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咳嗽總不好,尋醫無數,卻只因為不瞭解這個病因

又到一年春季,也是外面花開的時節,同時天氣變得潮溼有時有悶熱,花粉過敏和蟎蟲滋生的過敏原開始顯現,兒童的慢性咳嗽也會逐漸增加,臨床上遇到很多孩子經常主訴咳嗽很久,但是咳嗽不嚴重,自己用點感冒藥物好轉,沒多久又出現類似症狀,甚至很多孩子就被當然反覆感冒來治療,其實完全錯誤的。今天不妨來了解一下這個疾病,是造成孩子慢性咳嗽的首要原因。

小兒咳嗽總不好,尋醫無數,卻只因為不瞭解這個病因

兒童慢性咳嗽定義

根據兒童咳嗽時間分為:

急性咳嗽:咳嗽持續時間小於2個星期,符合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恢復時間。

遷延性咳嗽:咳嗽時間持續2-4個星期。

慢性咳嗽:咳嗽時間大於4個星期,而成人慢性咳嗽時間大於8個星期,為什麼兒童定義時間比較短,其實為了早期明確病因,尤其要排除支氣管異物或者其他容易導致兒童慢性咳嗽重要病因,在及時治療,以免耽誤治療。

在兒童慢性咳嗽常見的病因中有一種疾病叫上氣道咳嗽綜合徵,據大量樣本統計成為首要的病因,同時這個疾病也容易漏診誤診,必須提高認識。

小兒咳嗽總不好,尋醫無數,卻只因為不瞭解這個病因

上氣道咳嗽綜合徵由來

1、所謂臨床的一種綜合徵就是各種原因或者不明原因導致一種疾病症候群,比如咳嗽,咳痰,清嗓子,咽部不適等症狀,其實最早這個疾病叫做鼻後滴漏綜合徵,更形象來表達這個疾病的過程。

2、一般來說是指兒童由原發疾病過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竇炎的鼻腔分泌物倒流,經後鼻孔流入鼻咽部、口咽部、咽喉部,對咽部黏膜造成慢性刺激,引發咽部不適,是引起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

3、2006年美國胸科醫師協會最新發表的咳嗽臨床應用指南中建議採用"上氣道咳嗽綜合徵"這個新的術語來代替鼻後滴漏綜合徵。但是臨床上醫生更習慣用鼻後滴漏綜合徵給家長解釋,更容易接受,也更形象。

4、臨床上大多數兒童有鼻內分泌物後流、黏液附著、引發咽部發癢、有異物感或漿糊黏著咽喉的感覺,並伴有頻繁清喉動作,這種咳嗽本質是一種神經反射,當孩子的鼻腔、鼻竇發生炎性疾病時,產生的分泌物刺激分佈於鼻、鼻竇、咽喉等處的咳嗽感受器,增加咳嗽反射的敏感性。同時當孩子有鼻炎、鼻竇炎時,鼻黏膜纖毛功能受損,正常排出分泌物功能障礙,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刺激此處咳嗽感受器,產生衝動,通過神經反射而咳嗽。

小兒咳嗽總不好,尋醫無數,卻只因為不瞭解這個病因

如何識別上氣道咳嗽綜合徵

1、孩子咳嗽有什麼特點?咳嗽伴有白色泡沫痰或者黃綠色膿痰,時間以晨起或者體位改變時候明顯,大多數伴有鼻子症狀,比如鼻涕、鼻塞、流涕症狀,但是咳嗽伴有來說不嚴重,可能伴有明顯咽部清嗓子動作。

2、咽部查體:大多數可以發現自鼻咽部向下引流之黏液性或黏液膿性分泌物,分泌物流經區域黏膜呈慢性炎症反應、咽部淋巴濾泡增生、扁桃體肥大及慢性炎症改變,也會有是發現不了有分泌物,可能是孩子剛剛吞嚥了在咽部分泌物,這是更多關注咽部是否有濾泡增生和平時是否有鼻子症狀。

3、耳鼻科醫生體格檢查補充非常重要,同時可以通過鼻內鏡和鼻竇拍片等檢查更有助於發現孩子鼻部問題所在。

小兒咳嗽總不好,尋醫無數,卻只因為不瞭解這個病因

這種疾病如何防治?

如何預防?

關鍵就是孩子感冒咳嗽時,尤其咳嗽超過急性期2個星期的,就要擔心出現鼻炎或者鼻竇炎併發症,如果出現併發症要及時治療,不要當成反覆感冒去治療,否則容易變成慢性,就成為上氣道咳嗽綜合徵。

孩子反覆咳嗽除了看呼吸科,有時也要看耳鼻科,很多兒童慢性咳嗽與耳鼻科疾病有關,特別本身就是有過敏體質,或者家族有鼻炎,咽炎,鼻竇炎病史尤其要重視。

另外反覆感冒可以檢查一下過敏原,迴避常見過敏原非常重要。

小兒咳嗽總不好,尋醫無數,卻只因為不瞭解這個病因

1、治療原發疾病,鼻竇急性炎症需要抗感染,稀釋粘液,改善鼻塞,使竇口開放,促進引流,鼻腔分泌物自然減少,引發倒流就減輕。鼻竇慢性炎症在急性炎症治療基礎上,如果膿性鼻竇需要延長抗生素時間時間,同時需要鼻噴抗炎藥物,兒童常見的糠酸莫米松鼻噴劑,當然鼻腔護理也很重要,常見生理鹽水鼻噴劑,有助於稀釋粘液,促進粘液排出,恢復鼻腔纖毛功能。



2、、如果孩子伴有過敏性鼻炎引起的上氣道綜合徵的咳嗽,可以選擇指南推薦的第2代抗組胺藥,比如西替利嗪滴劑或者口服液,中-重持續鼻炎症狀需要吸入糖皮質激素,迴避過敏原刺激也是控制過敏性鼻炎重要措施。

3、如果伴有腺樣體肥大症狀,輕-中肥大可以使用內舒拿鼻噴聯合孟魯司特鈉進行需要規範治療,重度的影響孩子呼吸和睡眠的需要手術摘除。

小兒咳嗽總不好,尋醫無數,卻只因為不瞭解這個病因

說得其實很簡單,不管醫生也好還是家長也好,總是忽略這個疾病,所以常常導致孩子咳嗽遷延不愈,甚至導致腺樣體肥大,口臭,呼吸不暢,睡眠不安等問題,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

科普文章僅供大家參考學習,兒童疾病診治還是需要找專業醫生進行規範診治,更多兒科疾病科普知識請關注 ,有問題可以留言,多多點贊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