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这部纪录片不到90分钟,却道尽了中国“剩女”的悲哀

就在疫情消息依然占据着我们注意力的这段时间里,一部纪录片也在不知不觉中刷爆了朋友圈。

它就是美国公共广播频道(PBS)制作的纪录片——剩女

《剩女》:这部纪录片不到90分钟,却道尽了中国“剩女”的悲哀

是的,这部讲中国“剩女”的纪录片是由国外导演拍摄的,而且是两位,都是以色列的女导演。

《剩女》:这部纪录片不到90分钟,却道尽了中国“剩女”的悲哀

她们两人花费了四年的时间,以北京的三位女性为主视角,讲述了中国现阶段的“剩女”现象。

那这部纪录片到底是如何讲述中国“剩女”的故事呢?

一般来说,“剩女”是指已经过了社会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是并没有结婚的女性。就目前而言,人们普遍认为剩女这个词,指年龄在27岁以上,还保持单身的女性,就是剩女。

在不少人的眼中,剩女这个词就是一个贬义词,用作嘲笑女性的词语,但事实上,这是一个集正负标签于一身的中性词,并不一定是一个讽刺她人的贬义词,等下我在介绍这部纪录片时会具体讨论。

首先,影片所选择的三位主角都非常地具有代表性。

《剩女》:这部纪录片不到90分钟,却道尽了中国“剩女”的悲哀

邱华梅(Qiu HauMei),山东农村女孩,靠着自身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并成为了一名律师。35岁,单身未婚。

徐敏(Xu Min),北京户口,是北京广播电台的播音员。28岁,单身未婚。

蔡琪(Gai Qi),北京某大学的老师,她和母亲生活在一起,高级知识分子。

乍看之下,这三位女性代表的都是高学历的优秀女性,但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会发现,她们三个其实并不一样。

邱华梅是从底层奋斗上来的女性,在老家有四个姐妹,且只有自己未婚,因此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催婚压力,但她观念超前,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徐敏则属于中产阶层知识女性,她虽然高学历,但由于母亲的强势,她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并没有多少决定权。

蔡琪则是书香门第,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醒的认知和规划,包括自己的婚姻,是纪录片到结束时,三个女性中唯一结婚的。

她选择了一个比自己小几岁的男性,在一年之内就完成了结婚、怀孕、换工作等多项人生大事。

她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以及家庭背景,在婚姻的问题上,她们也基于不同的期望与目的进行了不同的选择,但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她们所做出的选择,而是她们做出选择的过程,这里面有委屈,也有幸福,有不甘,也有释然,这是她们的故事,但其中也藏有我们所有人的影子。

这三位女性其实可以用来代表很多优秀的单身女性的情况,她们虽然都是单身,但是遇到的困境并不相同,所以,最后的选择也不一样。

对于邱华梅来说,她的“”是因为“追求

她并不是不愿意结婚,在纪录片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她在婚恋网站咨询。

《剩女》:这部纪录片不到90分钟,却道尽了中国“剩女”的悲哀

当说到年龄时,邱华梅并不认为自己的年龄很大。

但婚恋网站的咨询人员却认为她在自欺欺人,以她35岁的年龄在婚姻市场中并没有竞争力。

《剩女》:这部纪录片不到90分钟,却道尽了中国“剩女”的悲哀

但邱华梅追求的婚姻是更加进步的观念,就像她在和心理医生谈话时说的那样:

就像中国女人以前裹小脚一样。现在的中国“鞋子”就是小一号,不管你的脚多大都要钻进去。有的女人“脚小”,有个家庭可能就觉得舒服了,但是对我这样喜欢到处跑,自己的未来、人生还有很多梦想的,我就觉得自己的“脚太大了”,穿不进去。

除了那些做婚恋咨询的让她失望之外,最让邱华梅心痛的,是来自家庭的“亲情绑架”。

邱华梅回到山东的老家时,家人最关心的便是她的婚姻问题,但对于如何选择一个婚姻以及结婚对她有何影响,这些具体的问题上却很少有人帮她思考,甚至提起;这便是一个传统家庭对于某个家庭成员婚姻问题的重视与轻视,而在这两种态度所引发的矛盾又客观地在捆绑着当事人的选择。

《剩女》:这部纪录片不到90分钟,却道尽了中国“剩女”的悲哀

面对将自己抚养长大以及供给自己教育的父母,注定有人会因此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当然,她们可以通过相亲的形势凑活着嫁给某个体面人用来完成父母长辈的夙愿和期待,用来平息邻里亲戚的非议,但她们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该怎么办?

结婚后,丈夫以及家庭能够给出足够的空间来让她们完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吗?

她们能够以高龄产妇的身份完成养育下一代的使命吗?

当这些问题都赤裸裸地摆在“剩女”面前时,退却是一种对自我意志的保护,她们甚至会因此而怀疑结婚的意义和价值。

邱华梅看到了姐姐在结婚之后所面对的生活,她不愿像姐姐那样将生活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你当然可以将她姐姐的行为称之为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对家庭做出的牺牲。

但这种为家庭的牺牲又何尝不是一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舍弃?

而这种舍弃有多少人是出于自愿的?又有多少是迫于压力选择的?如果是后者,那么在某种层面上来说,这并不是牺牲!而是一种家庭对女性的压榨和剥削,让她们失去了本应属于他们的未来!

《剩女》:这部纪录片不到90分钟,却道尽了中国“剩女”的悲哀

可见,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巨大影响。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剩女”是个人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但其实,这其中绝不缺少“原生家庭”的问题

徐敏,正是这些问题的最大受害者。

她和邱华梅一样,并不是一个坚持单身的女性,她也谈过很多次恋爱,甚至主动去参加相亲活动。

在繁杂的信息交换中,有众多的婚姻正在酝酿,它们基于身高、学历、职业、年薪等等可被统计和量化的数据,大家都十分默契地弱化了感情在婚姻的建立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因为婚姻在这时并不一定需要感情,它可以是一种对父母期待的满足,也可以是应对来自社会的压力,还可以是对个人生活的安顿。

徐敏从小就被母亲严格管教,她一直活在母亲的掌控下,母亲的意见往往占到80%~90%。

她的无数次相亲,妈妈总是觉得对方不合适,理由有“没有北京户口”、“工作不是在体制内”等。

这便是徐敏所面对的难题,对于她的婚姻来说,父母的期望占到了决定性的地位,所以她需要的是一个门当户对且让父母满意的丈夫而不是一个互相相爱的爱人,后者她并不反对,但前者即便她想反对,也没有勇气去进行抗争。

《剩女》:这部纪录片不到90分钟,却道尽了中国“剩女”的悲哀

2016年一份《中国城市“剩女”问题大数据研究报告》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其实社会上对于“剩女”的评价是正面大于负面的。

比如,排在最前面的三个标签是:自信、理解、期待。

《剩女》:这部纪录片不到90分钟,却道尽了中国“剩女”的悲哀

所以,除了某些社会原因,对于女性来说,原生家庭才是最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除了父母意见之外,还涉及到家庭的方方面面。因为在中国,婚姻是单单只有一个家庭,而是两个家庭的事情,所以往往不是个人的意志就能掌控的。

很多时候,家庭问题也是我们最终妥协的关键,就像第三位女性,

蔡琪。

她的父亲早逝,母亲希望她能早点嫁人,好有个依靠,并告诉她“还是要走常人走过的路”。

《剩女》:这部纪录片不到90分钟,却道尽了中国“剩女”的悲哀

这种想法相当的直接,但在如何成就一段婚姻的这个问题上的确能省去一些繁琐的评判标准和流程,而这也是一种与抗拒结婚截然相反的态度,这一类人并没有对婚姻抱有诸多“浪漫”的幻想,而是以一种务实的态度来完成一项依附于社会秩序的使命:结婚然后生子!

当然,婚姻成立的前提是双方在条件对等或愿意接受落差的情况下还能达成了共识。

在这里面谈论的不是在某些方面的牺牲,而是在某种利益的交换,而最后的结果是一段双方都能接受的婚姻,和一个双方都能受益的家庭。

所以,蔡琪结婚生子,来到了广州开展了新的生活。

这种“妥协”便是一种世俗的幸福,他们能依此够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也不会过于狂热,甚至可以说极为平淡,且没有激化的矛盾以及动荡的家庭关系,这些就足够能拼接成一幅合格的幸福图景。

最重要的是,在这样的一种精打细算的氛围以及理性的思维模式之下,婚姻对于双方个人造成的影响会最低,在处理家庭内部关系以及孩子的这些问题上,女性方面可能会有所牺牲,但所能够调整的空间会变得很大。

《剩女》:这部纪录片不到90分钟,却道尽了中国“剩女”的悲哀

纪录片中,蔡琪妥善地处理好了自己的婚姻问题,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人生工序,还以最快的速度回归了自己原有的生活轨道,也就是说,她在这场婚姻中守护了独立的自我。

蔡琪的故事最重要的启示便是能够将婚姻这一看似复杂的问题给简化掉,抽出其中的骨干,抓住结婚双方的利害关系,并在结成婚姻之前,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以及争取到属于自我发展的空间。

独立是实现自我的前提,而这与世俗的婚姻以及婚姻所带来的幸福是没有本质上的冲突的,当然,也并非没有冲突。

纪录片中,在一次课外女权的讲座上,有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对话。

一位女性提问:“为什么你在言语中透露着婚姻是一个成功的结局?

《剩女》:这部纪录片不到90分钟,却道尽了中国“剩女”的悲哀

蔡琪的回答是,“我并没有认为婚姻是成功的结局,这只是阶段性的感受:我现在很快乐。”

《剩女》:这部纪录片不到90分钟,却道尽了中国“剩女”的悲哀

这其实牵扯到另一个有关“剩女”的问题。

结婚率低,并不是某个国家独有的,而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问题

但是为什么咱们国家,它就成为了非常受社会关注的问题呢?甚至还产生了“剩女”这个词?

那是因为,在几乎在我们所有人的观念中,都把“婚姻”当做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必经”的阶段,这让婚姻成了一个必考题,而不是有选择权的选择题。

但对于个人而言,婚姻是可以成为一道选择题的。

《剩女》:这部纪录片不到90分钟,却道尽了中国“剩女”的悲哀

我们只需要判断是独自生活的自由生活更适合自己,还是结婚后,生活中的通常幸福更具有价值,就可以了。

这个标准可以因人而异,并没有正确答案。

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我们的价值标准一直被周围的环境所左右,我们从潜意识里还是会认为人的一生,结婚生子、买车买房就是成功的人生。

我们难以和这种大环境下的趋势对抗,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纪录片中,邱华梅就做了一个比喻:

像是在大海里溺水的感觉,我觉得我随时可能会掉下去淹死……从海平面逃出来是一回事,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逃到陆地上,逃到岸边。我还要奋力地奔跑。

对于邱华梅来说,如果周围的“环境”都认为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必须结婚,那她需要逃到一片能够让自己的观念立足的陌生“环境”上。

所以,邱华梅选择了属于自己的陌生“环境”,到法国留学。

《剩女》:这部纪录片不到90分钟,却道尽了中国“剩女”的悲哀

《剩女》:这部纪录片不到90分钟,却道尽了中国“剩女”的悲哀

纪录片,也在这样的结尾中迎来结束。

但是,关于“剩女”的问题并没有结束。

这部《剩女》纪录片的三位主角虽然都非常地具有代表性,但不是那么的全面,比如缺少低学历的工薪阶层女性的视角,而且也没有提及那些真正的单身主义者。

不过话说回来,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中,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单身主义者。

虽然很多人在单身,喊着“单身贵族”,但他们并不是真的喜欢单身,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另一半。

可能是因为在追求事业的发展,也可能是交际圈子窄缺乏女性,或者是没有遇到,也有可能是遇到了合适的,但因为外界的因素干扰,最终不能在一起。

所以,我们不能以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去指责这些单身的人,而是保持理性和同理心。

另外,“剩女”虽然很常见,但还是有不少人会觉得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曾经有新闻报道称中国适龄的男性要比女性多3000万左右!(我也认为这是虚假的数据,不过在这里只是用来引出问题,并没有任何的影响)。再加上这些女人这么优秀,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

但是,抱着这种想法的人,其实并没有明白一点那就是,剩女不等于是没人要的女人!

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中 ,经济学家纳什在思考博弈论时,曾提出过这么一个例子:

当一群男人去追一群女人时,如果都去找最优秀的女性,结果反而是谁都得不到,但如果都不选择最优秀(最漂亮)的那一个,反而各自都会获得其他女孩。

《剩女》:这部纪录片不到90分钟,却道尽了中国“剩女”的悲哀

现实中亦是如此,优秀的男性并不少,但他们想要追求的是那些最优秀的女性。

当然,也有人为了稳妥,去寻找没有自己优秀的女性。

这种情况正在逐渐地发展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阶梯性的效果。

最后结果自然是,没有竞争力的男性和非常优秀的女性都在单身

然后,这两种人又不可能结合在一起,所以才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剩女》:这部纪录片不到90分钟,却道尽了中国“剩女”的悲哀

这其实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经过程,毕竟,没有多少人可以像邱华梅那样,具有超前的婚姻观念!

不过,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随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在婚姻、生育这些问题上,女性能得到相对应的尊重。

《剩女》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这样警示:如今社会已经在飞速发展了,但偏见还是随处可见,一些社会的问题也在时时刻刻困扰着很多人。

最后,也是希望所有的单身女性能摆脱掉“剩女”这个标签,找到一快能够承载自己理想和未来的“陆地”,成为拥有幸福、自由的个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