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州草编艺术研究——现代草编的发展


山东莱州草编艺术研究——现代草编的发展

明清以来,在工艺美术领域,宫廷工艺与民间工艺形成了较明显的分野,草编技艺仍大多数在民间流传,并大致形成可近代现代草编技艺的基本特色,草编的种类及

风格也基本定型。在山东邹县和曲阜交界处九龙山南麓,明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圆檐高顶藤帽。鸦片战争以后,官绅举办了各种工艺厂、工艺局、工艺传习

所、劝工所来传授各种编织工艺,从而使编织技艺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光绪三十年至宣统三年,山东省内官绅倡办了 114 处各种工艺局。到了民国初年仍有部分较大的草

制品公司,资本金额、工厂工人都有较大的数量,产品也畅销全国各地,许多大城市及沿海地区还设有分销处。

进入现代,草编技艺有了新的发展,山东鲁西地区、胶东地区的的草帽辫最受欢迎。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草编制品作为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而不仅仅是山货土产。加工生产主要以集体生产为主,以山东草编较为有名,特别是 60 年代胶东地区的莱州、平度等地创制的玉米皮编织,以及传统的麦草编织品,最具特色。在 80 年代,正值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出口创汇的有利政策,使得各国的交流机会增多,山东莱州草编正是抓住了这一良好时机,使当时的玉米皮编织工艺品产值跃居草制品的首位,约占全省草制品的 70%,

成为大宗出口商品。进入 21 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审美眼光的提升和编织技术的提高,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的编织形式开始了新的发展与延伸,既有传统材料的编织,又有现代的建构,在 20 世纪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开拓出了现代编织艺术的新沃土。


山东莱州草编艺术研究——现代草编的发展

山东的民间草编,据 1959 年发现的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看,早在 6000 年之前就已存在了,而莱州草辫源于沙河一带农村,在莱州已有 1500 多年的历史。先民受发辫的启示,用灵巧的双手将一根根的麦杆,经过不同的挑压交叉,编制出了各种纹理结构的花样草辫。品种逐年增加,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至明朝,通过直隶、豫州等地,在国内外传播开来。1896 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鄂创办草辫业,特聘掖县(即莱州)艺人前去传艺。民国初年,全国草辫四大名品“沙河白”、“沙河黄”、“沙河锯条”、“莱州花”均为掖县人所创。如图 7,其品质之优为当时意大利“正草

黄”和日本“劈草货”所不及。1915 年,四大名品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太平洋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被誉为世界最优质草帽辫。 50 年代末,又以玉米皮为主要原料,生产出了提篮、提袋、挎包、茶垫、地席、草帽、门帘、果盒、纸篓、婴儿篮等生活用品,品种己达上千种。这一时期的草编制品主要是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为主,价格实惠,造型单一,色彩素雅;如图 9-11,70 年代后,麦草制品在以前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创造发明了麦秆贴画。它将麦秆漂染,经过削、剪、冲、抢、撕等工艺处理,制成类似禽羽、兽毛等物,巧妙拼成画。集国画、油画、工笔画等艺术于一身,擅长表现花鸟虫鱼和山川风光。吸取传统绘画的精髓,通过多种工艺对麦草的加工处理,用现代草编语言来演绎绘画,给人一种惟妙惟肖,趣味十足


山东莱州草编艺术研究——现代草编的发展

到了 80 年代,玉米皮编织和麦 草编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地勤劳的人们在草编纹样原有基础上创新了许多编织法,制作出大量色彩丰富、种类繁多、绿色环保的工艺品,得到国内外人们的喜爱,工艺品已经远销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土耳其、新加坡等国家。成为当地外贸出口的重要产品之一。莱州的草编制品约占全省草制品的 70%,而且这种工艺还传播到鲁中、鲁南、鲁西南的广大地区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草编工艺品也不仅仅局限在以前的生活用品上,而是包罗万象,既有在室内空间中用草编编制而成的装置、陈设等美化环境的装饰用品,又有表达时尚、品位的功能性与审美性同在的日用品。由于当地人们的在材料和手法上的创新发展,麦秆贴盒脱颖而出,它做工精细,造型繁多,既可实用,又可欣赏,成为国内外游客喜爱的艺术佳品

山东莱州草编艺术研究——现代草编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