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款绝非等闲辈”——品鉴宋代“无款”卷轴画


“无款绝非等闲辈”——品鉴宋代“无款”卷轴画

谓之“无款”,顾名思义即没有作者款署印鉴,而找不到具体归属。严格说来,难用这样的卷轴画来“知人论世”与卷轴画史。然就数量而言,流传至今的、被认定为两宋的无款卷轴画多于有款者,又以南宋最多,且其中不少是不世出的精品,在《两宋卷轴画》中如果对这些逸出画史的珍珠视而不见、置之不顾,显然是不合适的。


“无款绝非等闲辈”——品鉴宋代“无款”卷轴画

《秋林飞瀑图》

旧题范宽作,原系清宫旧藏。画面无款,钤清内府鉴藏印,其它印款不清,《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清以前流传经过不明,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南宋传世范宽流派画作。

全景式构图,高山流水,小桥茅屋,是典型的宋代构图方式和题材。

画秋山栈道、瀑布流泉,远处岩关、列岫隐约可见。气势磅礴,景色宜人。从下往上,一条曲折栈道盘曲而上,栈道的开端处,老者正踱步前行,像要回到对面的茅屋中去,似乎是画家自己,这是传统文士的一种画隐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沿着栈道前行,画轴中间一条小溪从上而下由于落差形成了几股小小的瀑布。经过小桥来到小溪的另一边,是几座茅屋,有厅堂、居室与茅亭,山居配套完善。依山傍水而建,体现了完美的中国传统风水学。这种桃花源一样的隐居生活可能正是画家本人所追求的。


“无款绝非等闲辈”——品鉴宋代“无款”卷轴画

从茅屋左上望是一巨碑式的大山,山上泥土很少,石头坚硬,仅在山头上长了少许植物。大山山腰有一条栈道从下往上延伸到远处的岩关,列岫在遥远的大山之外若隐若现,表明了画家远离喧闹、功利与纷争的心态,抑或是南宋画家对北宋时曾经完整疆土的一种暸望和思念。不管是哪种心境,似乎归隐山林成了作者的最终归宿。

大山旁边山润一条长长的瀑布飞溅,一直往下,通过小桥流往远处。从画中左下角人物开始,整幅画表达了古代文土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情景交融。

画法山石用斧劈皴,远山晕染,是李唐《万壑松风图》一路画法。山顶密林画法与《溪山行旅图》相近,这可能是旧题作范宽的原因。林木画法与刘松年《四景山水图》画法相似。由这些可见此图应是南宋画家所作。


“无款绝非等闲辈”——品鉴宋代“无款”卷轴画

《晚景色图》

旧签题“范宽晚景图”,诗堂董其昌题跋:

“山路画法似南宋人,皴法树根是范华原笔,定为范宽不谬也。”

裱边钤有清人谢淞洲藏印、吴湖帆跋,外签题:

“北宋范华原晚景图真迹神品”

其它印款不清,不见宋元时鉴藏印鉴、题跋,未见明以前著录。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南宋画家所作。


“无款绝非等闲辈”——品鉴宋代“无款”卷轴画

画面描绘二人在夜色朦胧中赶路,要翻过山冈到远处的集镇,而前方集镇在夜色中隐隐若现。画远山近冈,近景丘岭连绵不断,犹如大石横卧,溪水环抱山丘流往远处,山石以浓墨勾勒,密布山头的树叶分别以焦墨和浓墨密匝点簇,远景山头用淡墨短笔勾勒,背景全用淡墨烘染,朦朦胧胧,颇有夜色降临的感觉,突出了晚景主题。

整幅山体近实远虚蜿蜒纵深,山石组合布局近紧远松,具有南宋边角山水的明显特征。山涧小瀑布的描绘与虚灵的远山皴法相对简单,也是南宋画法。


“无款绝非等闲辈”——品鉴宋代“无款”卷轴画

山石先用墨笔勾出轮廓,再用密集的短条皴表现肌理,树木根部裸露,奇崛地显露在山间,与北宋范宽笔法较接近,这可能是旧签题为范宽作的原因。

从该图构图布局和笔法用墨看,是一幅综合运用两宋山水画法的佳作,应作于南宋后期或此后。


“无款绝非等闲辈”——品鉴宋代“无款”卷轴画

《秋林放犊图》

旧题李唐作,在此轴画面右方上有“李唐”二字款署(应系后来添加)。

画面上钤清梁清标“焦林居士”,乾隆、嘉庆、宣统内府等印七方,其它印款不清,《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系清宫旧藏。清以前流传经过不明,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南宋画家所作。

该轴构图简洁,完全不同于北宋大山大水的全景式,画家用诗意手法表达秋林放犊主题,视觉重点在树林和牛犊身上。绘溪岸平坡间一孩童放牛景象。正吃着草的牛犊好像被什么声音惊动,抬头望向天空,像是在看那秋风扫下的落叶,又像在看那树上鸣叫的秋鸟。


“无款绝非等闲辈”——品鉴宋代“无款”卷轴画

牧童在旁边小溪中独自掬水玩要,早已忘记了牛犊。数株大树布满整个画面,其中两株红叶繁密,秋风扫落几片树叶点出秋意。整个画面生活气息浓厚,给观者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好像是在描绘他的生活所见,又好像在用他的笔墨回忆自己的孩提时光。

整幅刻画细微,树干树叶用双钩填色法,用笔粗壮有力,树叶繁杂而不乱,密集而不室息。远树用淡墨点画,疏落有致。画中的孩童和牛犊更是形神兼备。全画呈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观察的细心。该画从形式上看虽是南宋边角构图法,但依旧有北宋遗风,应是作于南宋初期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无款绝非等闲辈”——品鉴宋代“无款”卷轴画

《云山墨戏图卷》

南宋纸本墨笔纵214厘米、横195.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题米友仁作,原属清宫旧藏。

卷头钤有“几暇恰情”(白文方印)、“乾隆宸翰”(朱文方印)、“安仪周家珍藏、安氏仪周书画之章”、“河北棠村”、“朝鮮”、“乾隆御览之宝”、“养心殿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处州南阳有道观记”、“三希堂精鉴玺”、“朱辉家藏”、“梁清标印”等印。至(吴希元、朱辉、梁清标、安岐等鉴藏印及清内府藏印计二十二枚)。

卷头有传为米友仁自题:

“余墨戏气韵颇不凡,他日未易量也。元晖书。”


“无款绝非等闲辈”——品鉴宋代“无款”卷轴画

向左有乾隆御题诗:

“看山愁步山岓,看水爱听水潺湲。山水情似未浹治,与浃治之云漫漫。元气回合绝模拟,妙境恍惚思跻攀。真有子矣米海岳,那能混之高房山。乾隆御题。”

尾纸钤吴国逊、刘珍、朱辉、冯铨、梁清标、安岐等鉴藏印十五方。董其昌题跋米元晖山水卷皆为元高尚书所书。即余收《潇湘白云长图》,宋元名公题咏甚富,沈石田以晚年始觏为恨,余犹疑题咏虽真,似珠椟耳。神物或已飞去。不若此卷之元气淋滴,布境特妙也。丙子(1636)六月三日,其昌题。”还有冯铨、龚心钊二跋。其它一些印款不清。

此卷经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十三、《汪氏珊瑚网》画跋卷四、《墨缘汇观》卷三《名画上》、《石渠宝笈》续编卷十七著录。曾经清安岐、梁清标,清内府等收藏,明以前流传经过不明。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南宋画家所作。


“无款绝非等闲辈”——品鉴宋代“无款”卷轴画

画卷用水墨画云山烟树,描绘沿江景色,山林房舍隐约可见,山下溪岸平沙,岸边一条小路曲曲弯弯,间有板桥横跨,远方峰峦起伏,云烟密布,有勾无皴,全用浓淡墨染,笔墨苍浑。山下溪流缓缓流动,岸边林木森郁,山林房舍隐约可见。

此图技法采用的是“米家山水”的典型墨染画法,山峦坡岸用淡墨,再用稍浓的横向墨点反复在山头等关键部位点写,每一笔画犹如书写中的笔划。表现的是江南风光那种润泽华滋、雾气迷蒙的独特效果。

本幅有米友仁款识,大部分学者认为该款识为后人添写,故此画不是米氏真迹,而是宋人仿米氏之作,如徐邦达先生根据其画法、题款的用笔及书写部位等因素认为并非米友仁原作。

但此图画法全从“米家山水”而来,董其昌称其“元气淋漓,布境特妙”。对研究“米家山水”的重要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是传世南宋“米家山水”流派的经典作品


“无款绝非等闲辈”——品鉴宋代“无款”卷轴画

《濠濮图》

原名《濠梁秋水》,明代画家范允临在题记中始称《濠濮图》,旧题李唐作,画面大部分印款不清。经明安国、项子京,清宋荦、李凤池、陈定等鉴藏,曾入藏清乾隆内府,后由薄仪盗运出官,解放后入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现天津博物馆)。《石渠宝笈》著录。大部分学者认为出自南宋画家之手。

此卷描绘的是《庄子・秋水篇》中庄子和惠子论辩时的情景:


“无款绝非等闲辈”——品鉴宋代“无款”卷轴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该画描绘的是安徽凤阳县濠水、濮水一带的风光。林木茂密,数株大树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画中庄子和惠子在溪岸边席地而坐,观景谈话。二人衣着古朴,衣纹简练,颇见精神。一人面对观者,一人侧面作交谈状,好像正谈到激烈处。


“无款绝非等闲辈”——品鉴宋代“无款”卷轴画

人物比例虽然很小,但是刻画得十分传神。画面的另一部分画远山近水与峭壁相连,左側山谷中隐约可见一股清泉飞流直泻而下,在河口处形成了回旋的波纹。落叶飘落水里,随波逐流。树用夹叶法,淡赭设色,以示秋意。大石用斧劈皴,勾勒劲健,结构谨严,以青绿罩染,颇见质感。对秋水的刻画尤见功力,并使山石的刚硬和水波的柔和形成鲜明对比,整个画面显示出浓郁的深秋景象。

图中出现了大量的側锋用笔,是大斧劈皴的维形,洗练刚劲。在技法上很多地方与李唐的《采薇图》和《万壑松风图》相似,这可能是旧题李唐作的原因。应是南宋后期学李唐一派的画作。


“无款绝非等闲辈”——品鉴宋代“无款”卷轴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