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忠义之士,还是奸恶之徒?

张志刚的乡愁


历史上像曹操争议这么大的人物不多。东汉末期南阳人 许劭对曹操评价有两个版本1、:“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劭列传》),2、《三国志·武帝纪》里的记载却不同:许劭说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不管怎样说,许劭这两句话评价曹操都很适合。

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不同朝代根据需要对曹操评价不同,总体来说曹操成了背锅侠。新中囯成立后,伟人毛泽东主张为曹操平反,郭沫若写了历史剧巜蔡文姬》,歌颂曹操文治武功。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其实不考虑封建社会传统道德思想束缚,曹操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鲁迅曾说过:起码曹操是个英雄。

曹操到底是忠义之士还是奸恶之徒应该从那个角度来说,曹操治理好了匈奴、乌桓、鲜卑等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令展,这方面来说是忠义之士,积极向上的。从另一方面来看,汉献帝不是暴君、昏君,没有失德,曹操杀了不少保皇派,曹丕夺取了皇位,这方面来看,说曹操是奸恶之徒也有道理。综合来看,曹操对社会发展进步还是贡献非常大。

西晋陈寿写巜三国志》对曹操评价比较客观。说曹操“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西晋是继承曹魏禅让而得到了政权,曹魏政权如果来自明正言顺,有利西晋政权合法性。 《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志列在全书之首,称曹操、曹丕、曹叡为帝。

东晋人史学家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叙评三国史时,以蜀汉为正统,以曹魏为篡逆,并认为晋虽受魏禅(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但应继承汉祚,即认为晋越魏而继汉,否则晋朝国统不正。在临终前又作《晋承汉统论》上疏晋帝,系统地阐述了关于晋承汉统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新的封建正统史观。这无疑对曹操正面评价非常不利的。为曹操变成“白脸奸臣”埋下伏笔。

习凿齿感觉桓温的政治影响和行为做派实在太像曹操了,所以忠于东晋的习凿齿便“反主流”地尊蜀汉为正统朝代,为的就是以此抨击以桓温为代表的那些架空皇帝、揽权过度的士族门阀。

南北朝时期后赵皇帝石勒对曹操这样评价“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晋书·卷一百五·载记第五》

李世民是曹操的死忠粉,还专门给曹操写过一篇文章《祭魏武帝文》,其中给予了曹操极高的评价。“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唐朝之前对曹操评价有争议,但是基本肯定曹操功绩。

从北宋开始,曹操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这其中原因复杂。宋朝重视读书人,曹操杀了孔融、边让等读书人,读书人对曹操没有好感,从此开始骂曹操,苏轼、朱熹等说曹操的不是,但是史学家司马光对曹操评价很客观。宋朝丞相地位不如从前,南宋还偏安一隅,希望像蜀汉政权一样成为正统,对所占据中原金朝进行了排斥。这些都影响了对曹操的客观评价。

罗贯中和乾隆帝,这两个坑曹操最厉害。罗贯中写巜三国演义》,说曹操奸诈影响面广。乾隆帝说曹操篡逆,有话语权,一锤定音。

封建社会结束了家天下统治,封建传统的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有所改变,对曹操评价也有所改变,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明言“替魏武帝辨诬”,称赞曹操。

如今对曹操评价采取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态度,总体是值得歌颂地方多,正能量多。


大白白野


曹操是一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忠义之士,还是奸恶之徒?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曹操肯定不是奸恶之徒。不然不会那么多能人志士跟随他打拼,“建安七子”都在其麾下。我是很佩服曹操的,从一无所有奋斗到称霸一方可以说是“一代枭雄”。他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操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被封为费亭侯,可以说曹操出身贵族,所以家里有钱可以多读书,经史典籍阅览个遍,特别喜欢兵法,诗歌,音乐都有悟性。年轻时候就喜欢行侠仗义,打抱不平。20被举为孝廉,在京都洛阳为郎,任洛阳北部尉。但是朝廷奸臣当道,东汉朝政日益腐败,终于爆发“黄巾起义”,曹操有了用武之地在颖川大破黄巾军牛刀小试,初露锋芒。

后来董卓专权朝政,倒行逆施,曹操散万贯家产,组织军队号召天下英雄起兵讨伐董卓。曹操雄才伟略建议始终得不到认可,东征西讨积累大量军事经验。

曹操雄才大略一生戎马生涯成就主要三个方面:

1、曹操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豪强,用人唯才是举,不论出身,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最著名的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若为君故,沉吟至今。”表达求贤如渴,爱才之心。

曹操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还创作了大量诗篇《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实行法制,倡导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

2、在军事方面曹操《孙子略解》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在战略战术上灵活多变,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在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一次在行军途中,曹操传令不得使战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麦苗。可曹操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他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足见执法认真。在用兵方面,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战术,谲敌致胜,转弱为强。在御将方面,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曹操能够根据将领特点,用其所长。 例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

3、在经济方面,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

曹操建安元年,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

建安五年,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通过以上二项措施,曹操统治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这是曹操在经济上的一大成功。

开源同时,曹操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史书中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

曹操可以说是一个忠义之士,不像历史舞台剧写成白脸奸臣,不明事理的说成乱臣贼子。最后伟人一首词来评价曹操。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中华民族几千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有的得到了历史的认可,有的被历史否认。有的则被议来论去,或褒或贬,莫衷一是。曹操就是其中的一个。那么,曹操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下面是我的一点浅见。

曹操是一个要名利,但从不图谋虚名的人。

曹操从势单力孤,一直打拼到“挟天子而令诸侯”,可谓收获满满,名高位尊;可谓人臣之极!


曹操(剧照)

但是,曹操从不被虚名所累。汉献帝给了曹操个“大将军”的名衔后,袁绍很介意这一职位,他就让给了他。

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最能体现他的一些真实想法。他说“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他说,假如没有我,真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称王,有多少人会称帝;他说,土地财富可以退还,让我交出权位那是不行的,如果我真那样做了,我可能就没命了,等等。

这样看来,曹操的“真实”是多么得可爱,一丝一毫的遮掩都没有!可爱得让某些“正人君子”无处遁形!

曹操是一个重才学,但也不废弃德行的人。

他倡导“唯才是举”。他认为,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就是有点瑕疵、有点毛病,也是不碍的。

他说,如果一味要求道德品质无可挑剔,言行举止十全十美,那么齐桓公何以成就霸业?汉高祖怎能创建大汉王朝?

因此,当陈群指责郭嘉行为不检点,可是郭嘉依然我行我素时,曹操也不闻不问,对郭嘉信任如故。


郭嘉(剧照)

但是,曹操也是很注重道德行为的。他很敬畏正派儒雅的崔琰,很敬重廉洁奉公的毛玠。他把他们看作道德正义的化身。

曹操是一个重清廉,但也不避忌小贪的人。

占领冀州后,曹操没有首先虑及黎民死活,而是陶醉在拥有了大州郡,可广得兵员、大获财富的喜悦中时,崔琰不客气的讽谏,令曹操颜面难堪。


崔琰(剧照)

自此后,曹操感佩于崔琰,视之为清廉的榜样、为人处世的表率,崔琰因此得到重用。

他经常跟人说,如果都像崔琰、毛玠那样选拔官吏,每个人都做到自觉自律,我也就没什么做的了。

但是,对他的老乡丁裴那样的行为不当之人,他的处置方法,透着股子“人味”。丁裴因用自己的小而弱的牛,换了公家的大而壮的牛,被罢官。

当曹操见了他,故意问他的官印去哪儿了时,他嬉笑着说,换了大饼吃了。

事后,他对随从说,毛玠多次要我严惩他,但我觉得丁裴就像既能抓老鼠又会偷东西的猫,留着还是有用的。因此,曹操也没过于怎么着他。

这样去做,可能是世事的需要,也可能是曹操的本性。

曹操是一个既善于招降,也善于纳叛的人。

对于敌对者,尤其是那些优秀的敌对者,若能为我所用,最好;若不能为我所用,曹操往往也是叹息着“送”走他们。

他驾下“五子良将”中的张辽来自吕布、张郃来自袁绍、徐晃来自杨奉。他对关羽可谓百般怜惜,离开也就离开了,还得送一程。


千里走单骑的关羽(图景)

破荆州后,最让他高兴的是他得到了谋士蒯越、大将文聘,其他的都好说。

击败吕布后,陈宫宁死不屈,只好难过地处决了他。就是吕布,他本想留用,刘备的一句话,让他有了顾虑,只好舍弃。

吕布被捆缚(剧照)

张邈反叛时,他认为魏种绝对不会背叛他,结果魏种也投降了张邈。曹操虽然咬牙切齿地痛恨魏种,但是当又将其俘获时,却不忍心杀他,而是又让他去当了河内太守,就因为魏种是个人才。

战争的残酷,也许就在这里,不得已而为之。

对曹操,不能以“忠义”或“奸恶”简单区别。

如果说曹操是个奸佞之人,又有哪些人的作为比他光明磊落,比他率真朴实?

如果说他是一个忠义之人,他确实有过为国为民的抱负理想,如“棒责蹇硕叔父”;势力虽弱但能奋起抗击董卓;初期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等行为。

但是,他的以不孝之名杀孔融、以“腹诽心谤”杀崔琰、为了缓冲军粮不足带来的不利而杀王垕;他的屠徐州;他的胁迫汉献帝,等等。又怎能说他是一个忠义之士?


曹操与汉献帝(剧照)

如果说他背叛了谁,那么,他的服务对象又是怎么来的?

因此说,对曹操不好有个“是与非”的定论。历史上的很多“成功者”,如果细究起来,可能都不好有个一致的、终结性的说法。

理解问题、认识人物,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见解是自然的事情。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老王头谈历史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这个问题让我来!

曹操在历史人物中知名度挺高的,也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有些人认为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擅玩权谋,是个奸臣。而有些人认为曹操是盖世英雄,因为他在乱世中能统一中国北方,让百姓的生活过的安宁。

曹操是位官三代,从小曹操身上就有执绔子弟的习气,没少干调皮捣蛋的事。曹操也有些出身世家的朋友,但曹操的鬼点子最多了,曹操年轻的时候,不好好研究学业,放荡不羁,所以曹操身边的人都以为曹操是个游手好闲成不了大事的人。

曹操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人物,其身上也肯定有许多引人注目的亮点,这也是很多人欣赏曹操的原因:曹操是个做人大气,宽宏大量之人。在官渡战后,曹操收缴到很多信件都是许都投给袁绍的,但他把信件都烧掉了,没有追究,也没有留案底。曹操是位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虚怀若谷,他能虚心的听从别人的正确的意见。在张绣反叛之战中,输了,曹操就做了自我检讨,说“虽然张绣投降了我,但错在我没能及时收取他的家人作为人质,他才敢反叛,就导致有了今天的这种局面。请大家观察我,从这件事中我已经吸取教训了,从今以后再不会犯这种错误了。”

曹操是位有很大的人格魅力,也很善于用人。在曹操的势力还很弱小的时候郭嘉和荀彧就从袁绍那里投奔到曹操这里了。曹操这人做人实在,也没有啥架子。他的一篇《述志令》,当作分析自我心路历程的政令,写的很实在没有一点点的套话。而且曹操的道德自律是明显大过于野心的。

曹操不是一位完人,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他的身上有很重的杀气,我认为曹操身上有几个很明显的缺点:曹操很残暴,他在为他父亲报仇讨伐陶谦的时候屠了城,泗水为之不流。曹操还嗜杀,不仅杀人民还杀名人。在他早年的时候杀名士边让,跟袁忠和恒邵有过节,在杀他们的时候,恒邵跪地求饶都没能保住性命。曹操好色,有人妻癖。奸诈又多疑。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曹操是个奸臣的人,但是他有非常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曹操非常英雄,他的诸多的优点是帮助他成功的关键,但是在曹操的身上,体现出了斗争和人性的残酷。特别是在他晚年的时候,因为权力欲望膨胀,使得他变得更加残暴无情。


仰望历史长河,寻觅一份纯净。喜欢就点个关注呗!


历史长河缓缓淌


上图《历代纪年》十卷以史实记载了曹操的生平

曹操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因为各人所持的标准不一样所至。有的从道德角度评价,认为曹操颠覆汉室,是大大的奸贼。有的则从成败角度衡量,认为曹操功绩非凡,是少有的英雄。与曹操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很高,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大致在宋代以后,因受道学影响,曹操的形象变得愈来愈坏,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既奸诈又残忍,戏剧中的曹操也是典型的白脸奸臣。近代以来,对曹操的功过是非讨论很多,一般对他采取肯定的态度。

上图为曹操在统一的过程中,实行屯田制,推动经济恢复与发展


曹操的功绩首先是统一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分裂状态,割据势力之间连年混战,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普通百姓深受其苦。曹操东征西讨,最终将北方大体统一,具安定社会的作用。在统一过程中,曹操实行屯田积谷,推动经济恢复与发展;主张唯才是举,利于纠正汉末以来尚名背实、朋党交结、重视门第的弊端;打击豪强势力,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曹操爱好诗歌,积极创作,在文学方面也是功不可没。

后人对曹操评价,主要是指他颠覆汉室一事。在君主制时代,这是违背纲常的行为,理应受到责罚。在君主制早被废除的今天,再作讨论便没有太大意义。但撇开这一层不论,曹操有些行为还是应当受到指责,如他曾两次征讨徐州牧陶谦,凡是经过的地方,无不肆意诛杀;在官渡打败袁绍后,将其数万士兵全部活埋;北伐乌桓时,又尽屠柳城。另外,曹操实行法治,有时也未免过于苛刻,有的只是政见不一,有的只是不合心意,有的只是小有过错,便随意处死,如孔融、崔琰、许攸、娄圭、华佗等都是此类。


朗基努斯


一个完美的凡人

无论是读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会觉得曹操这个人有可恶又可爱,他打了赤壁,也打了官渡,他会杀高顺,但是招降了张辽,他爱才,也杀才,他奉天子以令不臣,也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有过梦想,最终也变得实际,他重情重义,却也奸诈好色,他会写诗,会识人,会爱家,会无理取闹,会突然犯傻

毛主席给曹操有一句评价叫至少是个英雄,这一句至少即是肯定也是无奈,这个人叫你爱不得,恨不得有时你觉得他雄才大略,正可谓超世之英杰,也有时让人觉得龌龊猥琐,咬牙切齿

我一直觉的曹操和刘备就像纸的两面,刘备有野心,一开始就想匡扶汉室,曹操有梦想,后来或许是自私或许是失望,变了心意。曹操是被时代推到了风口浪尖,而刘备一直在努力登上历史的舞台。刘备一开始得到了关羽张飞如虎添翼,后来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最后身死兵败而志不灭,曹操在官场上处处碰壁,多少幼年好友不闻不问,反目成仇,甚至背后捅刀子,一开始只有家族宗亲相应号召,到最后多少人让曹操心寒,许褚夏侯惇墓前痛哭却不懂孟德之梦,贾文和虽懂,却一声不吭,只求自保,荀彧也懂,但是一心向汉,以死明志,曹子建陈群的九品中正一下来,曹操一直以来的努力灰飞烟灭,司马懿?司马懿算得上什么,哪里又比得上这些人更让他寒心的呢

其实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一开始就只去理解曹操,不去用奸雄,汉贼,丞相这些任何的褒义贬义的标签去先入为主的了解他,会发现曹操其实就像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会对他有不同的理解,无论是喜欢还是讨厌。因为曹操这个人太多面了,说实话要论多才多艺的领袖,除了那位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汉武,略逊风骚,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伟人,我只服孟德。

如果一定要一句话来要我评价曹操,我想说:要是能重来,我要做曹操




高高在下哟


曹操既不忠义,也不奸恶。抛开演义来看,曹操称得上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一位文韬武略的出色人物。当然,人无完人,若非要以道德模范的标准来要求政治家,那纯粹是给自己添堵。

曹操的主要功绩:结束北方战乱、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在三国系列的文学作品中,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武将谋士各展所长,是一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黄金时代。然而,真实的历史,并不如我们想象中这般美好,在任何时候,战乱都是对人类生存最大的威胁,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而言,“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那是一段堪称炼狱的历史。况且,那些所谓的诸侯,本质上都是为各自利益而战的军阀,互相间并没有道德上的高下之分,谁能结束战乱、恢复社会秩序,让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百姓安居,那他就是英雄。

而从客观功绩来看,曹操就是这种角色。在汉献帝与朝廷官员们流落在洛阳城废墟之时,无论是四世三公、享受刘氏恩泽的袁绍,还是所谓汉室宗亲的刘表、刘焉,都视其为烫手山芋,避之唯恐不及。而当时实力不是最强的曹操,虽抱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但客观上他迎回了朝廷一行,在名义上没让汉王朝彻底消亡、天下彻底混乱;其后,他以自己的能力,结束了北方混战,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屯田制),恢复了社会秩序,让百姓得以正常生存繁衍。

此外,在对内争霸的同时,曹操也保持着对周边游牧民族的打压,对于勾结袁氏残余的乌桓,面对粮草不足、路远难行,以及身后刘表虎视眈眈等威胁,曹操毅然远征,不仅打击了袁氏,更是一举征服了乌桓,杜绝了当初楚汉相争时匈奴人趁机做大的局面再度重演。同时,他还将内附的匈奴人一分为五,分而治之,为后世治理游牧民族提供了经验。

所以,从以上角度上来说,曹操甚至堪称延续中原文明的英雄。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中,曹操的个人才能也属顶尖

除了政治上的贡献外,曹操还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所有的重大战役,几乎都是他自己亲自指挥,也正是这个原因,他被一些国外专家评为人类历史上的著名统帅之一。而且,他的战术战略灵活多变,对中国的军事理论也有一定的贡献,留下了《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

在东汉末年的诸侯中,只有曹操称得上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等等,辞藻雄浑、意境深远,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以及强烈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开启了建安文学这一个全新的文学时代。此外,他的后代曹丕、曹植等都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这样的家族,在历代统治者中都比较少见。

曹操的最大道德缺陷:战争罪

曹操虽在自己的诗中感叹百姓百不存一、生灵涂炭,但他自己也是造成这一局面的罪魁之一。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多次作出屠城的暴行,尤其在攻打陶谦势力的过程中,他甚至将数十万手无寸铁的流亡百姓驱赶至泗水中,残杀殆尽。虽然其中有削弱敌人、节省粮食的目的,但毫无疑问,用我们当今的话来讲,这些都是战争罪。

至于曹氏篡汉,个人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奸恶行为。东汉的灭亡,虽然有天灾的原因,但本质上是其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治、经济等问题逐渐累积、爆发的必然产物。曹操不是汉朝灭亡的罪魁,相反他甚至在名义上延续了汉王朝的存在。而且曹氏对于汉献帝也算是保证了善待,这与后世篡权者屡屡将前朝皇室杀光的行径比起来,算是文明得多。

总而言之,曹操家族代汉,并不能被视为罪行;刘备姓刘,也不能说明他的政权就具有道德性。那些军阀所代表的势力是否具有积极意义,只在于是否维护了中原文明、恢复了社会生产、能否让百姓安居乐业。《三国演义》毕竟只是文学作品,不能用来当做考证历史人物的唯一依据。


正史漫谈


曹操是个什么人?许劭早就评价过: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的一生确实很符合这段评价。我们分两段来看曹操。

1:曹操小时候爱玩,不务正业,他叔叔看不惯,就经常告他的状,有次曹操碰到他叔叔,就直接倒地上,假装中风的样子,他叔叔急忙告诉他父亲,他父亲过来一看,曹操生龙活虎的站着,曹父就问曹操,你叔叔刚说你中风了,怎么一下就好好的。曹操说我从来就没有这个病,叔叔一向厌烦我,所以故意这样说。从此之后曹父再也不相信他叔叔的话,曹操又开始了自己的放荡不羁的生活。

2:曹操年轻时候有次和袁绍一起去偷新娘子,为了引开宾客,大喊有贼,所有人都追出来找贼,曹操趁此机会溜进新房把新娘子抱走了,结果袁绍带路一头钻进了灌木丛,袁绍被荆棘卡住了,动不了。眼瞅着抱着新娘的曹操再这样耗下去要被发现,曹操急中生智,冲着众人大喊一声,贼在这里。吓得袁绍一着急,一使劲就蹦出来了。

3:曹操二十岁的时候被认命为洛阳公安局局长,立志做番事业,一到任就设立了“五色棒”号称不管谁人犯法,都棒杀之。结果当时权倾一时的十常侍蹇硕的叔叔,夜晚夜行,违反了当时的宵禁政策,曹操力排众议,当场打死了他。

4:董卓专政时,曾赐予曹操骁骑校尉,曹操看出董卓不臣之心,立马改名易姓逃了。回到家乡就招兵买马,首倡义兵反董。等到袁绍一举反董之旗,曹操急忙跑去加盟,当董卓西遁长安,大家都不去追,只有曹操一人带着本部兵马去追,孤军深入,结果着了董卓的坑,损失惨重,老本都赔了,还好曹洪给他马骑,留了一条命。

早年曹操的志向,他自己都说过“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他的作为确实也是如此。

至于之后,军阀混战,曹操的心志已经改变,已从能臣变成了奸雄,但是曹操也说过一句话“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hello隔壁王叔


曹操是一代枭雄,忠义和奸恶这两个词都无法准确形容曹操,他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这样的人,是有宽度和深度的,没有一定的手段,他也不可能建立魏国,被人谩骂的亏心事,他也是没有少干,但是也有很多人对他评价很高,知人善任,对关羽等人,也够意思,所以,曹操这个人,有功有过,不是两个词能说清楚的。


般若自在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是忠义之士,还是奸恶之徒?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要从几个方面,几个时间段来说,(仅以三国演义为背景,这种问题正规一点的史诗就不讨论了)。

先期,追溯到何进把袁绍,曹操叫到家里商议,准备杀掉全部太监的时候,他们都比较年轻,有的是一腔热血,和汉朝对他们家族的厚恩,所以这个时间段,他们肯定是忠义的!

后来,董卓进京之后,袁绍感觉到了异样,所以跑路了。而曹操还是保留对汉朝的忠心,所以才有夜闹王允宴,孟德献宝刀。但从董卓进京后的表现和作为,他的心理肯定是产生了一些变化,但还是忠义的。

再后来,到李傕,郭汜之乱,被曹操营救回来,看到汉献帝的落魄,使得曹操认识到了,帝王并没有太多的了不起,而且他认为是他解救了皇帝,能让他生活得更好,就自然而然的生出了自然的心理优势与强势,但那个时候心理上还是有一点过不去的。但一跪之后汉朝文武百官及献帝的表现,更加坚定了他的思想。

最后,从他第一次开始斩杀献帝衣血诏开始,他的心路历程和思路已经彻底改变。从杀掉伏皇后,皇帝最亲近的人开始,他的心理已经彻底扭曲了,没有了对皇权的敬畏,对皇恩的恩谢,有的只是对皇权蔑视和渴望,这个时候就是奸恶之徒了!

感谢各位的阅读,暂时就分析到这来,个人理论,喜欢就点个赞呗!评论就是我努力的方向,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