錄片不到90分鐘,卻道盡了中國“剩女”的悲哀

紀錄片,也在這樣的結尾中迎來結束。

但是,關於“剩女”的問題並沒有結束。

這部《剩女》紀錄片的三位主角雖然都非常地具有代表性,但不是那麼的全面,比如缺少低學歷的工薪階層女性的視角,而且也沒有提及那些真正的單身主義者。

不過話說回來,在當今的中國社會中,並沒有完全意義上的單身主義者。

雖然很多人在單身,喊著“單身貴族”,但他們並不是真的喜歡單身,而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另一半。

可能是因為在追求事業的發展,也可能是交際圈子窄缺乏女性,或者是沒有遇到,也有可能是遇到了合適的,但因為外界的因素干擾,最終不能在一起。

所以,我們不能以一種“幸災樂禍”的態度去指責這些單身的人,而是保持理性和同理心。

另外,“剩女”雖然很常見,但還是有不少人會覺得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為曾經有新聞報道稱中國適齡的男性要比女性多3000萬左右!(我也認為這是虛假的數據,不過在這裡只是用來引出問題,並沒有任何的影響)。再加上這些女人這麼優秀,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

但是,抱著這種想法的人,其實並沒有明白一點那就是,剩女不等於是沒人要的女人!

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中 ,經濟學家納什在思考博弈論時,曾提出過這麼一個例子:

當一群男人去追一群女人時,如果都去找最優秀的女性,結果反而是誰都得不到,但如果都不選擇最優秀(最漂亮)的那一個,反而各自都會獲得其他女孩。

《剩女》:這部紀錄片不到90分鐘,卻道盡了中國“剩女”的悲哀

現實中亦是如此,優秀的男性並不少,但他們想要追求的是那些最優秀的女性。

當然,也有人為了穩妥,去尋找沒有自己優秀的女性。

這種情況正在逐漸地發展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階梯性的效果。

最後結果自然是,沒有競爭力的男性和非常優秀的女性都在單身

然後,這兩種人又不可能結合在一起,所以才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剩女》:這部紀錄片不到90分鐘,卻道盡了中國“剩女”的悲哀

這其實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必經過程,畢竟,沒有多少人可以像邱華梅那樣,具有超前的婚姻觀念!

不過,我們還是有理由相信,隨著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在婚姻、生育這些問題上,女性能得到相對應的尊重。

《剩女》這部紀錄片,給了我們一個這樣警示:如今社會已經在飛速發展了,但偏見還是隨處可見,一些社會的問題也在時時刻刻困擾著很多人。

最後,也是希望所有的單身女性能擺脫掉“剩女”這個標籤,找到一快能夠承載自己理想和未來的“陸地”,成為擁有幸福、自由的個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