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羅斯之戰

怛羅斯之戰(Battle of Talas)發生在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斯坦的邊境,接近哈薩克斯坦的塔拉茲的附近地區,戰役的發生時間在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年),交戰的雙方是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這兩個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國家。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取得了戰役的最終勝利。

戰役雙方

中國:此時的中國處於盛唐時期,唐玄宗天寶十年。雖然唐玄宗在晚年的昏庸和奢靡在此時已經露出端倪,但盛唐的軍力和國勢仍然讓人仰視。自古以來,漢民族是個主要以農耕為主要文明的民族,漢民族的擴張,主要是為了獲取更多的耕地,以及保護內陸省份的耕地不受遊牧民族的掠奪。唐帝國的對外戰爭,初期集中在北方抵抗突厥,當唐把突厥勢力擊滅後,吐蕃的興起又嚴重威脅了帝國的安全。因為唐首都長安的地理位置偏西,唐帝國必須儘量控制河西走廊、以及青海、西域。當時唐和吐蕃的戰鬥主要集中在青海,為了分化吐蕃的兵力和鞏固後方的戰線,在天寶年間,唐帝國的軍力不斷向西蔓延,試圖完全控制西域。

阿拉伯: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遠超大部分人的想象,是一個橫跨亞非拉三大洲的強盛帝國,甚至將地中海作為自己的內湖。阿拉伯帝國的建立依託於先知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去世後,他的四位聖徒先後擔任了阿拉伯的國家元首(哈里發),被稱為四大正統哈里發。在此之後,阿拉伯帝國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建立了倭馬亞世襲王朝,該王朝崇尚白色,因此被中國史書稱為“白衣大食”,白衣大食統治阿拉伯將近百年。公元750年,奴隸出身的艾卜·穆斯林通過起義推翻了倭馬亞王朝,建立了新的阿拔斯王朝,新王朝崇尚黑色,因此被中國史書稱為“黑衣大食”。黑衣大食是阿拉伯帝國的鼎盛時期,在剛建立的時期,便伺機東征,準備向中亞、西域地區進行擴張。

因為長期以來,唐和吐蕃為了爭奪青海有過幾十年的持續作戰,唐的軍力和文化在西域的影響力日漸降低,阿拉伯文明趁虛而入,本來信仰祆教、摩尼教、佛教等宗教的西域諸國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強大沖擊,粟特、突騎施等小國陸續為阿拉伯所擊敗,西域諸國只得向唐求援。由此,唐與阿拉伯兩大帝國的衝突一觸即發。

戰役前因

怛羅斯之戰,始於高仙芝,終於高仙芝。

高仙芝,出身於高句麗將門之家,少時即隨父戍守西疆,善騎射,驍勇果敢,二十餘歲即拜為將軍。高仙芝的成名之戰主要是兩次翻越帕米爾高原的遠征:征服小勃律(天寶六年747)和竭師國(天寶九年750)。之後高仙芝被提拔為安西四鎮節度使,威名大盛。

天寶八年(749年)12月,當高仙芝得知阿拉伯正在改朝換代,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於是以西域藩國石國“無番臣禮”為由,領兵征討,石國請求投降,高仙芝假意允諾和好,但隨即違背承諾,血洗石國,並大肆掠奪,很多戰利品直接進了高仙芝自己的腰包。在天寶十年正月入朝時,高仙芝將被俘的國王獻於長安,並斬首示眾。

石國雖然滅亡,但石國王子僥倖逃脫,向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求救。阿拉伯正在為東征尋找藉口,當下聯合阿姆河、錫爾河流域的所有屬國,準備派大軍直搗唐帝國的安西四鎮。高仙芝在得到情報後,認為不能等待敵人攻來,必須先發制人,因此決定起安西都護府大部兵力,奔襲敵國。

某種意義上講,怛羅斯之戰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在同一時間段內,唐帝國在尋求西擴,樹立帝國霸權,而阿拉伯在向東擴張,妄圖控制中亞,兩國均是在本土範圍內難逢敵手的驕傲帝國,碰撞在所難免。

戰役兵力

唐帝國:主將高仙芝,副將李嗣業,別將段秀實。李嗣業是唐軍著名的勇將,善使陌刀,段秀實是智將,樸實穩重,正直無畏。唐軍的數量各典籍記載不一,我認為大約是安西都護府漢軍兩萬,西域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的盟軍一萬,戰鬥人員共三萬餘;為翻越高原準備的馬伕、民夫等後勤補給人員約四萬餘。唐軍合計總共七萬餘人。

阿拉伯帝國:主將是阿拉伯的呼羅珊總督阿布·穆斯林,手下大將齊雅德·伊本·薩里,兵力為呼羅珊本部戰士四萬人,加上已經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錫爾河流域的幾乎所有屬國的兵力,號稱二十萬大軍,據我個人估計,實際總兵力約在十萬上下,呼羅珊本部戰士四萬人為其中實際精銳。

唐軍的主要戰爭裝備

陌刀:一種兩刃的長刀,較重,唐代軍中大量配備。陌刀主要為唐朝重裝步軍所用,攻擊力極為可怕,列陣時“如牆而進”,推進絞殺敵軍正面有生力量,敵軍往往在陌刀重步兵的絞殺下人馬俱碎。另外,部分騎兵、騎將也以陌刀為主戰兵器。陌刀的缺點是製造工藝複雜,使用技巧和訓練成本高,因此在宋以後基本被更廉價的斧鉞和長矛所代替。

馬槊:古代在馬上使用的長矛。馬槊輕、韌性足、結實。武將可直握了借馬力衝鋒,也可揮舞起來近戰格鬥。馬槊的製造並不像紅纓槍那樣山寨,製造一隻好槊要耗時三年,並且成功率僅僅有四成,因此造價高得驚人。漢唐以來,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將領的標誌。

橫刀:橫刀,也就是現在所稱的“唐大刀”。橫刀為雙手刀,刀身及刀鋒基本上都是直的,是在漢朝的環首刀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而研製的。唐代改進了冶煉技術,灌鋼法取代了百鍊法,使鐵製戰刀更加鋒銳。

唐十三鎧: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鎧應用最為普遍。

明光鎧弩:中國弩在唐朝更加成熟完善,其射程與威力遠非尋常弓箭可比。唐軍一般使用四種弩,伏遠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張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單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範圍均可以形成威脅。

阿拉伯軍的主要戰爭裝備

長矛&盾牌:阿拉伯步兵列陣之時用長矛配盾牌,是傳統的裝備,除了造價低廉、訓練方便,沒有任何特別的優異之處。

阿拉伯短彎刀:一種曲線形的刀,刀身狹窄,彎度較大,長3一4英尺,刀身上有一道較深的凹痕。其特點是彎度大,韌性和硬度好,刀刃極為鋒利。古代大馬士革和托萊多的軍械工匠因製作優質的阿拉伯彎刀而聞名於世。

阿拉伯馬:阿拉伯的唯一優勢在於騎兵,阿拉伯馬乃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馬種,呼羅珊戰士性情剽悍,騎術精熟,再加上不亞於阿拉伯本土戰士的宗教狂熱,其素質在全國也堪稱精銳。阿拉伯騎兵主要是輕騎,雖然盔甲較差,但保證了機動性。

天寶十年四月(751)高仙芝率軍從安西都護府整軍出發,歷經三個月的帕米爾高原(當時稱為蔥嶺)長途行軍,七月份到達了怛羅斯城下開始圍攻。但阿拉伯人早有準備,高仙芝攻城不克,阿拉伯援軍趕到,從背後襲擊唐軍,雙方在怛羅斯河兩岸、展開了決戰。在高仙芝的卓越指揮、以及唐軍士兵的卓越個人作戰能力下,在長達五天的攻城和肉搏戰中,唐軍並未取得劣勢。但本來隸屬於唐軍的葛邏祿部僱傭兵出於各種考慮突然叛變,唐軍陣腳頓時大亂。阿拉伯聯軍趁機出動重騎兵突擊唐軍陣營,導致唐軍在內外夾擊下潰敗。

高仙芝在無奈下只好下令突圍,但途中恰逢唐軍另一方僱傭軍拔汗那部也潰逃至此,道路瞬時擁堵。李嗣業手持大棒,斃殺百餘名拔汗那兵,才殺開一條血路,殘餘唐軍得以通過。段秀實對李嗣業殘殺盟軍十分不滿,出言譏諷,李嗣業大為羞慚,知恥而後勇,率領陌刀隊留拒追兵。陌刀隊勇猛絕倫,如牆前進,阿拉伯軍頓時膽寒,不敢再行追擊。此役唐軍損失慘重,兩萬人的安西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陣亡和被俘各自近半,只有千餘人得以身還。

戰役結果

怛羅斯戰役實際上是唐和阿拉伯兩大帝國在勢力擴張到頂點時發生的一次中等規模衝突。唐戰敗後,由於安西精銳盡失,短時間之內無力西進,在安史之亂後,國力衰竭,再無西征之力。而阿拉伯帝國在戰勝後殺掉了功高震主的主將呼羅珊總督阿布·穆斯林,以及他手下的大將齊雅德·伊本·薩里,引發了大規模叛亂,再加上國力有限,雖然戰勝,但也意識到唐的強大,而且慢慢崛起的吐蕃成為了阿拉伯東征的屏障,在無法突破吐蕃勢力範圍的情況下,阿拉伯雖然控制住中亞,也沒有再繼續前進。

戰役影響

綜合來說,怛羅斯戰役對阿拉伯和唐的影響都是很有限的,甚至說其文化意義勝於政治軍事意義。

對唐來說,儘管戰敗,但元氣猶在,兩年後高仙芝的部下大將封常清就帶兵在西域捲土重來,擊敗了大勃律國,這說明對於怛羅斯戰役造成的創傷,唐帝國可以、並且實際上也已經很快復原。真正對唐的擴張造成決定性影響的事件是安史之亂,無論有沒有發生怛羅斯之戰,安史之亂都決定了唐無力西征、走向衰落的命運。

對阿拉伯來說,怛羅斯戰勝後,馬上因謀殺功臣而內亂,因此沒有繼續東進。但和唐帝國類似,真正決定阿拉伯擴張極限的因素是吐蕃的國力崛起。阿拉伯要想東進,必然需要打敗吐蕃,但它實際上沒有這個能力,無論有沒有發生怛羅斯之戰,阿拉伯的勢力範圍也就這樣而已了。

在文化方面,中國的造紙術因此傳到阿拉伯,以及一些唐軍隨軍工匠被俘後傳藝到阿拉伯,這是意義非常深遠的事件,整個阿拉伯和西方的文明程度因此而形成躍升。對唐來說,因為戰敗,西域諸國在阿拉伯的影響力下放棄原有宗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佛教等)而逐漸成為了伊斯蘭教的勢力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